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14 更新时间:2024/1/27 8:45:27

引言: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毛泽东对朱元璋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朱元璋从草根出身,建立大明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完全可以用在他身上,历史总有偶然性,有些事在不经意中,就在历史长河里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红巾军起义,消耗了元朝统治势力,也为朱明王朝奠定了崛起基础,这也算是朱元璋的三分运气。“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元末时,天下纷乱,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等为了制造舆论,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当民工们挖黄河施工之时,把石人给挖出来了,这给造反提供了有利依据,在民不聊生之时,这个创造出来的“天意”让大家兴奋异常,果然从黄河起,起义的烽火摧枯拉朽的席卷了整个天下。红巾起义爆发以后,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竿而起,以造反的时尚造型登上历史舞台。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颍州,领导人是韩山童,刘福通;一支起于蕲、黄,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

韩山童,刘福通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反元斗争持续了十三年之久,大小数百次战役,还是给了元朝统治者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摧毁了蒙元王朝的统治。因为有些先头部队的消耗,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才有足够的实力打击北元残余势力,为大明王朝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基础,这算是朱元璋的三分运气。

二、元末的农民起义为朱元璋提供了造反契机乱世总会出英雄,随着起义的轰轰烈烈,元朝的统治开始趋向没落。

红巾军起义的同时,泰州张士诚起义,张士诚以操舟运盐为业,本来一个买卖人就是为了赚钱的,可是“富家不给值”,也许张士诚经常被富贵人家欺负,实在是忍无可忍了,遂率众起兵。张士诚的起义队伍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天下大乱时脱颖而出的,当红巾军正在和元军主力进行艰苦斗争时,朱元璋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在天下大乱世,英雄豪杰辈出,在群雄逐鹿时,也给朱元璋提供了造反的契机,他的崛起也是一场必然之势。

朱元璋初为和尚,实在没有办法生活了,只好走上造反道路,他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他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在一个农民队伍里,一个有知识文化的人,还是很容易得到赏识的,所以知识到什么时候都可以改变命运。

因为朱元璋的不同凡响,郭子兴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如果没有这天下大势,朱元璋可能还在庙里念经,不可能走上造反的道路。朱元璋在打工时,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什么都往前面冲,有了战利品也是先给老大,然后论功行赏,有功劳都是大家一起分享。

人在初始之时,总有纯真年代,这应该就是朱元璋最本真的时候,他珍视友谊,名声极好,连郭子兴都把他当做心腹知己,有什么事情都先和他商量,于是朱元璋在此时取得了老大郭子兴的信任。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他好朋友马公的女儿,在马公去世后,他最小的女儿就交给了郭子兴抚养。

在郭子兴的信任下,朱元璋改头换面,娶了郭子兴养女,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皇后,年轻的朱元璋意气风发,从此在军中大家都称他为朱公子,从一个乞丐、和尚,一下逆袭成朱公子,身份改换之后,他也不再叫朱重八了,而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朱元璋,一个诛灭元朝暴政的璞玉,横空出世。

三、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休养生息中扩大了势力当时红巾军也有内部矛盾,濠州城五支队伍各有算盘,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濠州城派系之间矛盾重重。

朱元璋为人精明,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这几位伙伴最后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打起仗来英勇无畏。

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郭子兴因为朱元璋在滁州,立刻到滁州来,朱元璋见郭子兴来,把三万人的军队交给郭子兴,军队纪律严明,军容肃整,俨然一派正规军的架势。

朱元璋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是有极大帮助的,他严明军纪,整肃队伍,不做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军队纪律严明,和朱元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在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明教力量,采纳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休养生息中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他的这个策略为他以后的道路铺平了道路,所以朱元璋能称帝,也绝对有他不一样的地方。

四、经受多大磨难,才能享受多大成功,朱元璋也一样,不经历千锤百炼,哪里来的煌煌基业。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建立了根据地,陈友谅在长江上游建立了政权,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张士诚不足为惧,但是陈友谅却成为朱元璋最大的敌人。

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把船只连接在一起,结果被朱元璋大败,历史总有重复的地方,《三国演义》里也有这个桥段,火烧赤壁连营。如果陈友谅多看书,也许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所以此处敲黑板,要多读书。

元末的割据势力分布图

当然陈友谅兵败不仅仅是策略问题,他本人也多疑善变,陈有谅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军中将领的叛变,上下互相猜忌,面对严重的叛离,与军中矛盾的突出,陈有谅是无法与朱元璋抗衡。他这个错误的军事策略,军中难道就没有人看出破绽吗?肯定不是,陈友谅为人狠辣,得不到人心拥护,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朱元璋能建立大明王朝,和他知人善任、谋略过人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不得不说,成功的人,都有三分运气,然后再是七分打拼。《孟子》里有这样一段叙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朱元璋是经历过千锤百炼才坐上帝位,每一份成功都没有偶然,朱元璋也一样。

谢谢邀请,朱元璋建立大明,主要是靠一步步打拼创建来的,运气只是占了三分,充分的利用了红巾军起义,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

一个人能够在部队中脱颖而出,主要靠个人魅力和他执行的策略分不开,起初采用以退为进为自己创造实力,等到部队壮大后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部队,形成一定的规模后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计划的策略。从而为自己打定天下奠定了基础。

突出自已从零做起提升身价在历朝历代君王创建自己的王朝,必须要把握几分运气,也就是天机。朱重八就在这时遇到了良机,几个地域的连续起义已经使元朝政权实力牵制很大,逐渐消弱走向衰退迹象。

(1350年)韩山童在黄河边率众起义,这边刚爆发起义,黄河长江两淮之地到处揭竿而起,元未的造反起义迅速的走上了历史舞台。元末爆发的起义军比较大的队伍有两支,一支是韩山童,刘福通,另一支是徐寿辉,彭莹玉领导。韩山童坚持了十三年的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给元朝统治者给予沉痛的打击,摧毁了元朝的部分实力,为大明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也给朱元璋带来一定的良机。

泰州的张士诚扩展领地,也牵制了一定的元朝实力,乱世英雄辈出,郭子兴也拉起一支起义部队,这时的朱重八正在当和尚,他看到招募士兵,就加入到郭子仪的队伍,他作战勇猛机智灵敏,有精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欣的欣赏,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在刚开始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每次打战时就冲在最前面,把战利品先供给老大,得到的功劳和大家一起分享,获得了很大的声誉,郭子义把养女嫁给朱重八,地位提升,身份也有了转变,改名朱元璋。

采纳策略为朱元璋养精蓄锐壮大实力多支红巾军部队内部都有矛盾,各自分派为政,相互之间争权夺利,朱元璋看到这个情形就改变策略,发展自己的实力到家乡去招募部队,这时候就有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同乡来投靠,这几位后来为朱元璋建立不少功绩。

朱元璋注重部队的建设军纪严明、军容整齐,不做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朱元璋在浙江西部一驻扎就是六年,一边借助明教力量,一边采纳朱八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粒、缓称王”。有意隐藏自己的势力秘密扩张范围,让元朝统治者先扫平一些出头鸟先称王的部队,为朱元璋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制定策略方针,收复民心扩展实力应天作为朱元璋的中心,采取的是先歼灭了强敌陈友谅,陈友谅的领地在长江上游,大战在鄱阳湖展开,这时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船只连接起来,只要用火攻就造成致命性的损伤,陈友谅最终失败。

朱元璋采取另一个策略获得民心,一民族大义统一战线打出口号,宣传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通过宣传吸引多支起义军来投靠,民众也是积极的支持,为恢复汉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动力下,朱元璋凭借实力统一南方,为北下铺平道路。

结语

朱元璋靠自身的努力,深谋远虑、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从自身提升开始,先具备谋、仁、勇为模范,建立了一支勇猛向前的部队。平定了南方以后,创建了一支骑兵精锐,通过几年抗争很顺利的平定了北方,统一了疆土。朱元璋的成功运气只占到二三分,主要还是靠的自身的努力,才最终平定天下,创建大明王朝。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为题主解答这个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下,哪六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绩!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

  • 康熙称自己为千古一帝,他做出了哪些功勋卓著的业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卒于1722年,终年69岁。康熙是他的年号,他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沉着睿智,仁孝宽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打击沙俄侵略,御驾亲征葛尔丹。继承了先辈的基业,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恢弘局面。康熙一生励精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帝王,只有以下五位,其余都不值一提。因为时代背景在那。第一位: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堪称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文

  • 古代皇帝都常年在宫中,对外界不了解,让他们批奏折是不是很可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为什么要批奏折?因为庞大的帝国是在文书上运转的。上周台湾网友整理出一批有趣的请安褶子,比如翻来覆去的跟康熙问安,比如给康熙送芒果,给康熙报雨情,给康熙报有人造反的过期消息,咋一看是垃圾信息,其实背后并不简单,理解言外之意,对我们的职场颇有帮助。1、如此密集的请安折是为什么?在清朝,请安折早期是不

  • 关于关羽的简短的小故事 2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中毒箭,请华佗医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关羽神态自若,照旧下棋,真英雄也!如果有帮到您,请采纳。如果还有问题请发帖重新提问哦谢谢拉#^_^#祝您学习愉快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

  • 古代那个皇帝因没有听大臣的建议而导致国灭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晋灵公晋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即位,其时年龄尚幼,即好声色。后来渐长,宠任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秦二世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赵高等伪造遗诏继位。在位3年,又被赵高逼迫自刎而死,终年24岁。汉成

  •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危亡时,有君王奋力一搏的例子吗?特别是朝代更迭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难等特例外,几乎每个朝代的君王在国家危亡时都会奋力一搏。丢失江山就会失去一切,甚至死后还会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怎么可能不垂死挣扎,奋力一搏?例如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一生勤勤恳恳,节衣缩食,却还是没逃过天命。李自成攻陷太原后,崇祯想奋力一搏,命吴三

  •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21岁。他是带领秦国走向称霸的第一位领导人,所以贾谊的叙述从他开始。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秦国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卫国的皇室,但因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实亡了。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但卫国微弱

  •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