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781 更新时间:2024/1/27 16:19:09

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帝王,只有以下五位,其余都不值一提。因为时代背景在那。

第一位: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三位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堪称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

因此,汉文帝一朝,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汉文帝是第一个盛世的缔造者,也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励精图治的帝王!

第二位:汉宣帝刘询,汉昭帝之子,西汉第七位皇帝,于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执政25年。

汉宣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著名的有麒麟阁十一功臣。宣帝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宣帝于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总之,终宣帝一朝,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前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事实上,汉宣帝在西汉王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上,都堪称是励精图治的杰出楷模。

第三位: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和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随后登上皇帝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更值得称道的是,唐太宗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可以说,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为灿烂辉煌的王朝,而唐太宗则是唐朝帝王中最熠熠生辉、也是最励精图治的一位。

第四位: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宋朝第四位皇帝。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宋仁宗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尽管宋朝没有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但生活中宋朝时期的人民普遍达到了小康水平。而这一切的实现,与宋仁宗的励精图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五位:明孝宗朱佑樘,因其年号弘治,也称弘治皇帝。他是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明朝第九位皇帝。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明孝宗即位,开了“弘治中兴”的辉宏时代。

明孝宗朱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然明孝宗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彰显了帝王的责任感。

更加值得珍贵的是,历代史学家对明孝宗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纵观大明一朝,像明孝宗这样真正励精图治而又宽厚仁慈的帝王少之又少。明孝宗以他的励精图治和卓越人民,为大明王朝的振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上启开元,治宏贞观)唐明皇(开元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都常年在宫中,对外界不了解,让他们批奏折是不是很可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为什么要批奏折?因为庞大的帝国是在文书上运转的。上周台湾网友整理出一批有趣的请安褶子,比如翻来覆去的跟康熙问安,比如给康熙送芒果,给康熙报雨情,给康熙报有人造反的过期消息,咋一看是垃圾信息,其实背后并不简单,理解言外之意,对我们的职场颇有帮助。1、如此密集的请安折是为什么?在清朝,请安折早期是不

  • 关于关羽的简短的小故事 2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中毒箭,请华佗医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关羽神态自若,照旧下棋,真英雄也!如果有帮到您,请采纳。如果还有问题请发帖重新提问哦谢谢拉#^_^#祝您学习愉快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

  • 古代那个皇帝因没有听大臣的建议而导致国灭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晋灵公晋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即位,其时年龄尚幼,即好声色。后来渐长,宠任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秦二世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赵高等伪造遗诏继位。在位3年,又被赵高逼迫自刎而死,终年24岁。汉成

  •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危亡时,有君王奋力一搏的例子吗?特别是朝代更迭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难等特例外,几乎每个朝代的君王在国家危亡时都会奋力一搏。丢失江山就会失去一切,甚至死后还会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怎么可能不垂死挣扎,奋力一搏?例如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一生勤勤恳恳,节衣缩食,却还是没逃过天命。李自成攻陷太原后,崇祯想奋力一搏,命吴三

  •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21岁。他是带领秦国走向称霸的第一位领导人,所以贾谊的叙述从他开始。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秦国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卫国的皇室,但因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实亡了。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但卫国微弱

  •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

  •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贾谊《过秦论》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就是贾谊《过秦论》中说的六世之余烈,正是他们的铺垫,才有了最后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千秋伟业,那么这些人的功绩如何比较呢?谁的功绩最大呢?首先把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3位排除,因为秦

  • 我国南宋大臣,舍身成仁的忠臣文天祥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提起了文天祥,我首先会想起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感慨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人。1236年出生于一个富广庶的书香家庭。幼年的文天祥便聪明好学,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在自己书塾的墙上贴满了格言警句,并和弟弟相互激励,共同探讨切磋,谈古

  • 道光勤俭治国,大清为何越治越贪?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防贪腐机制失效,道光自己节俭有何用。大臣们,在衙门里,见钱眼开,大捞特捞。金银满盈屋。一旦上朝面见圣上道光,官员们穿着破烂,尽其所能,忽悠道光。官员们朝堂上装穷,下朝后穷奢极欲。传说,一次道光问内务府官员,吃一只鸡蛋花钱多少?答曰:十两银子。以此道光连鸡蛋都舍不得吃。这样的糊途虫,居于届堂之首。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