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皇帝都常年在宫中,对外界不了解,让他们批奏折是不是很可笑?

古代皇帝都常年在宫中,对外界不了解,让他们批奏折是不是很可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06 更新时间:2023/12/30 6:53:29

皇帝为什么要批奏折?因为庞大的帝国是在书上运转的。

上周台湾网友整理出一批有趣的请安褶子,比如翻来覆去的跟康熙问安,比如给康熙送芒果,给康熙报雨情,给康熙报有人造反的过期消息,咋一看是垃圾信息,其实背后并不简单,理解言外之意,对我们的职场颇有帮助。

1、如此密集的请安折是为什么?在清朝,请安折早期是不能走国家邮政费用的,而是要各督抚重臣自己写完、自己出路费,安排手下送往京城的,以清朝的交通条件,从杭州到北京,走京杭大运河,往返一趟也要二十天;孙文成能够精准的在每月1号把请安折送到雍正手上,证明派出的不止一拨人。

这就是装折子的盒子,上面有锁,闲杂人等是不能看的。

孙文成为什么要如此密集的上请安折呢?我们看第一条的时间:雍正01年11月01日。说明这一年雍正爷刚刚做皇帝,康熙爷在1722年11月崩于畅春园,隆科多一人送遗诏出门,嗣后雍正爷即位,在北京经历过一番权力斗争后,雍正爷站稳脚跟后,派浙江巡抚去查前朝康熙爷密探孙文成;孙文成为了自保适时一把手靠拢并展示投靠之意,所以才需要密集的送请安折子,以表恭顺。

孙文成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到雍正即位时当了十五年杭州织造,权倾一方,但理论上没机会见过雍正爷,双方并不认识,雍正即位之后,孙文成也不能擅离职守进京面圣,也就只能通过邮件传情,加强彼此熟悉程度了。明显孙文成希望的就是安然退休,所以一边密集的上请安折子,一边不露锋芒不显本事,就希望雍正认为他年老昏庸没啥本事放他一马。

我们再看最后一条的时间,雍正05年9月1日。这是因为雍正五年,雍正以孙文成年老体弱为由撤掉了他的职务,算是得了个善终。

老奸巨猾的杭州织造孙文成和二十一岁的江宁织造曹(曹雪芹的生父),都在雍正五年被拿下了,区别在于孙文成只是撤职,而不懂职场诡谲、不知道跟领导刷脸的曹因为巨额亏空入狱,直到乾隆朝才放出来。

更坑的是,这巨额亏空还是因为曹寅当年四次接待康熙南巡产生的亏空……

所以为什么要上请安折子?因为要刷存在感,要维持跟皇帝的交流和信任啊。皇帝放出去的一方大员,如果出京之后就断了联系,你说皇帝坐镇中枢,介意不介意?上折频繁的孙文成得了个善终,而年纪轻轻的曹却因为跟雍正不熟而下狱,你说刷脸对不对?

但言之无物的频繁刷脸,只会让领导认为员工没有能力,而忠诚有待考察。

能力忠诚的四象限在每个领导的心里,对自己的下属都会用能力和忠诚做了划分,分别划分到不同的象限里面去。这里面最好的肯定是右上方的第一象限,又忠又能,比如觉罗满保、曹寅之于康熙,比如和之于乾隆,这种员工肯定会得到提拔。

而在雍正五年刚刚21岁的曹,不懂庶务,有巨额亏空,又不懂得跟雍正爷套近乎,那在雍正的心里应该属于不忠不能的员工了,下狱也是无奈。

但是更多的员工应该就是属于要么忠诚但是能力不足,要么能力出色但是不够听话。如何应用这种人,就取决于领导的艺术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职场人来说,首先要保证自己是有用的人,也就是保证自己在右半边;然后良禽择木而栖,选择靠谱的领导付出忠诚,落子无悔,避免频繁改换门庭。这是一条骨干玩法,就是从右下象限逐步对好领导付出忠诚,走到第一象限去。

或者选择先做秘书、司机等心腹角色,跟领导休戚与共,帮领导干各种杂活秘事,跟领导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逐步展现能力,承担更重要的职位。但这种活我就干不下来。

所以,当我们看见公司又提拔了谁,谁又获得了更好的机会,我们需要先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领导的圈内人?我们在领导的心里到底属于哪个象限?我们还能怎么改善和提升?

这一条,我们要向21岁的进士觉罗满保学习。

觉罗满保的芒果折子觉罗满保是正黄旗人,1673年(康熙十二年)出生,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庶吉士,康熙五十年任福建巡抚。这可是个21岁的满族进士、38岁的省长啊!这种人怎么可能是只懂说废话的蠢材?

芒果奏折发生在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四月,四十六岁的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派人给从福建送芒果到北京给一手提拔重用自己的康熙爷品尝,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这些芒果是怎么保鲜的?可不是现在飞机4个小时就到北京;那时候估计是要用冰镇,然后一路快马加鞭沿着驿道送过来的,花的还是觉罗满保自己的钱。

沿途靡费多少?这是不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心意?有没有「一骑红尘康熙笑,无人知是芒果来」的感觉?

康熙爷承情不承情?明显是承情的,所以才会很体贴的在第二份芒果折中回复「以后不必再送」,因为南方的水果送到北京,成本太高。

觉罗满保和康熙爷也算是君臣一场,康熙爷死后三年,52岁的觉罗满保就死在任上。到底是自杀还是谋杀,未见史册,反正我不相信他是老病而死的。

批奏折有没有用?当然有用,清朝皇帝需要在奏折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请安折往往属于大臣密奏,属于给皇上提供信息的。而需要皇帝决策的,叫做奏事折子,跟请安折不同。就算皇上人在深宫,但是他获得了最高的视野,和最全的信息量,所以皇帝在信息层面上是高于臣子的,所以可以决策。

通过请安折还可以进行文字交流。在职场上,增加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了解都是一件好事。而不同的人跟领导的说话方式不一样,也很容易理解。有的同事跟领导干了二十五年,彼此非常熟悉,那么送点东西,说点体己话才是合情合理的;换了刚刚跟领导干了半年的,那还不如踏实做事,少嬉皮笑脸才好。

你看这些请安折子里,孙文成在康熙在的时候,打听到台湾有人造反的消息,哪怕是没头没尾的消息都要报上来,就怕耽误大事,也清楚康熙不会怪罪,而康熙也云淡风轻的回复他「无头无尾之言,实在不懂」,君臣相得,竟至于此。

而到了雍正一朝,孙文成就只敢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请安,而雍正也是标准的朕躬安回复,全成了刷脸的套路,幸好这套路还有用。

很简单,涉及到大的问题,比如赈灾,叛乱等需要拨款或者调动军队的。皇帝拿不定主意的,肯定会派特使到地方去视察。很多古装电视剧里面也出现过,明朝和清朝的巡抚专干这事的。现在不是有中央巡视组吗?一旦发现问题,地方官的结局就可以上头条了。

关于奏折的真实性,别说古代了,现代信息如此发达,也不能详细的知道。比如,某个贫困县向中央拨款50亿脱贫,不是说,只要申请就能获批。数额较大总理肯定会派人去了解实情。但是下去了解的人不一定知道事情,但是能知道一个大概。总理也只能听汇报,如果觉得的确贫困,那么就拨款。其实,很多贫困的地区,等特派员来的时候,早已做好了思想工作,避免不了蒙混过关的。

面对大事件,古代应该也不例外,在清朝不是有巡抚吗?这个巡抚负责巡视地方的军政和民政,一旦查出问题,地方官员吃不完兜着走。上面我们也说到,比如县长申请拨款,如果巡抚查到徇私舞弊的情况或者上报的情况不属实,肯定是杀头的大罪。如果不怕砍头,其实可以造假,也有顶风作案的,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这种造假的情况。

所以,皇帝常年在宫中,对外界虽然不太了解。但是奏折的内容,涉及到军政和民政大事的,自己又拿不定主意,肯定会派人实地视察情况。题主说到旱灾,战争等大事件,其实和我上面说的一个道理,涉及到重大事件,皇帝拿不定主意,肯定会派人考察。

比如拨付赈灾款,如果地方官员随便一个奏折就能让皇帝拨款,那么这个钱也太好拿了。如果地方官员知道皇帝作了批示,也不派人去查账,是不是可以私吞。所以,皇帝批奏折,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皇帝虽然不了解内容的真实性,肯定会派亲信去视察和暗访,一旦被查到情况不属实,欺骗皇帝,贪污赈灾款,肯定是死罪。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于关羽的简短的小故事 2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中毒箭,请华佗医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关羽神态自若,照旧下棋,真英雄也!如果有帮到您,请采纳。如果还有问题请发帖重新提问哦谢谢拉#^_^#祝您学习愉快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

  • 古代那个皇帝因没有听大臣的建议而导致国灭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晋灵公晋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即位,其时年龄尚幼,即好声色。后来渐长,宠任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秦二世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赵高等伪造遗诏继位。在位3年,又被赵高逼迫自刎而死,终年24岁。汉成

  •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危亡时,有君王奋力一搏的例子吗?特别是朝代更迭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难等特例外,几乎每个朝代的君王在国家危亡时都会奋力一搏。丢失江山就会失去一切,甚至死后还会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怎么可能不垂死挣扎,奋力一搏?例如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一生勤勤恳恳,节衣缩食,却还是没逃过天命。李自成攻陷太原后,崇祯想奋力一搏,命吴三

  •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21岁。他是带领秦国走向称霸的第一位领导人,所以贾谊的叙述从他开始。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秦国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卫国的皇室,但因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实亡了。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但卫国微弱

  •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

  •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贾谊《过秦论》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就是贾谊《过秦论》中说的六世之余烈,正是他们的铺垫,才有了最后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千秋伟业,那么这些人的功绩如何比较呢?谁的功绩最大呢?首先把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3位排除,因为秦

  • 我国南宋大臣,舍身成仁的忠臣文天祥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提起了文天祥,我首先会想起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感慨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人。1236年出生于一个富广庶的书香家庭。幼年的文天祥便聪明好学,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在自己书塾的墙上贴满了格言警句,并和弟弟相互激励,共同探讨切磋,谈古

  • 道光勤俭治国,大清为何越治越贪?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防贪腐机制失效,道光自己节俭有何用。大臣们,在衙门里,见钱眼开,大捞特捞。金银满盈屋。一旦上朝面见圣上道光,官员们穿着破烂,尽其所能,忽悠道光。官员们朝堂上装穷,下朝后穷奢极欲。传说,一次道光问内务府官员,吃一只鸡蛋花钱多少?答曰:十两银子。以此道光连鸡蛋都舍不得吃。这样的糊途虫,居于届堂之首。被官

  • 史书对宋仁宗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是元史对宋仁宗的精辟评价,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主要是基于他宽厚仁爱的性格,他不仅时时约束自己,而且对待臣僚、佣人也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于一些谏臣犯颜的言语,他从不加以苛责,在位期间轻徭役,减赋税,爱民如子,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真心拥戴他,所以“仁”作为他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