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危亡时,有君王奋力一搏的例子吗?特别是朝代更迭时?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危亡时,有君王奋力一搏的例子吗?特别是朝代更迭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51 更新时间:2024/1/31 16:41:32

除了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难等特例外,几乎每个朝代的君王在国家危亡时都会奋力一搏。

丢失江山就会失去一切,甚至死后还会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怎么可能不垂死挣扎,奋力一搏?

例如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一生勤勤恳恳,节衣缩食,却还是没逃过天命。

李自成攻陷太原后,崇祯想奋力一搏,命吴三桂入关平叛,吴三桂答应了,但要求把100万两军费先报销。崇祯找王公大臣筹款,可惜平时都大义凛然,危难时却爱财如命,没筹够,吴三桂半途而返了。

搏击没成功,李自成义军攻陷京城,为了防止受辱,崇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儿老小、妃嫔,自己也上吊了,悲惨收场。

周世宗高平之战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有着怎样的成就?

从历史功过来说,历史前五皇帝肯定有他,从个人操作来说,他上位拥有的资源给任何一个大脑智商正常的皇帝做的都能比他强。

早年对匈奴没问题,能发掘卫青霍去病,任期内封狼居胥,这已经是不世之功了。成就是开拓了边疆,赶走了匈奴。

最大的成就:成功的北击匈奴,让汉民族避免了像其他古文明一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并且打通了丝绸之路,历史证明掌控丝绸之路的朝代一定是昌盛的。

汉武帝成就非凡。我就列举其十大‘功绩’:

一、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实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杀思想,扼杀言论,重立秦始皇创立的诽谤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二、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重立秦始皇创立的夷族连坐之法。一人死罪,夷灭三族。

三、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重立秦始皇创立的告奸之法。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这是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四、汉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为御史大夫。推行平准法、算法。压榨盘剥百姓。致使经济崩溃。民生凋零。

五、汉武帝重用法家张汤。卖官鬻爵。死罪可花钱赎罪。致使吏治腐败。(后世慈禧太后得汉武帝真传)

六、汉武帝指使法家酷吏张汤、杜周。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

七、汉武帝指使法家酷吏江充,太监苏文。以巫蛊之祸诬陷公主、太子。致使阳石公主被灭门。诸邑公主被灭门。太子被灭门。长公主被灭门。皇后被灭门。整个皇族几乎被汉武帝屠戮殆尽。

八、汉武帝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致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九、汉武帝重用张汤创立腹诽罪。法家酷吏张汤认为颜异欲骂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诽罪之名,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

十、汉武帝只杀了匈奴军民几十万。却害死大汉百姓2000多万。汉武帝后期,民生凋零,人口减半,国家千疮百孔,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汉武帝不愧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21岁。他是带领秦国走向称霸的第一位领导人,所以贾谊的叙述从他开始。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秦国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卫国的皇室,但因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实亡了。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但卫国微弱

  •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

  •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贾谊《过秦论》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就是贾谊《过秦论》中说的六世之余烈,正是他们的铺垫,才有了最后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千秋伟业,那么这些人的功绩如何比较呢?谁的功绩最大呢?首先把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3位排除,因为秦

  • 我国南宋大臣,舍身成仁的忠臣文天祥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提起了文天祥,我首先会想起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感慨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人。1236年出生于一个富广庶的书香家庭。幼年的文天祥便聪明好学,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在自己书塾的墙上贴满了格言警句,并和弟弟相互激励,共同探讨切磋,谈古

  • 道光勤俭治国,大清为何越治越贪?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防贪腐机制失效,道光自己节俭有何用。大臣们,在衙门里,见钱眼开,大捞特捞。金银满盈屋。一旦上朝面见圣上道光,官员们穿着破烂,尽其所能,忽悠道光。官员们朝堂上装穷,下朝后穷奢极欲。传说,一次道光问内务府官员,吃一只鸡蛋花钱多少?答曰:十两银子。以此道光连鸡蛋都舍不得吃。这样的糊途虫,居于届堂之首。被官

  • 史书对宋仁宗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是元史对宋仁宗的精辟评价,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主要是基于他宽厚仁爱的性格,他不仅时时约束自己,而且对待臣僚、佣人也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于一些谏臣犯颜的言语,他从不加以苛责,在位期间轻徭役,减赋税,爱民如子,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真心拥戴他,所以“仁”作为他的谥号

  •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是起起伏伏,为什么仅有秦国可以几代人持续励精图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真谛。其他诸侯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君主一个做法,既使是一个好的国策,也延续不了一两代,君主的随意性极大,几乎经常处于动荡状态。而秦国一个“商鞅变法”国策,能延续一百多年、几代君主而不变。其中的奥妙值得探讨。南宫外史认为,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秦

  • 商鞅、李斯、吕不韦都是现在的河南人,为什么要为秦出力呢?他们为秦朝的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战国时法家人物,因前属卫国,又称卫鞅。后立功,封邑于商地,故号商君、商鞅。法家当然是推行法治,因是法家人物第一次领导执政,所以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秦国通过法治,变得空前强大。商鞅大刀阔斧的对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分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等改革并立法定刑。由于商鞅在战国时代,只

  •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熹(11301200),也称“朱子”,他集学者和思想家于一身,他学识渊博,为《四书》作注,是为了不起的大学者。他思想精深,是一流的哲学家,理学系统在朱熹这里达到顶峰,此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之所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吸收总结了前人理学的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