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之时,崇祯帝放弃了迁都计划,眼见形势不可逆转,命太子及诸王出宫躲避,之后,周皇后自缢而亡,崇祯帝又砍伤长平公主,刺死了昭仁公主,决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隔日,召百官上朝,竞无一人前来,崇祯帝遂在煤山(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践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二高贵乡公曹髦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四位皇帝(公元254年至公元260年在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其名言。司马家族咄咄逼人,欺人太甚!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决意夺取司马昭的权力,当日,曹髦率领宫中人等讨伐司马昭,遇贾充等阻拦,成济问贾充:“事情紧急了,您说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闻言,用戈刺杀曹髦,锋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从后背透出。曹髦是为维护皇权而战死,不亦伟烈哉!
有很多人列举的是南宋最后的皇帝赵,试想一个8岁的孩子怎会有个人意志,其蹈海而亡是被大臣裹挟,只能说明南宋朝庭有气节!因此,我觉得杨广算一个!由于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致民怨沸腾,隋天下大乱。杨广准备迁居到南京,可是随驾的侍卫因想念家乡而逃走,宇文化及趁此机会起事谋反,杨广被叛军抓获,他本欲饮鸠自尽却被人阻止,杨广被令狐行达缢杀。他一贯自命不凡,曾自我调侃“这颗美头颅不知会落谁手?”面对死亡,不无乐观与豁达!
皇帝有没有气节,到了亡国的时候最能展现出来。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亡国之君也有很多。个人觉得有气节的皇帝,按历史顺序排,第一位应该是南宋末帝赵,1278年即位,次年,即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眼看靖康之耻就要重演,宰相陆秀夫背这小皇帝就从悬崖投海了。
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宁死不作亡国奴,也相继以身殉国。这些忠臣和军民他们慷慨殉国,忠心护主,用死来捍卫宋王朝最后的尊严。就像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虽然死了,但是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记得他们。他们这样做不仅为了维护宋王朝统治,更是在用生命在向侵略者宣示汉民族在外敌面前不屈不挠,坚决维护民族尊严。他们的壮举可歌可泣,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流芳万古,永垂不朽。
第二位有气节的皇帝说出了那句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就是曹髦,魏文帝曹丕的孙子。曹髦因不甘心朝政被司马氏霸占,带领数百仆人讨伐司马昭,在宫门处被司马氏的党羽贾充指使成济用戈刺死,并被废掉皇帝名位。曹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面前,他没有退让没有屈服,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他是有血性有骨气的帝王。他用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世人的尊重。有一句后人评价曹髦的话个人觉得非常贴切就是“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
第三位有气节的皇帝就是明朝崇祯帝。崇祯是最后一位汉人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自己建造帝陵的皇帝。崇祯死后,由民间人士捐银子233两,将其葬于田贵妃墓地。崇祯即位的时候强盛的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虽然崇祯帝非常的勤政,但是以他一己之力,并不能挽留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最后李自成破京师,崇祯帝将后妃子女除太子外尽数杀死,然后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缢殉国了。太监王承恩,也跟着崇祯帝上吊而亡。崇祯死后,李自成在他身上搜出最后的遗诏,上面写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他留下的最后遗言,感动了全天下。他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如果不是生错时代,不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或许还会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