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明朝皇帝登基以后,同辈兄弟没有改名字避讳?

为什么明朝皇帝登基以后,同辈兄弟没有改名字避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57 更新时间:2024/1/15 11:42:10

说起皇帝的亲兄弟避讳皇帝名讳这个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他的三弟赵匡义出于避讳,改名为赵光义。当然,最惨的是四弟赵匡美,二哥称帝时改名赵光美,结果二哥死后继位的是三哥,不得不再次改名赵廷美。由此可见,即便是皇帝的兄弟那也得先尊臣礼,避皇帝讳。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兄弟就不讲究这个避讳呢?比如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兄弟就分别有朱瞻、朱瞻墉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兄弟叫朱翊。其实,这个就得说起朱元璋的祖训了,明朝无论是皇帝还是藩王,名字的第一个字其实都是固定的,比如燕王朱棣一脉,子孙名字就需要按照“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这个顺序来依次取,但每一代不可能只生一个儿子,这就会出现兄弟们名字首字是相同的,由于是朱元璋定的“祖训”,所以,即便这些兄弟中有人做了皇帝,那么其他兄弟也是不敢轻易改名字的,在这里祖训也就大于了避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对避讳相对宽松,《大明律》就曾规定:“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也就是说,就算是皇帝的名字,只要不是两个字同时列出,那也不算有罪。

古代避讳制度,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中皇帝显然属于尊者,所以在皇帝继位之后,他的兄弟都需要改名。如宋代,赵氏长成的三兄弟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在赵匡胤当皇帝时,老三、老四分别改名成赵光义、赵光美,老三赵光美当皇帝时,老四又不得改名为赵廷美;再如清代,雍正继位之后,将其兄弟“胤”字辈都改为“允”字辈。

明代之前的宋代,之后的清代都有执行这一制度,为什么偏偏就是明代没有呢?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明朝避讳宽疏的原因,连朱元璋在位时修的《元史》都没有避讳朱元璋的名字,里面的“元”字出现了6700多次,“璋”字出现了40多次。

看有答主将原因归结为朱元璋确立的字辈,严格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宋代和清代同样确立了字辈,如宋代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各有十四字字辈,分别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清代也有胤、弘等字辈。

但为了免于避讳,宋代将皇位继承者由双名改为单名,如赵匡义的第三子赵德昌,本用德字辈,但再立为皇太子之后改名恒,这样,他的兄弟就不需要再改名了。宗以后,大多沿用这种方式,如真宗第六子赵受益(“允”字辈),册封皇太子时改名祯,是为仁宗;仁宗无子,以濮王赵允让之子承嗣,赐名赵宗实(“宗”字辈),后被册立为皇子,改名赵曙

也即宋朝避讳,最初由改皇帝兄弟辈的字辈,然后转变成改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宋朝这一制度在清代得到继承。

清代康熙时将儿子按照统一的字辈命名,雍正继位后,以避讳为由将兄弟们的字辈“胤”改为“允”。但是乾隆并不重视,乾隆继位之后以“朕以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实乃文字末节,无关大义”为由,并不要求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仍然使用“弘”字辈。

不过乾隆对其后的继承人做了规定,“朕以为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较为妥善”,将其后的“永”字辈、“绵”字辈改为“”、“”,但只要求皇帝一人更改,所以继位的嘉庆皇帝名字由“永琰”改为“琰”、道光皇帝“绵宁”改为“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谁知道帽樱被折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关羽奉诸葛亮之命率兵进攻长沙,太守韩玄令杨龄应战,死于马下。老将黄忠出战,与关羽交锋,黄马失前蹄,关爱黄勇武,释之。次日,黄忠再战,诈败诱关,回马箭射之。故意仅中其盔缨,以报关不杀之义。韩玄疑黄通敌,欲斩,魏延杀韩玄,率长沙军民出降,黄忠虽欲拦阻,已不及。关羽入城安抚,黄托病不出。时刘备、诸

  • 求曹魏历代皇帝嫔妃及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曹丕嫡妻任氏。皇后郭女王嫔妃夫人甄氏,上蔡县令甄逸女,初为袁熙妇,后被曹丕所纳,生曹、东乡公主。黄初二年被赐死。其子曹继位追谥文昭皇后。献帝二女,汉献帝刘协两女,黄初元年入宫为妃。李贵人,生子曹协。阴贵人,东汉大族南阳阴氏女。柴贵人潘淑媛,生子曹蕤。朱淑媛,生子曹鉴。仇昭仪,生子曹霖。徐姬,生子曹礼

  • 古代皇帝有哪些名称避讳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案例非常的多,因为什么东西,只要皇帝用了,基本上其他人就都别想了,名字也是一样。我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看:1.明代王爷的名字,之前有一个问题问,为什么明代的王室和元素周期表那么像?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老朱家的孩子,名字必须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偏旁来取。但是好取的字都得紧着皇家,所以就没办法,只能自己

  • 明朝不让吃猪肉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好解释:当时主政者“朱”姓,“朱”与“猪”谐音。“朱”者“猪”也!这就和民国时期袁世凯主政一样,硬生生的就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袁消”,改成“汤圆”了!明朝不让吃猪肉的原因是,提问的人在扯犊子。明朝并没有不准吃猪肉的规矩,恰恰相反,国人真正将猪肉作为主要肉食,就是从明朝的时候开始的,在此之前,国

  • 明朝姓高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问者想多了,明朝姓高的人不需要避明仁宗朱高炽帝讳中的“高”字!不仅姓不要避,连名字中出现“高”字也不用避。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还是相当大气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名字中与帝讳同音不同字的不需要避帝讳,只使用了一个字的也不需要避帝讳,除非您叫“X高炽”或者“高炽X”之类,否则不需要改名。当

  • 为什么古人要用通假字?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怎么不直接用“凋”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通假字是现代人的理解。古时候,文字没有现如今的丰富、全面、分门别类,故在用字上,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写法。而这些,以今人的看法则称之为错、别字,实则不然。以为例,其义相当于今之雕,古时即作凋用。具体的用法分作几类:辟如今古字,异体字,同音字,借代字等。至于如何应用,一是专家、一是实践,学习吧。还有

  • 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中的避讳避讳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汉代律法规定,臣

  •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代哪个皇帝执政期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代宋神宗执政期间。熙宁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熙宁三年

  • 中国古代那个帝王是因为好色而丢了江山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商纣宠爱妲己不理国事被西周所灭;夏桀因为妹喜被商所灭;周幼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来被外族所灭;吴王夫差因为西施被越王勾践所灭;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导致了安史之乱,虽历尽八年平叛成功,可大唐也日渐衰落;陈后主爱美人不爱江山最终导致灭国。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

  • ‘‘皇帝’’二字是如何由来的?皇是谁?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当秦王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后,他便觉得如果依然使用自商、周以来就有的“王”这个称谓,已经不足以表明他的丰功伟绩,无法彰显他与古往今来统治者的不同,所以就下令让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臣下商议,更改名号。群臣商议后上表说:上古时代的“五帝”,所能统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