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帝只是为了避讳,擅自将唐玄宗的庙号改为唐明皇,这种作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岂止只是不合理,而且是有些太霸道了。这种事,也只有古代的帝王,权臣们才能做到,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也肯定是做不到的。
从此事笔者不由想起了成语指鹿为马的典故。秦二世时,宰相赵高为了纂权,辩别其它大臣们的态度,便着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就是。秦二世不信,便问身边的大臣,一些大臣惧怕赵高的淫威,只能违心地说是马,一些不怕死的忠臣说是鹿,而后来说是鹿的人都被赵高杀了。世上象这种极不合理的事,也只有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们才能做得到。我们老百姓给小孩起名字时,首先都看和长辈们有无冲撞,如果长辈们有用相同字时,小孩不用这个字。而决不会去更改上辈人的名字。
不合理,纯粹小丑心态!人家先叫的,你后叫的。并且人家也是帝王。
古代的文字是如何拼读和传播的?
感谢邀请。
古代的文字是如何拼读和传播的,这个题目很大,完全说清楚就是一本专著了。
咱们只能“撮其要者”,简而言之。
一
甲骨文之前是否还有文字,现在尚无定论。所以,甲骨文之前的“拼读和传播”就可以不讨论了。
甲骨文,肯定是成熟文字了,可以从甲骨文说起。
学者们考证,殷商时期,存在一个贞人集团。他们负责占卜等事宜,负责人世与神灵的沟通。当时的文字,掌握在他们“手里”不止甲骨文,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甲骨上,确实发现了用毛笔书写的朱字。
徐中舒先生进一步考证,贞人集团中,存在着“儒”这个团体,住于“儒丘”。“儒”的甲骨文,写为“需”,为“人之腋下有水滴之象形”。这是说,这些人,在祭祀之前,是要沐浴净身的,以表虔诚。
孔子原籍宋国,为商族之后,亦当为“需人”之后,所以才有了儒家。
儒家这一集团内部,一定是有文字传承办法的。基本的方法,一定是和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种形式有关的。
殷商的时候,文字的传播,包括拼读,是在贞人、“需人”族群内部通过“办学”或口耳相传实现的。
二
周代,族群或“职业”仍然是文字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儒的族群和家族内部,史官的家学等等。
除此之外,办学已成为惯例。
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夏和商,不必多说了。周代,是有庠有学的。
《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国有学,是说国家的学校,其教育的内容关乎国家管理,叫“大学”。党有庠,是乡学,讲知识,其教育内容叫“小学”。庠、校、序,都是平民小学。贵族的小学叫“塾”
小学所教的知识里,包括文字。
《汉志》曰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三
既然有了学校,有没有课本呢?
从目前掌握的史籍看,周代开始,就应该有课本。
比如,现在知道,先秦时期,即有童蒙识字的课本《史籀篇》。稍后,有《苍颉》、《爰历》、《博学》。
西汉,有司马相如编的《凡将篇》;史游编的《急就篇》;扬雄顺续《苍颉》的《训纂篇》。
后来又有贾又补充的《滂熹篇》,等等。
这些见于史籍记载,未见记载应当还有。
上述这些识字课本的体例,基本是杂取若干字,编成四言、六言或七言的谐韵的文句。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儿童读起来顺口,容易记诵,至于对字形、字音、字义则并不加以解析。
书中不加解释,就要靠老师的耳提面命了。所以,读音和释义上,不规范是肯定的。
四
周朝及至春秋战国,疆土面积已经很大。
群雄争霸,各国文字差异越发明显,方言迥异。
孟子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是说,一个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讲齐国话,那到底是该请个楚国老师教呢,还是请个齐国老师教?
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六国文字,被以秦国的小篆统一了。这大部分算好事。
但是,他又焚书。弄得后世看不懂残存的六国文字写成的书了。
最长不过百年,汉代的文人对先秦的文字和文化已经一头雾水。
此时,有了三本重要的书籍《说文解字》、《方言》和《尔雅》。
扬雄的《方言》,把当时能够搜集到各国方言,北到朝鲜,南到百越,做了很重要的解释。
《尔雅》,“尔”即“迩”,亲近、接近的意思;“雅”,即“夏”或“正”。连起来的意思,是“追寻正根儿”追寻中原文化的正根儿。这是部辞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本20篇,现存19篇,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
《说文》,则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五
《说文》辨识声读的方法,一叫“比次声音,说明字义”。比如,释“瑗”曰:“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这是以“相引”解释“瑗”的命名。古时,“引”“爰”同音,本为一语。
二叫“读若”。比如,“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
为什么已经说“亡声”了,还要说“读若盲”呢?《说文》里的“读若”,包含两种种情况音义相同的读若;音同义异的读若。
篇幅原因,不再详述。
六
许慎这种“读若”的办法,后来被人改为“音某”。
例如,《诗.周南》云“薄之掇之”。《毛传》曰:“掇,拾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拾,音十。”
这种“注音”的方法,叫“直音”。这种方法的不足,是有些字无法注音,比如“丢”,没有另一个字可以为其注音。
还有一种注音的方法,和“直音”很相似,是利用同意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例如,“刀”,《康熙字典》注为“到平声”。这就比简单的“直音”注音好了一些,把声调注明了。
但在拼音注声之前,真正的好方法,是“反切”。
“反切”,是汉语音韵学的开端。
七
反切,汉末已有此方法。开始,此法称“反”,又叫“翻”。唐代,很忌讳“反”字,遂改为“切”。反切,是后来的统称。反和切,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拼音。
三国魏孙炎著《尔雅音义》,使用“反”注音。但此书已佚。
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广韵》。
《广韵》的前身,是《唐韵》。
《唐韵》的前身,是《切韵》。
《切韵》为隋代陆法言所著,书成于隋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比较系统地使用了“反”的注音方法。
反切注音,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字来。
例如,“相”,为“息亮切”。原来叫“息亮反”。
反切的原理,是上字代表声母,下字代表整个韵母。
反切也有局限性。对于古人的反切,要遵循两个原则
1,反切上字,只取声母,不管韵母和声调;
2,反切下字,只取韵母和声调,不管声母。
其实还有许多细则,不必详述。
汉字如何拼读,如何传播,一是靠直音反切,二是靠学校和收门徒,大致就是这样了。
先说古文字的传播,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文字,大多数是靠硬质材料遗留下来的,一般情况下就按照材料的名称给它命名。如,甲骨文——龟甲兽骨,金文——钟鼎彝器兵器钱币,也有玉石文字,石鼓文等。战国以前的帛书,简牍软质材料没有保存下来,或者被历史上的盗墓者毁坏了。在纸书没有发明之前,可以肯定地说,是存在软质书写材料的,比如,树叶,树皮,兽皮,麻布,墙体,泥板,丝绸等。只不过是大多数没有保留下来而已,我们看到的保存了下来的是战国或西汉早期部分帛书和竹简。如此说,是根据后来的生活实际判断出来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地图,这些地图就是画在丝帛或者动物皮板上的。能画图,当然会标注文字。另外,商周(西周)时期还有一些玺印出土,这些印章的使用,一定会配合软质材料,这就说明那个时候,作为传播文字的丝绸或者兽皮,在贵族或者诸侯国之间并不少见。作为文字的载体,另一个用途就是,写过文字之后,做成了衣料,不失为一物多用,是一种节省材料的好办法。
至于文字的读音,文字在造字之初,是“画成其物,随体诘屈”“见而可识,察而见义。”图画性强,好认好读。但是商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文字只掌握在贵族,贞人手里,识字是贵族的事情。贞人也就负担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靠口口相传。到了西周,贵族学校建立起来了。八岁入小学,并有专门的教师教导贵族子弟,并规定识字数量和其它的学习内容,六艺——礼,乐,书,数,御,射。当时因为“文字异形,言语异声”,把文字归纳成字典词典的时机逐渐到来了。到战国时期,周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编写出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雅者,正也。起到正音,正字,释词的作用。不过正音的作用是微弱的,因为记录语音的方式方法还不成熟,需要后人进一步解决。
此后,到东汉许慎编写了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说文解字》,他给汉字注音很有创意,直音法,如某字读若某;读如某某之某;到了南唐北宋文人徐铉修订《说文》,借用鉴了梵文注音法,给它增加了反切注音,就是XX反,或者Xx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极其灵活,更有利于文字的认读和传播。扫除了识读障碍,有一定基础的读书人就可以独立阅读文字,这是阅读方面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