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他命李斯制作的传国玉玺是皇帝的印信,因此拿到伟国玉玺就可以视为正宗。玉玺是秦朝自制的,确实不是天授,但是秦始皇死后,他被称为祖龙,尽管有暴君之名,但依然是皇帝之首。后世之君继承秦始皇的皇帝之位,那么就得承认秦始皇是真龙天子,真龙天子自然是神,神留给世人的东西自然有神性。
中国虽然改朝换代多,国号皆不尽相同,但各个王朝均是黄帝后裔,也就是说中国的朝代虽多,但实际上是一家人。大禹制作的九鼎成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神器,是王朝正宗的像征,是取得正统的标志。大禹九鼎消失后,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开创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自称皇帝,作传国玉玺留世。因此传国玉玺取代九鼎,成为王朝正统的标志,传承天命比自已硬取要合法得多。
后唐李从珂皇帝在后晋与契丹大军的围攻下,携传国玉玺自焚,从此传国玉玺彻底失踪。后世的帝王均自刻皇帝印信,你刻几个,我刻几个,越刻越多,最终导致“传国玉玺”不值钱了。宋朝及以后的王朝均自刻玉玺,均说乾隆皇帝的玉玺有十几方之多。物以稀为贵,秦朝的传国玉玺只有一个,且传承久远;后世的玉玺太多了,因此称远远无法跟秦朝的玉玺相比,也就没有传国的功效了。
虽然说取得传国玉玺是王朝的正统标志,但是传国玉玺失踪后,没有传国玉玺也可以称正统。所谓正统就是全国都被统一了或者绝大部分地区被统一了,至少秦朝时的疆域被统一了,取得统一地位的这个政权就是正统。一个朝代是否正宗,是否是正统,不看有没有传国玉玺,而是看统治的范围跟时间,统治得越多越久,那么它自然而然是正统。
1、卞和玉
这里所说的传国玉玺,说的是和氏璧。
和氏璧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在公元前8世纪。当时,楚国石匠卞和发现了藏在石中的这块稀世宝玉,便把这块未曾雕琢的玉石献给楚王。但很不幸的是,卞和一次、两次献宝,都被楚国主管玉石的大臣玉尹认为是普通顽石,指其欺君,卞和受了刖刑,就是砍去双脚。第三次献玉,终于感动了楚文王,他下令剖石,果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并封和为零(陵)阳侯,卞和不受,说:“宝玉面世,吾愿足矣。”
这以后,和氏璧就成了楚国的国宝。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而且都是玉,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这些国宝,从名字上看就知道,应该都是玉。在中古以前的中国,玉是重要的国家礼器,无论是在发源于良渚的南方文明,还是在发源于红山的北方文明。所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是圆形的玉器,琮则是方形的玉器。
后来,楚国这块和氏璧,不知为何丢失了。此后,它却不断在中国历史中再出现,但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政治纷争,似乎是人人都必欲得之的天下至宝。
2、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原先丢失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心知强秦必然是巧取豪夺,决不会真正履行十五座城池交换的承诺,但又不敢不答应。
召集大臣们商议,蔺相如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到了秦国,蔺相如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
这时,蔺相如便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赶紧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以下是《史记》里关于“完璧归赵”故事的原文: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回到住处后,蔺相如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多少呢?很难说。
不过和氏璧最终似乎还是去了秦国。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这和之宝,显然就是和氏璧。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短暂的秦王朝迅速崩塌后,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璧天
3、玉璧缺角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被王太后怒斥:“尔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
转眼新莽政权崩塌,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和氏璧继续成为东汉的传国之宝。
4、纷争继续
良渚玉琮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据说。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但玉玺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不久,孙坚在与刘表军作战中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也很快败亡,他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于是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此前,自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玉玺归来后,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玉玺其重若此。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传国玉玺再次失踪。
5、亦真亦幻
后面关于和氏璧的传说还有,它似乎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似真亦幻地存在着。包括前文那些故事,其实也很难说百分之百真实。总结两点:
1、是否拥有和氏璧,关乎王朝正统性问题。没有和氏璧的王朝,意味着其是否受天命眷顾尚未可知,其正统性与合法性是打折扣的。
2、和氏璧很珍贵,但它的流传过程中,附着了太多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并不能给拥有者带来好运,相反,拥有者往往因为德不配位的贪婪而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