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他于1424年八月登基,1425年五月驾崩。朱高炽在位施政时间不足一年,却赢得了世人很高的评价。
《明史》对于朱高炽是这样评价的: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朱高炽一即位,就开始着手纠正朱棣时期的一些法令。他告诫司法部门要根据法律判案,对于存疑的案件必须再三核审。对于官员审讯犯人,他明令禁止使用肉刑,觉得这有违仁爱的原则。
朱高炽还下令赦免了因靖难之役被罚为奴的官员家属,并且发还没收的家产。对于被灭族的人,朱高炽派人四处寻找他们幸存的后代。齐泰被灭族的时候,有一个儿子才六岁,免于死罪,被发配边疆。朱高炽知道后,立刻赦免了他的罪,允许他回家好好过日子。
朱棣在位时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朱高炽体谅百姓,一上位就颁布了很多减免百姓负担的政令。对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地方,他直接免除了田赋,还给他们送去药品和食物。
朱高炽对于科举制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南方文人多,中进士的很多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有文采的人相对少,但是他们生性纯朴、忠贞。为了提高北方人读书的积极性,朱高炽规定科举以“南六十,北四十”的比例进行取仕。这个规定一直被沿用到清朝。
一个人的功绩,不能以生命长短来计算。朱高炽在位时间虽短,却做出的诸多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给予百姓修养生息。后人对他的正面评价甚至超过了朱棣。
明朝第四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史上少有的仁厚之君。他不负黎民,不负那些支持他的贤臣们的厚望。47岁继位,可惜他在位仅十个月。
他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生。
朱高炽继位后,首先是节省国库开支,减轻老百姓负担。自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和朱棣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复苏,国库殷实。
由于明朝开国以后频繁地进行战争,又加上建都北京,疏通运河等大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还有郑和下西洋,样样都要国库开支,而最终又必然要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
所以朱高炽登基的当天,第一道命令,就是停止远洋航行活动。叫停为皇宫进行采购、烧铸、进贡等一切花钱的事宜。
其次,是赈济灾民。他先后下令开仓救济了于僭、乐清、舞阳、清河、睢宁、乐亭、连城、莱芜、蓬莱、黄岩、昌邑、邢台及河南的4州22县的灾民,使不少人免于饿死。
第三是整顿朝政,提倡法治。朱高炽长期做太子,对一些大臣谁好谁坏心中有数。他做了皇帝之后,便把那些无能的人调开,另选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大臣。他还组织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内阁大学士,处理国家政务。
第四,清理冤案,把过去一些无辜入狱的官员放出,召回充军到各地的官员家属。
从朱高炽登基做的一些好事来看他倒称得上是个明君,可惜的是他体胖多病,仅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便去世了。
明十三陵埋葬的是明朝皇帝,可明朝皇帝有十六个,其他三个皇帝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大明起共延续了276年,这期间共出现了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葬在北京,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北京十三陵。
十三陵处于北京昌平境内一片龙脉之上的风水宝地里,这里东、西、北三面都是群山雄峙,南面有虎山蟒山相对,正好成为守卫皇陵的青龙白虎,中间是一片四季温存的开阔盆地,自1409年明成祖朱棣营建长陵开始,这里便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这一片得天独厚的山清水秀成为平民难以亲近的皇族的天庭。
那么另三位皇帝的陵寝又在何方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他死后葬在南京中山的“明孝陵”。
第二任皇帝朱允是朱元璋的长孙,他继位后开始削藩,要收回他的王叔们的兵权,最后朱棣发兵从北京打到南京,攻进南京后,朱允神秘地失踪了,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迷,他自然就没有皇陵了。
到了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台,坐在了哥哥的位子上,成为了第七位皇帝,改年号景泰,然而好景不长,朱祁镇被放回来了,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朱祁镇复辟成功,重新坐上了宝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朱祁钰的下场可想而知,没几天就被害死了,并将其在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将朱祁钰以“王”的身份安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代宗朱祁钰的墓被后人称为景泰陵,是朱祁钰与皇后汪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海淀区四季亲乡娘娘府,这里是明朝安葬早夭的亲王、公主以及失宠的宫人的地方,将朱祁钰安葬于此便有贬低他的意思,明宪宗即位后,为朱祁钰恢复了帝号,并按照帝王的规格在景泰陵增建了许多建筑。有人说亡国之君崇祯帝没有陵墓,其实崇祯也是有陵墓的,他死的时候虽说没有建造陵墓,但人们还是将他葬进了他最宠爱的田贵妃的墓中,后来清政府又将此墓升格改造成陵墓的形式,并命名为“思陵”。因此说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朱允人间蒸发了没有陵墓,明英宗朱祁钰的陵墓在海淀,其他十三位皇帝就组成了十三陵。
谢谢邀请。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明朝16帝,为何另外三个皇帝的陵墓没有在十三陵,这与明朝的历史密切相关,也反映了明朝宫廷斗争的历史,按照明朝皇帝的顺序来梳理一下,更便于理解。
明朝第1位皇帝: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历史上一位农民家庭出身的皇帝,1368年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1398年朱元璋死后与马皇后葬在南京市紫金山,朱元璋以孝治天下,马皇后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所以就称“孝陵”。殉葬孝陵的还有38位妃嫔,她们的家属被称为“太祖朝天女户”,她们的父兄多被安排在锦衣卫供职。明孝陵依山而建,气势宏大,其建制被后来的明陵沿用。
明孝陵
第2位:明惠宗建文帝朱允,朱元璋之孙,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他宽刑省狱,严惩宦官,他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削弱封建王国的权力,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5个藩封被废,燕王朱棣便成为被削藩的目标。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故无陵墓。
第3位:明成祖永乐帝朱棣,1402年,他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在南京称帝,年号永乐。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从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1407年,皇后徐氏在南京病故,第二年朱棣派人到北京卜选陵地,1408年选定了昌平天寿山这块地方,1413年玄宫建成后葬徐氏,命陵名为“长陵”,1421年迁都北京,1424年朱棣征漠北逝于榆木川,葬长陵。1427年,长陵陵园殿宇工程基本建成,长陵是十三陵的祖陵。
明长陵
第4位: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葬献陵。
第5位: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葬景陵。
第6位: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葬裕陵。
第7位: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1449年,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王朱祁钰临危即位,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指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废为王,软禁于西苑,不久离奇离世,按亲王之礼,葬在北京西山。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明宪宗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明代宗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的没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景泰陵
第8位: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葬茂陵。
第9位:明孝宗弘治帝朱樘,葬泰陵。
第10位: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葬康陵。
第11位:明世宗嘉靖帝朱厚,葬永陵。
第12位:明穆宗隆庆帝朱载,葬昭陵。
第13位: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葬定陵。
第14位: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葬庆陵。
第15位: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葬德陵。
第16位:明毅宗崇祯帝朱由检,葬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