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一,先说说皇帝和御玺
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皇帝的确不少,自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到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共产生了494位皇帝。皇帝的印章称“御玺”,发个公文、签个批示什么的都要盖上御玺,说明这“最高指示”确实出自皇帝之手,以示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皇帝的御玺还不止一个,史料记载,汉朝时候,一个皇帝就有六个御玺,分别用于不同的部门和批文使用,这样算来,御玺该有很多,但是元朝时候曾对历代御玺进行过收缴,并将这些御玺磨平,用于了刻制私章。有史料记载,至清朝时,紫禁城共藏御玺39枚。
二,再说说皇帝御玺和传国玉玺区别
皇帝的御玺和传国玉玺不是一回事。皇帝御玺是代表自己的皇帝身份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而“传国玉玺”寓意是“皇权天授”,他代表的做皇帝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所以说,有了它就有了底气,这皇帝不用管是抢来的还是夺来的,都是“天授”的,正当的。总之,传国玉玺比皇帝的御玺在权威性上要高得多。
三,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被历代公认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嬴政称始皇帝后,命李斯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也是被历代公认的传国玉玺。正是这个东西代表着皇帝的正统性,所以注定了它的未来命运是神秘而又多灾多难的。下面我们按史料提供的线索去追寻传国玉玺的下落:
“据传,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你想,这块被抛入湖中的传国玉玺,8年后复归秦,复归的这块传国玉玺很可能是有政治目的的人伪造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传国玉玺了。其实,真假都无所谓,只要有人相信它代表“皇权天授”目的就达到了。
再继续追寻这块失而复得的“传国玉玺”,前207秦亡,传汉,号曰:“汉传国玺”。但是史料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这又说明汉朝后来的“汉传国玺”已不是失而复得的那块传国玉玺了。总之“传国玉玺”直至清朝,多次失而复得,但遗憾的是结论都是赝品。
四,除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外,别的传国玉玺
后晋,制传国玉玺,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后周,制传国玉玺,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宋仁宗,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等等,但这些也称传国玉玺,但它们不是历代公认的传国玉玺。
历史上皇帝御用的传国玉玺,如今存放在了什么地方?
说传国玉玺的玉,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和氏璧了,楚国人卞和献玉,以及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战国时代赵国费尽周折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得知此物价值连城,是块无价之宝,想占为已有,谎称用秦国挨近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换来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交换,秦王光是嘴上说用城池换和氏璧,迟迟不见行动,见秦王没有诚意,蔺相如就设法暗地里把和氏璧弄回去了,就这样和氏璧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块价值连城的宝贝圪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愿以尝,这块玉就落在了秦始皇手里,秦始皇把这块玉交给丞相李斯琢磨成了国用玉玺,并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此以后,这枚玉玺在我国历史上成了权利的象征,成了各朝各代皇帝和想当皇帝的争霸诸候们看的比自己的命还宝贵的传国玉玺,争来抢去,谁得到了他谁就是正统的皇帝为荣,代代相传。
就这样和氏璧得了失,失了得,一次次失而复得,伴随着我国封历史上的皇帝,走过了不平凡的历史岁月,相传到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生命都不保的危急关头还不忘怀抱传国玉玺与石惧焚,传国玉玺自此同唐后主同归玉烬。
还有一说是,公元946年,金朝皇帝被辽太宗俘虏后,从比失传。
据说清末袁世凯称帝时,曾逼隆裕太后交出传国玉玺,裕隆告诉袁世凯,这个真没有,所以本朝与前朝接手时均无传国玉玺。
不管是那一种,传国玉玺都去向不明,不一定那一天就冒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