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标准的和田玉!
说起和田玉,人们的第一印象都会是新疆和田地区的玉石,因新疆的和田地区是著名的玉石之乡,盛产美玉,也就是当今我们狭义概念的和田玉。
然而,广义概念的和田玉并非只指新疆和田地区的玉石。
和田玉的主要组成矿物成分为透闪石和阳起石。
2013年底至2014年初,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和全国标准样品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SB16-3061-201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正式确定:和田玉不分产地,一律按其矿物成分来界定。
也就是说,当今和田玉的界定标准不论产自何地,只要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即可称为和田玉。
和田玉的重要特点是有璞玉,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载:“璞中之玉,所谓连城之壁,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这便印证了玉玺为和田玉制作的事实。
新疆和田玉最早进入中原的准确记载为西汉中期,是由出使西域的张骞发现并带回的。和氏璧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和氏璧并非新疆和田玉。
和氏璧的最早记载是出自《韩非子》,春秋时期,楚国的玉匠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得到了一块璞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结果被鉴定为石头,卞和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左脚。楚武王继位后,卞和的这块璞玉还是被鉴定为石头,又被砍去了右脚。武王死,楚文王继位,命人剖开这块璞玉,才发现真是一块稀世宝玉,因着卞和而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据记载,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确命丞相李斯用玉石雕琢了一枚篆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关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史书有两个版本的记载,一为和氏璧所篆刻;另一种为陕西蓝田白玉所篆刻。
因传国玉玺在北宋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掠走后就此销声匿迹至今,传国玉玺到底为何玉所雕已无从考证,重要的是和田玉的特点是必有璞玉,而和氏璧就是璞玉雕刻而成,和氏璧乃和田玉毋庸置疑。
皇帝玉玺有几种?
皇帝的玉玺,历朝历代总的发展趋势是数量越来越多。
从秦朝开始直到隋朝总数是七枚,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和“传国玉玺”。其中传国玉玺分量最重,从秦朝一直到五代十国的1100多年里,传国玉玺都代表着皇位的合法性,相当于是皇帝的上岗证书,没有传国玉玺而称帝的,会被讽刺为“白版皇帝”。
传国玉玺之外的六块玉玺被合称为“六玺”,因此中国古代也有“天子六玺”的说法,虽然后来历朝历代玉玺数量总体都在增加,但秦始皇定下来的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六种玉玺基本上一直被沿用。只不过后来习惯称“玺”为“宝”,比如清朝的皇帝玉玺中就有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
到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时期,在之前“六玺”的基础上增刻了两枚玉玺,合称为“八玺”(不含传国玉玺)。
根据《宋史舆服志》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很多玉玺丢失、毁坏,包括相当于皇帝上岗证书的传国玉玺也被后唐皇帝李从珂带在身上陪他自焚了。
玉玺丢的丢,毁的毁,加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又非常短命,所以“八玺”的规模也一直没有恢复,直到北周太祖郭威时才又刻了两块玉玺,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又刻了一块名叫承天受命之宝的玉玺。之后的北宋皇帝,又相继增刻了一些玉玺,甚至每每新皇帝继位,都要重新为自己刻一枚文字为“皇帝恭膺天命之宝”的玉玺,总之这个时期的玉玺制度非常混乱。
后来到宋徽宗崇宁五年时(1106年),在重新刻“六玺”的同时,又刻了“镇国宝”、“受命宝”两块玉玺,总算是恢复了唐朝“八玺”的制度,
后来在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又刻了“定命宝”,加上之前的“八玺”,形成了天子“九玺”的规模。
靖康之难,除“受命之宝”、“定命宝”之外,其他的玉玺全部丢失,南宋建国后又陆续刻了一些玉玺。直到建炎十六年(1146年)又才恢复了宋徽宗时期的八玺制度,重新刻印了镇国神宝,受命宝,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加上之前刻的4块玉玺和北宋流传下来的“受命之宝”、“定命宝”,南宋皇帝玉玺共有14块。(不含在世的太上皇使用的玉玺)
南宋之后,玉玺数量猛增。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共有玉玺17枚,明成祖朱棣时期,又新刻4枚玉玺。嘉靖皇帝时期,不再使用明成祖新刻的4枚玉玺,同时又新刻7枚印章,与明太祖的17枚印章合在一起形成了24块印章的规模,之后明朝玉玺再无增减。
清朝在乾隆皇帝之前,玉玺制度也比较混乱,没有形成定制,乾隆皇帝在位时,将玉玺数量定为25块,此后形成定制直到宣统皇帝退位。
另外有些皇帝(比如乾隆皇帝)是铁杆的书画爱好者,喜欢刻私人印章,方便自己收藏书画或者创作书画之后盖上印章,附庸附庸风雅,这些印章都是用于皇帝个人文娱消遣的;而玉玺是用于公事的,相当于现在的公章,所以皇帝的私章就不再我们本次讨论之列了。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汉纪一》胡三省注释
2.《宋史舆服志》
3.《明史舆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