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室对“猪”字和朱姓的谐音是不避讳的,猪就是猪。1,明朝的《御制大明会典》(注意是御制的,虽然不是皇帝亲自写,但是还是代表了皇帝的官方意见):“是日、内官于奉先殿陈设牲醴祝帛讫。每庙猪一、羊一、帛二、缸一篚。”看到没有,皇家奉先殿的陈设,也是直接写猪字,并不存在什么避讳之类的说法。再看庆成宴的菜单:“郊祀庆成:永乐二年、……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猪羊肉饭。”虽然马肉猪肉羊肉放在一起烧一顿饭实在有点黑暗料理的意思,但是这无疑证明了明代皇室对“猪”字和朱姓的谐音是不避讳的。2,太监也不避讳“猪”字,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便记载:“本地则烧鹅鸡鸭、猪肉、泠片羊尾、爆炒羊肚、猪灌肠、大小套肠……”3,民间的记载,《三言二拍》里头也有“猪”字:“当日金奴与母亲商议,教八老买两个猪肚磨净,把糯米莲肉灌在里面,安排烂熟。”这些记录,从宫廷到民间,无不说明明朝对“猪”字并无忌讳。其实在很古的时候,“朱”和“猪”的发音并不相同,《平水韵》中,这两个字就分属不同的韵部,并不存在同音的问题。不过到了明朝,在《洪武正韵》里头,“朱”和“猪”的发音已经是放在同一个韵部了,说明其发音差不多。但是,其实明朝的避讳制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格,和之前的汉朝唐朝宋朝相比,明代的避讳是很宽松的。即使是名字里有一个字和皇帝的名字相同,也不会遭到任何处罚当然,两个字都相同还是不行。而“猪”作为一个民间的常用字,是根本不可能禁用的,所以从朱元璋开始,就并没有对这个字作什么限制。
古时因皇帝避讳而改名的事物有哪些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女亘chang]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汉武帝叫刘彻,汉封建社会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改为《严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宋高宗名构,为避“构”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字达五十多个!还望楼主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