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禹锡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是处于怎样的心境?

刘禹锡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是处于怎样的心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38 更新时间:2023/12/9 21:28:55

大家好,说起刘禹锡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佳作。

刘禹锡,字梦得。与好友白居易一样,两人都出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园七七二年。二人有着相似被贬再贬的不幸。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最初受到重用。但不到半年,因藩镇和宦官的极力反对,终告失败。

鉴赏这首诗歌,首先从本诗的题目开始。“酬”,即酬谢;“乐天”,为白居易的字;“扬州初逢席上”,即在扬州的宴席上首次相逢;“见赠”。相隔多年未见的好友,在扬州初逢,往事历历在目,有着类似经历的二人心心相惜,白居易率先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思是:你为我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执著击打盘子唱着歌。虽然你诗才堪称国手,却也只能这般,命运如此也无可奈何。抬头看到的人都风光无限而你却独守这漫长的寂寞,满朝官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唯独你蹉跎了光阴。我也知晓有才的人必定会被其才气所连累,但是你这二十三年也消损的太多了吧。诗中充满了白居易对友人的怜惜与同情。如此愤慨的语言深深触动了刘禹锡,于是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回赠。

结构的跳跃性主要表现在诗句时间在时空上具有较大的跨度[1],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到未来进行大幅度的跨越。在空间上在首领中,诗人直接承接白居易的诗歌“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句,写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表现诗人情感的两个词:“凄凉”、“弃”。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凄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巴山楚水”这个地方环境很凄凉,巴楚为现在的四川、重庆、湖南一带,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为长安,巴楚地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开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再加之,这些地区地理条件极差,李白就曾发出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长江横贯于此,当时科技没有现在先进,对于水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畏惧。所以刘禹锡认为“巴山、楚水”是凄凉之地。第二层是指被贬的诗人远离熟悉的家园、梦想的事业,很孤独,很凄凉。第三层是指诗人心很凄凉,本想靠自己实力为国家效力,却不曾想遭到奸臣陷害,君上误解,满腔热血遭到无情打击,诗人内心如何不凄凉?在首联第二句“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弃”字便可体现出来,这个字是那么客观,那么被动,诗人是被“弃置”了二十三年啊!诗人开篇便倾诉自己的遭遇,诗歌的情感氛围一下变得悲痛、沉重。这一联用粗线条勾勒轮廓,上句写巴山、楚水,重在空间,下句的二十三年,又重在时间,空间到时间的大幅度跨越给人以苍凉、悲壮的感觉。

根据历史记载,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作者在公元805年被贬,可知此时刘禹锡33岁,23年被贬生涯结束后,刘禹锡已经56岁。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33岁正是意气风发、一展抱负的时候,人生中最宝贵的20多年却在当时偏僻、凄凉的巴楚之地度过。在这23年间,他会想念自己的朋友、家乡、亲人。于是,在本诗的颔联中,刘禹锡写到:“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在颔联借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是晋代向秀去洛阳应试,途经被司马昭阴谋杀害的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正是斜阳冉冉,传来了邻人凄清的笛声,故他以凄怆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他的朋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来抒发对王叔文等亡友的怀念。“烂柯人”指的是晋人王质上山砍柴,遇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斧把已腐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年。刘禹锡借用这个神话典故,表明其暮年还乡,家乡可能已早不是每晚在睡梦中出现的那个家乡了。诗歌中运用典故,言简意赅,意蕴丰厚。诗人在这里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他对朋友、家乡的怀念。再结合历史背景,诗人昔日好友柳宗元、王叔文等皆因政治原因而死,分析可知,刘禹锡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好友的怀念,也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不是单独、零散的,它们总是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的诗意,对比就是意象组合的一种形式。颈联,是诗人情感上的转折点,首联和颔联重在抒发作者的悲情,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对已逝好友的哀悼、对家乡的怀念。在颈联中却更多的是对好友白居易的宽慰,对白诗中的“打抱不平”做了一个积极的回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这两句中,一共提到了四个意象:舟、帆、树、木,诗人分别在每个意象前面加了修饰的词,组合成: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舟、病树已到生命的尽头,而千帆、万木中的“千”、“万”表示帆和木的数量之多。在岌岌可危的沉舟之畔,有上千只帆船齐头并发;在奄奄一息的病树周围,有数万棵新木茁壮成长。给人一种绝地逢生的感觉,新事物会无止境地生长,以代替旧事物印入人们的眼绵。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将后起之秀比作千帆和万木。他告诉自己的好友,自己虽老,行将就木,但是却看到了后起者之雄姿英发,心情顿时也就明朗起来。这两句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后世者纷纷用以表达一种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标签: 刘禹锡唐朝

更多文章

  • 刘禹锡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落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禹锡,唐朝

    你们知道刘禹锡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772年,洛阳刘家降生了一个男孩。古人起名颇为讲究,除了“女诗经,男楚辞”,还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希望易活的叫白居易;希望健康的叫霍去病、辛弃疾……这个孩子姓刘名禹锡,字梦得,大概是母亲生他之前梦见了大禹“赐子”。刘禹锡21岁便中

  • 白居易与刘禹锡把酒言欢,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白居易,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白居易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但这并不能说明,文人之间没有深厚的友谊,比如诗王白居易和诗豪刘禹锡,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可以用“老铁”二字形容。两人出生于同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七年,只不过白居易在正月出生,比刘禹锡年长

  • 柳宗元写给刘禹锡的《重别梦得》,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柳宗元,唐朝

    柳宗元《重别梦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同时代的人,柳宗元出生于773年,刘禹锡出生于772年,这两个伟大的文人不仅年龄相仿,也成为志同道合的知己。在唐顺宗时期,以王叔文为首的官僚士大夫本着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弊端为目的,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 乌衣巷之唐代诗词鉴赏,该诗表达了刘禹锡什么感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代,乌衣巷

    乌衣巷,唐代刘禹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

  • 唐诗蜀先主庙如何赏析,刘禹锡在诗中描绘了有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诗,蜀先主庙

    蜀先主庙,唐代刘禹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天下 一作:天地)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首联写先主

  • 唐诗西塞山怀古如何鉴赏,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诗,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

  • 刘禹锡郊外踏青写了一首诗,为何被贬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禹锡,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刘禹锡,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刘禹锡是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被称为“诗豪”。刘禹锡年少时饱读诗书,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他21岁便高中状元,由此步入仕途。此后的数年里,他因为政绩斐然,仕途平步青云,从基层一路飙升到监察御

  • 虞世南出身望族却德行淳备 实在是一位良谏纯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虞世南,隋唐

    江都之变,宇文化及除掉杨广后,随即率禁卫军闯入大隋内史侍郎虞世基家,将虞世基拖出来就要斩首时,他的弟弟虞世南流着泪向军士求情,让自己来代替兄长。宇文化等人当然不会允许,将虞世基一家迅速杀个精光,却唯独没有动虞世南,可能是这些士兵们往日里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公子印象不多,才没痛下杀手。虞世南说到虞世南,爱

  • 凌烟阁功臣虞世南的人物简介,虞世南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凌烟阁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虞世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作为大奸臣虞世基的同胞兄弟,同父所生,居然性格和修为判若两人,却还能和平共处,生死相依,这简直就是人伦奇迹。而作为初唐著名诗人(其共历南陈、隋和初唐三朝),其诗风和做人风格一样,都是清新脱俗、刚健有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