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洎忧心皇帝的身体,为何最后却被皇帝赐死了呢?

刘洎忧心皇帝的身体,为何最后却被皇帝赐死了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37 更新时间:2024/1/3 7:14:09

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二月,唐太宗远征高丽回国,途经定州时,因为旅途劳顿加上战事不顺心情不好,突然染上毒疮,病情十分危急。被委以辅佐太子兼监国重任的刘洎马周赶来看望,出来时正碰到褚遂良也来探病,刘洎一见褚遂良就哭了起来,说:“圣上的身体真让人担忧啊!”忧心皇帝的健康,这话说得没多大毛病。不过在太宗康复后,褚遂良向他汇报时,这话却变成了:“刘洎说国家的大事没什么可担忧的,只要像伊尹霍光那样辅助幼主就可以了,大臣有不同意的,全部杀掉,自然就搞定了。”太宗一听就生气了,召刘洎前来解释。刘洎自然百般辩解,马周也为其作证,可太宗偏偏不信,下诏将刘洎赐死。

那太宗为什么就相信褚遂良呢?原来在这之前有一个小插曲。太宗出征辽东前,曾特意叮嘱刘洎:“我现在远征,让你辅佐太子,这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非常重要,你一定要理解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刘洎有些开玩笑似的回答:“希望陛下不要担忧,后方的大臣有罪的,我会及时把他们杀掉的!”太宗听了,很是不快,严肃地对他说:“你的性格怪癖又太刚直,恐怕在这上面要吃大亏,你一定要谨慎!”

因此,太宗认为:当着自己的面,刘洎都说出过诛杀大臣的话,背后还有什么事他不敢做呢?

刘洎是荆州江陵人,出身寒门,凭借才华和努力,才出人头地,官至尚书右丞。这让刘洎觉得除了自己,没有谁是值得感谢的,因为这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刘洎在官场素来说话底气十足,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

太宗早年励精图治,以善于纳谏著称,留下了许多佳话,可皇帝当久了,架子也越来越大,敢说不是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耳根太清净了,太宗也觉得不太正常,就对群臣说,你们要敢提意见,不要有所顾虑。长孙无忌等都打哈哈:“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唯独刘洎站出来说道:“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着不称您的心意,就当面诘难,致使上书人惭愧地退下,这恐怕不是褒奖进言的行为吧。”太宗已经很久没听到这样的话了,虽然觉得有些别扭,但还是诚恳地表示,一定会改掉这个坏毛病。

刘洎因此得到太宗的重用,这让他行事处世的风格越发高调起来。有一次,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的官员,君臣同乐,酒喝得很痛快。乘着酒兴,太宗当众一展书法,挥笔而作拿手的飞白字,并且表示要把这幅书法作品赏赐给大家。大臣们纷纷跑到太宗面前争抢。刘洎见状,挤过人群,直接爬到御座上,按住太宗的手,把作品抢了过来。大臣们傻了眼,纷纷惋惜,可继而他们又立刻醒悟过来,大叫:“刘洎登上了龙椅,罪当处死!”刘洎的行为确实够得上“大不敬”的罪名了,只是当时太宗心情好,用一句玩笑将此事轻描淡写地化解了,不过在他的心里,还是留下了一丝阴影。

刘洎在监狱里,似乎有所悔悟,想对皇帝解释几句,就向宪司索要笔墨。但宪司没敢给他,刘洎因此遗憾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太宗对于刘洎的死也很纠结,最后把怒火都发到了宪司身上,将他严厉治罪了事。然而斯人已逝,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刘洎之死固然有点儿冤枉,然而他自己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当一个人走到成功的高处,就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此时最明智的做法,不是炫耀自己的成功,把自己摆上红红的靶心,而是要放下身段,低处做人,低调做事,否则就难免会留下刘洎式的千古遗憾。

标签: 唐朝刘洎

更多文章

  •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旧唐书·薛元超传》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薛元超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

  • 薛元超是李治发小,为什么还倒向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薛元超,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薛元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薛元超是初唐时期著名才子,因为父亲去世的早,由他的姑姑照顾长大,而当时他的姑姑是在宫里教导李治,所以薛元超也基本上是在宫里长大,和李治从小就在一起玩的,和李治算是关系很好的发小,可是在太子李贤谋反案中,薛元超却倒向了武则天,这是为什

  • 被称为“朝右文宗”的薛元超。在历史上评价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薛元超,唐朝

    对薛元超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到薛元超,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薛元超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名臣,他以直谏著称,并深受唐高宗的信任。薛元超和裴炎一样,曾经都是武则天倚仗的股肱之臣。可能一些人对于薛元超屈膝于武后之下感到羞耻,不过,这掩盖不了薛元超作为一代贤臣的

  • 【新唐书·郝处俊传】原文及翻译,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郝处俊

    原文: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

  • 历史上的郝处俊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郝处俊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

  • 唐代名相卢承庆宠辱不惊的成语创造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

  • 历史上的唐朝著名宰相卢承庆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网络图)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

  • 卢承庆简介 历史上卢承庆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简介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

  • 唐朝名臣于志宁的故事 于志宁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志宁

    于志宁出生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是唐朝名臣,被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著有《于志宁集》等作品。家族原本出自鲜卑万纽于氏,后改汉姓为于。于志宁后裔子:于立政(太仆少卿)、于慎言。孙:于游艺(江都令)、于知微(兖州都督)、于光远(陵州刺史)、于大猷(明堂令)、于安贞(吴兴令)。于志宁出身于河南于氏。于

  • 【新唐书·于志宁传】原文及翻译。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原文: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