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禹锡与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生死之交也就这样了

刘禹锡与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生死之交也就这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47 更新时间:2024/1/20 11:05:45

永贞元年(805年),已经当了25年太子的李诵终于得继大统,史称唐顺宗。他一登基,便重用东宫旧人王伾与王叔文,以及与二王交好的刘禹锡柳宗元、韦执宜等人,想要革除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旧弊。但是,朝政之弊积重难返,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何况所有举措均直指权贵,触犯了大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于是,这场革新在重重反对下仅仅维持了半年,便以顺宗退位、二王被杀而惨淡收场。刘禹锡与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支持者,自然也脱不了干系,他们虽无性命之忧,却都被贬斥为远州刺史。

继位的宪宗还嫌不解气,在他们赴任途中,又加贬其为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还有其余六人,共是“八司马”。不比刺史为一方大员,司马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此时的刘、柳二人,回忆起弱冠及第的春风得意,和御史台共同为官的意气风发,一定会觉得,这世事恍如驱车走马,恰似一枕黄粱。

一、十年憔悴

永州和朗州都在今天的湖南境内,但在唐朝还属于未开化之地,条件十分艰苦。柳宗元到任后没有官邸居住,暂借在龙兴寺内,不到半年,柳母便因病去世,柳宗元受到政乱与家丧的双重打击,偏偏他又难以排遣,因此总是郁郁寡欢,到永州三四年,便“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所居之处更是先后四次遭受火灾,境况狼狈至极。

刘禹锡那边也不容乐观,他后来回忆朗州十年的生活时,说“居僻陋,不闻世论。所以书相问讯,皆昵亲密友”,这个“昵亲密友”中,柳宗元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这十年,信息往来很频繁,柳宗元写了新文章,便巴巴地派人送给刘禹锡,希望能得到一些中肯的意见,刘禹锡不吝赞美,评价柳宗元的新作“其词甚约,而味渊然”。柳宗元写了《天说》与韩愈进行辩论,刘禹锡看后提出补充,作《天论》三篇寄给柳宗元,柳宗元读后,又写《答刘禹锡天论书》对天命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这段故事涉及中唐三大文豪,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 柳宗元

除了互寄文章,他们还常常酬诗唱和。翻柳宗元在永州所作诗,常见“刘二十八”(刘禹锡排行二十八)字样。柳宗元永州诗最长的一首便是他与刘禹锡寄给共同的朋友的(《同刘二十八院长寄澧州张使君八十韵》),一共八十韵,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元和十年,宪宗终于下诏召二人回京。刘禹锡特地写诗催促柳宗元,柳宗元和诗回赠,十年蛮荒,终于得以再履京师。

二、桃诗招祸

回朝之后,二人本有重新被起用的希望,但二人性情刚直,尤其刘禹锡,虽遭贬斥,却不掩锋芒。

当时,长安城玄都观有很多桃树,往来游春的人络绎不绝。刘禹锡忍不住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可谓讽刺露骨。玄都观里千株桃树,全是刘郎我被贬之后种下的。意即,你们这帮新贵,都是在我走之后被提拔起来的,大有轻蔑之意。

因此,这首诗一传出,便得罪了举朝权贵。他们视刘禹锡为眼中芒刺,恨不得将其扫出京城而后快。

刘、柳二人于元和十年二月到达京师,当年三月即再次被贬。满京贵人,竟然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容他们。

三、以播易柳

这次被贬的地方,比上次更为偏远。柳宗元贬为柳州(在今广西)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在今贵州)刺史。

柳宗元获悉朝廷如此安排,心里想,播州不是人呆的地方,梦得(刘禹锡字)老母年逾八十,若跟着他去赴任,怎么受得此苦,若不跟着他去赴任,母子相隔,万一有个差池,岂不让梦得抱憾终生!柳宗元思来想去,便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要用自己的柳州刺史来换刘禹锡的播州,反正我也无牵无挂了,不如叫我去承担这个痛苦,“虽重得罪,死不恨”。

宪宗看了奏疏,很生气,朝廷的安排岂是你们说换就换的!幸好时任御史中丞的裴度还算同情刘柳二人,他在宪宗面前也能说上几句话,这才将刘禹锡从播州改任连州(在今广东)。

四、衡阳歧路

连州虽然也路途遥远,到底条件比穷山恶水的播州好了一些。

当年三月底,刘、柳二人一同出发上任,一路到了湖南衡阳,才执手分别,各奔东西。

柳宗元写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该诗颈联十分有趣,分明是说“休将文字招物议,直以慵疏占时名”,看似有劝诫朋友不要因写诗招致祸端的意思,但于他自己,又何尝稍事低头、随波逐流?

柳宗元写了一首,还嫌不够,又作了《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诗中“二十年来万事同”,的的确确如此,二人年龄相差只一岁,弱冠同时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在御史台同时指点江山,同时参与永贞革新,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同时被召还京,如今,又同时外放远州刺史。二十年来履迹之所,经历之事,无不相同。但当初的壮志却差不多被消磨了,所以柳宗元有“晚岁当为邻舍翁”的许诺,刘禹锡在答诗里自然将这诺言应了下来:“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柳宗元得到答诗,犹恨不足,又写了第三首别诗,再一次写道“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刘禹锡答道:“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等什么时候脱离了这功名纷扰,咱们相约着一块逃出这世道牢笼。

五、柳连期间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因地施政,爱民如子,着实为柳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只不过由于长期地处南荒、心绪不佳,他的身体健康再次恶化,他染上了疟疾。

其实,他在衡阳作别刘禹锡后赴柳州途中,心情就很低落,“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年岁渐长,却被贬得更远,一件一件忧愁事都挂在心间。到柳州之后所作诗文更是叫人读来酸痛。

大概只有诸友的友谊才能让柳宗元宽心,刘禹锡又是诸友中最要好的一个。他们依旧常常诗文往来,讨论哲学、文学、书法等话题。但人世间毕竟欢短愁长,何况对于一个疾病缠身郁郁寡欢的失意者。

被贬柳州第三年时,柳宗元曾与其部将说过:“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到了第二年,他果然病死了。与其说这是谶语,不如说柳宗元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状况均有清楚的认识,他太了解自己了。

六、呜呼子厚

但柳宗元的死还是很突然的。在此前不久,刘禹锡的母亲谢世了,柳宗元收到讣闻后,三次派人去吊唁,还安慰刘禹锡“梦得啊,你要节哀顺变”,两人甚至约好了要一起回京。

可是,当刘禹锡扶着母亲的灵柩走到衡阳的时候,收到了柳宗元的讣闻。他刚见到柳宗元的使者时,以为他的朋友要来践行约定,没想到却收到一纸遗书。

几年间,朋友接二连三地去世,今年,母亲走了,最好的挚友也离开了,不由得刘禹锡“惊号大哭,如得狂病……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从此世间再也不复“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同道胶漆。

刘禹锡怀着一腔悲痛,洒墨写下《祭柳员外文》,他在文中表示,想为柳宗元服丧,只不过因为母亲去世,不得不弃了这个念头。

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

周六是柳宗元的长子,刘禹锡后来果然祭文中所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柳宗元临终前托刘禹锡编纂文集,刘禹锡也照做了,如今世上通行的《柳河东集》便是刘禹锡一手所编。

七、旧梦难寻

我从诗文及史书、笔记中,寻章摘句,觅影追踪,看到他们二人的深挚友谊,总是感慨叹息。小时候不知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其中的悲意,如今才明白那所怀之“旧”正是柳宗元等人。

柳宗元死后,刘禹锡虽然回到京城,但不久又被贬谪,在外一直飘荡了很多年,才终于回到京城。幸好刘禹锡晚年有白居易做邻居,二老常常互相赠答唱和,只是若柳宗元能活着,是不是赠答唱和的人又多了一个,又能为史上留下一部佳话呢?

标签: 柳宗元刘禹锡唐朝

更多文章

  • 古代花样作死,刘禹锡写一次诗贬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名人

    今天就来给大家讲几个有趣的作死历史故事。文人篇中国文人有一个传统说好听点是悲天悯人,情怀十足,说难听点就是矫情。这一矫情,作死的故事就开始了。1、刘禹锡刘禹锡很多诗作朗朗上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诗正好就是他作死的一大利器。刘禹锡开始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好,因为站错队,被发配到老远的地方干了好多年。

  • 北宋诗人刘禹锡的人物简介,刘禹锡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唐宋八大家,黄庭坚,宋真宗

    早年生活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

  • 安史之乱后,刘禹锡的这个制度,竟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唐肃宗

    郑州的荥阳刘禹锡公园内树立着十二个牌坊,分别记载了一代诗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出生地嘉兴,做官地长安、扬州、和州、洛阳,到去世地荥阳,一段段丰富的人生经历。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洛阳,生于浙江嘉兴,曾在郑州荥阳生活过,晚年居于洛阳,逝后葬于郑州荥阳

  • 深情化豪情!刘禹锡一往情深深几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深情化豪情!刘禹锡一往情深深几许?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刘禹锡大抵算是上承李白下启苏轼式的诗人。读他的诗,应当备上一壶老白干,再来点儿摇滚乐什么的,当他诗中的豪气扑面而来时,大饮一口,高呼爽!这个儿劲就对了,这才不枉顾刘禹锡“诗豪”的名号。刘禹锡还会让我

  • 刘禹锡游玄都观干了什么?为什么游完就被贬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游玄都观干了什么?为什么游完就被贬了?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王叔文实行永贞革新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

  • 刘禹锡最讽刺的一首诗,因此被贬到了岭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刘禹锡应当说是唐朝众多诗人中,最具有个性的一位,同时也是一位比较敢言,也同样敢写的诗人,但也正是由于他这种直率的个性,更是令他吃过了不少的苦头。要知道在唐朝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虽然唐朝给我们一种很开明的印象,可是也依旧还是封建时代,

  • 刘禹锡被贬朗州,写下一首诗感叹世态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古代文人讲究不平则鸣,生活的坎坷、官场的失意,这些苦难都成了他们创作的绝佳素材。在遭受贬谪后,他们感自己所感,言自己所言。只是因个性、遭遇及时代的不同,诗歌中流露出的贬谪情怀自然也就不同。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就曾写下“莫

  • 为什么说刘禹锡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贬23年后刘禹锡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为什么说刘禹锡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贬23年后刘禹锡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说起刘禹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唐朝著名的诗人,读书的时光里还学过不少关于他的诗歌。若是要在唐朝找一位刚正不阿,藐视权贵,用自己豁达的态度在长达23年的贬谪之路上一直乐观地笑着面对各种逆境的人

  •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生死情!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怎么相识相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生死情!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怎么相识相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怎样才算的上是朋友?其实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中都有对朋友的定义。庄子曾今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而亚里士多德则说:“挚友就如异体同心一般。”真正的朋友是以心

  • 仕途坎坷的刘禹锡写下一首诗,为何却遭贬?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刘禹锡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他刘禹锡,熬了十年,终于熬出头了!皇上让他回京了!本想着回京后能一展宏图的刘禹锡,看到朝廷中的场景,却是整个人傻眼了。长安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那些他看不爽的奸诈小人。无良宵小。日子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