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夏原吉是谁?朱棣死前为什么叫他的名字

夏原吉是谁?朱棣死前为什么叫他的名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26 更新时间:2023/12/14 8:42:46

在历史长河中,夏原吉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

1424年秋天,北方已颇有肃杀之气了。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伐北征回师,经过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时一病不起。

当时,朱棣已经64岁高龄了。半生征战,一世劳苦,让这位老人耗尽精力,油尽灯枯,步入人生的最后时光。朱棣躺在病榻上,环顾左右,突然说了5个字:“夏原吉爱我。”

夏原吉是谁?为何令朱棣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

说起来,夏元吉最初并不是朱棣的人。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夏元吉作为建文帝的大臣户部右侍郎,为建文帝积极筹措粮饷,甚至称得上是朱棣的敌人。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朱棣对于自己的敌人,从来不会手软。当朱棣攻入京城后,有人将夏元吉抓来。朱棣大手一挥,要将他处死。夏元吉说,好啊。不过,我手头有点工作没有完成,能不能等我完成后再杀我?

朱棣一愣,这种把工作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他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人,怎么能杀呢?朱棣虽然冷酷,却并不是傻子。等夏元吉干完工作,朱棣并没有杀他,反而将他升任为户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为户部尚书。

明朝自朱元璋杀掉胡惟庸以来,不再设立丞相一职。朝政大权,分散于六部。户部尚书掌管着国家的钱袋子,权力极大。但是对于夏元吉来说,权力越大,则责任越大。

受“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即位之初,国家财政比较困难。夏元吉就任户部尚书后,砍了三板斧。一是裁减过多的财政供给,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二是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增加财政收入。三是推广屯田种养,供给边防军队,减轻人民负担。这三板斧砍下去后,国家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有钱好办事。朱棣出手阔绰,“靖难之役”结束后,他既要打赏有功之臣,还要分封藩王。不久安南(古代越南)闹事,朱棣又派兵修理。同时,要派郑和下西洋,要在北京修建皇宫以便迁都。都是要大把花钱的。好在有了夏元吉的精心打理,这些巨额开支都不是问题,“国用不绌”。

朱棣脾气不好,一般人不敢招惹他。夏元吉是少有几个敢于在朱棣面前犯言直谏的大臣之一。

1409年,朱棣到北方视察。夏元吉跟随身边,担任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朱棣在办公时发现,有两个指挥冒领月薪。朱棣很生气,要将他们统统杀掉。夏元吉劝阻道:“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

夏元吉言下之意是,冒领月薪之类,按照法律不应当处死,将他们处死不符合法律。否则,假如他们真的是盗贼,又将如何处置呢?

朱棣细想一下,觉得夏元吉说得有道理,就听从了。

不过,接下来的这次,夏元吉就因为犯言直谏惹了大祸。

那是1421年的事情了。我们知道,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蒙古人被赶回了北方草原,并没有消失,一直是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朱棣即位后,多次进行北征,打击蒙古残余势力。1421年冬天,朱棣再次策划北征。他将大臣们召集来,商议北征事宜。

在征询夏元吉意见时,夏元吉回答:“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在夏元吉看来,朱棣连年出征,都无功而返,搞得劳民伤财。加上灾荒不断发生,国家已经内外交困了。何况皇帝又龙体欠安,需要好好调养,非要出征的话就派遣将领前往,没必要御驾亲征。

夏元吉这番话说得很实在,可朱棣根本就听不进去。朱棣很愤怒,将夏元吉关进大牢。

1422年,朱棣按照原计划动北征,由于粮食耗尽,被迫返回。其后,又连年北征。果然,如夏元吉所预料,朱棣在1424年第五次北征回师时,患病去世。

就在临死之际,朱棣想起了夏元吉的劝谏,悔不当初啊,因此感叹地说:“夏原吉爱我。”

朱棣死了,夏元吉还没死。他被朱棣的继任者明仁宗朱高炽从牢里放出来,继续在朝廷里任职。

人们常说,“三朝元老”,表示一个大臣的资格很老。如此来说,夏元吉堪称“五朝元老”。因为他一生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5代皇帝,直到1430年,才以64岁高龄去世。

明宣宗朱瞻基赠封太师,谥号“忠靖”。同时,宣布免除夏元吉家的赋税徭役,并且世代都不再征收。

标签: 夏原吉明朝

更多文章

  • 主张废掉朱棣的黄子澄和齐泰,最后下场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子澄,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成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在削藩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作用最大,他们就是建文帝的亲信齐泰、黄子澄。1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他的理由是“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金川门缓缓打开,那么等待齐泰、黄子澄以及两人

  • 齐泰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让他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齐泰,明朝

    齐泰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朱元璋临终前,仍然对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不放心,所以安排了齐泰辅佐。建立帝登基以后,让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此时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齐泰则升任兵部尚书。齐泰与黄子澄可以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也是建议建文帝削藩的主要人物。很多人把朱允炆

  • 齐泰:朱允炆手下的三大谋士之一,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齐泰,明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齐泰,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齐泰是朱允炆手下的三大谋士之一。建文朝的一系列施政,多所参与。饱受质疑的朱元璋遗诏便是出自他手。朱允炆强制削藩的想法也是由他与黄子澄强化的。靖难之役中的派兵遣将也与他有莫大关系。1、齐泰由朱元璋亲自赐名,受其重视,被推荐

  • 《锦衣之下》严世蕃的结局是什么 严世蕃的眼睛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锦衣之下》

    剧中严世蕃从一出场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长着一副怪异的眼睛,还有一个则是连陆绎在他面前都不得不服软,让人对他更加好奇,那么严世蕃的眼睛是怎么回事?他的结局怎么样?电视剧《锦衣之下》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小说中对于严世蕃的眼睛并没有过多的文字来解释,更多是通过一些事件,从而来描述严世蕃究竟是个怎样

  • 《锦衣之下》严世蕃为人如何 严世蕃是不是好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锦衣之下》

    电视剧《锦衣之下》正在热播中,该剧目前已经开播一段时间了,受到大家的喜欢,在网上引起不小的热议,剧中主要讲述了在奸臣当道的明朝嘉靖末年,锦衣卫陆绎和六扇门捕快袁今夏,两人携手办案的故事,相信不少人已经被里面的剧情给吸引了。剧中除了男女主角之外,还有不少人物,在里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严世蕃便在其中,大家

  • 《锦衣之下》严世蕃为什么要把袁今夏“送”给陆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锦衣之下》

    根据蓝色狮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锦衣之下》是由任嘉伦和谭松韵领衔主演的,袁今夏和陆绎两人的感情成为剧中的焦点,还特地设计了一些情节让他们碰撞出火花其中便有严世蕃将袁今夏送给陆绎这个剧情。其实严世蕃之所以要把袁今夏送给陆绎,是因为从陆绎的眼中看出来他喜欢着袁今夏,所以才会自导自演了 一出戏,说是

  • 胡宗宪:抗击倭寇的英雄却为何会落得惨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胡宗宪,明朝,倭寇

    胡宗宪,南直隶徽州府绩溪华阳镇龙川村人。其曾叔祖,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胡宗宪出身缙绅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喜兵法谋略之书,对科举功名不感兴趣。后在家长规劝下,才专心科举。于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在安徽绩溪龙川村村头,至今还立着颂扬他事迹的“奕世尚书坊”。嘉靖十九年(1

  • 名臣胡宗宪: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胡宗宪,钓鱼岛

    中国和日本,既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又是恩怨难解的历史冤家。中古以来,中日两国间无论是政府或民间的纠緾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如今,日本公然叫嚣要对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我国政府明确表态,这是非法的,钓鱼岛的中国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些历史的斗争中,明代徽州绩溪龙川的胡宗宪,为中华古国的领土完整,东南沿海

  • 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简介 胡宗宪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

    胡宗宪简介胡宗宪(1512—1565年),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万历十七年(1589),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益都(今属山东),余姚(今属浙江省)知县,后来提升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为人多智略,擅

  • 明代抗倭功臣胡宗宪的权力有多大?古今只此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宗宪,明朝

    你真的了解胡宗宪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近年来,随着《大明王朝1566》《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热播,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也逐渐走入大众的眼帘中。他为了抗倭大业,违心依附于严党,因此导致他声名不佳;甚至他麾下的俞大猷、戚继光声名皆在其上。其实,胡宗宪在总督东南数省的岁月中,作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