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阅尽青山知史冷:浅谈三国姜维的历史评价问题

阅尽青山知史冷:浅谈三国姜维的历史评价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58 更新时间:2024/2/13 1:41:57

历史往往是残酷的,史书所言常常有失公道。陈寿的《三国志》评维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孙盛的《晋阳秋》更讥其为“亡国之乱相”。呜呼,余读史至此,悲愤莫名!姜维以羁旅之孤臣,负军国之重托,内有庸君懦臣,竖阉构陷;外有强敌窥伺,虎视眈眈。以魏蜀国力悬殊若此,胜算渺茫,维岂不知?然仍苦心孤诣,北伐不止,何也?《后出师表》云: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明也。

维强撑危局,试以一已之力,图挽狂澜于即倒,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忠肝义胆,可昭日月。纵内外交逼,雄心不回,虽千万人吾往矣!此豪情壮志,侠烈风骨,千载而下,犹令人感佩不已。而自乎孱主迎降,全师解甲,犹思运曲逆六奇之策,收卞庄一举之功。惜计不成,杀身成仁,不亦壮哉?维死时见剖,胆如升大,大胆无畏,名实相符,伯约真英雄也!三分归晋,蜀汉终究还是灭亡了,对于一个战败国的将领,史家又能有什么好评价?幸而还有裴松之,李贽等一批有良识负责任的大学者敢仗义直言,对伯约的评价还算客观公允。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伯约的才华和功绩又岂是史家一支秃笔就可以轻易抹煞的?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余虽不才,不甘沉默,不平则鸣,不复赘言。

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2.钟会与姜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3.邓艾亦谓蜀人曰:“姜维,雄儿也。”4.陈寿评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5.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6.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

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7.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8.《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9.常璩《华阳国志》撰曰: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10.《世语》曰: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11.胡三省评注《资治通鉴》曰: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12.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

标签: 三国姜维

更多文章

  • 姜维:诸葛亮最器重的人戎马一生却没留下美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蜀汉,姜维

    诸葛亮临死时曾说:“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后来蒋琬、费祎都基本继承了这个自守的国策,在姜维跃跃欲试的时候总是抑制其行动,每次都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延熙十六年,执政的费祎不幸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姜维继任大将军后,蜀国再次由守势转为攻势。姜维字伯约,本是魏国天水郡冀县人,是远近闻名的孝

  • 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不是重用马谡是选中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姜维,马谡,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投奔蜀国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

  • 姜维是怎样击破王经的?背水一战过程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维,王经,三国,背水一战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决中外事务。姜维得讯,以为司马师新丧,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可乘机伐魏,以取中原。后主刘禅准其所请,命往汉中作战前准备。征西大将军张翼自以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姜维不从。张翼见出兵已势在必行,便向姜维提议道:“以往多不克而还,皆因出兵动作过于

  • 生不逢时的悲情英雄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维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在蜀汉甚至整个三国的历史中都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个人的成败是与蜀汉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所作所为:像叛魏降蜀,不忠;抛弃母亲,不孝;连年北伐,不仁;不战降魏,不义。也颇受后人的非议。姜维的身份十分复杂,他本为魏人。《姜维传》上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城人,少孤,与母居。

  • 姜维是亡国乱相吗?蜀汉之亡姜维应负多大责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维,三国

    作为诸葛亮、蒋琬、费礻韦之后的蜀汉重臣姜维,古往今来对其褒贬不一。或云其为天下英俊,或云其为一时仪表,或云其“玩众黩旅”,或云其为亡国乱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耶非耶,值得探索。因为这既关系到诸葛亮荐人是否有当,也关系到蜀汉之亡姜维应负多大责任。有鉴于兹,试以三事辨之,就教于方家。一辨该不该投蜀建

  • 揭秘:降将姜维为什么能当上诸葛亮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维,诸葛亮

    对于三国人物姜维,很多人认为蜀汉是败在他手上了,也因此认为诸葛亮在选接班人是犯了个大错,因为姜维除了那点点军事才能外就一无是处了。事实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姜维除了军事之外的其它才能——1. 政治能力这是最有争议的一点。现网友普遍认为,姜维的政治水平极差,不懂搞内政,对黄皓等奸人更是束手无策

  • 揭秘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六大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维,蜀国

    蜀汉后期,“人才市场”严重衰败。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诸葛亮故去之后支撑蜀汉军事局面的两位大将,姜维与夏侯霸,竟都来自曹魏阵营。姜维历来被人认为是一个平庸之人,穷兵黩武。但我认为姜维是一个国家之栋梁,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姜维乃一降将。因此全蜀

  • 解析三国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维

    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姜维避祸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

  • 解析传承诸葛亮衣钵的姜维北伐为何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姜维

    姜维简介姜维,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时和母亲同住,父亲姜冏战死之后,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后期为蜀国名将,官拜大将军,在蜀国位高权重。姜维剧照姜维本是魏国将领,但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在诸葛亮的离间计之中,被魏国怀疑有异心,不得

  • 蜀汉权臣姜维为何继承遗志继续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维

    三国姜维三国时期,姜维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并且是军师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可谓是有勇有谋,是蜀国的第四代政权掌控人。姜维形象姜维本是魏国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其父亲是战死,所以姜维之后继任了父亲的官位,在魏国也算是比较重要的将领。诸葛亮看重了姜维的才华,当时蜀国文臣武将中后继无人,诸葛亮有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