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北朝时期的道救,就不能不提陶弘景这个名字。他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从小就非常聪明,10少时读了葛洪的《神仙传》,为之深深吸引,便立志养生。15岁时,他就写了《寻山志》。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陶弘景36岁的时候,梁代齐面立,他便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知道陶弘景的学问才识,称帝之后,想让他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弘景不愿入仕,就画了一张画。
画中,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金笼头,被拿沓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就知道陶弘景的用意了,不再勉强他出山了。但这位皇帝和陶弘景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当时人就把陶弘景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一名道士,不受世俗羁绊,一生遍历名山,寻访仙药,经常出没于山谷泌涧之间,读书万余眷,对阴阳五行、天文地理、医药都有深人研究。他的著作很多,如《帝代年历》、《古今州郡记》、《效验方》、《集药诀》、《养性延命录》、《肘后百一方》等。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作了仔细的校订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这些药物新的用途和不同的记载做了一一的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根据魏晋以来新发现的365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这样《本草经集注》共有7卷,所收药物由原来的365种增加到730种,增加了一倍。
《本草经集注》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从《神农本草经》中三品分类,改为按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来分类,共分七大类,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最后一类是一些当时未经实际验证的药物。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次,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