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清廉的县长,在郑板桥担任潍县的第二年,又是个歉收之年。官仓中已没有多少粮食了,郑板桥便捐出了自己的俸禄,从其他地方买来了粮食,发放给百姓,还借钱给百姓,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经过郑板桥的努力,百姓们又平安地度过了第二个灾年。到了第三年,这场灾荒终于过去了,潍县地区的百姓对郑板桥无不感恩戴德,他们都说:是郑大人救了我们全县人的命。”
郑板桥是一个清正康洁的好官,但是,由于他为人耿直,不但不会讨上级的欢心,还不时地揭他们的短,因此,上可便以擅自开仓教灾,有贪污嫌疑的罪名黑免了他的官。郑板桥早已厌恶了官物的生活,对丢官倒情不在乎,但对强加给他的贪官罪名实在在愤愤不平。
卸任前,他又为潍县的百姓做了最后一次好事,将他们的借券全部烧毁。离开这里的时候,郑板桥只用了三头驴子。自己和小厮各骑一头,另一头驴,驮了自己的琴和书。就这样,他两袖清风地离开了官场,给那些诬告他贪污的人以莫大的讽刺。
潍县的百姓听说郑板桥要走了,从各地赶来给他送行。看到街道两边送行的百姓个个泪流满面,郑板桥自己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他拿出了自己的两幅画,送给了当地的两位老者,留作纪念。一幅画着竹子,一幅画着菊花,他以这两种象征坚贞气节的植物,表明了自己高洁的人格。老者请他在画上题诗,郑板桥当即在上面题道: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这是在向当地的百姓表明自己的志向。画上清瘦的竹子,会化作秋江上的一枝钓竿。他两袖清风地离开了潍县,因而心中毫无所愧。此时,他已决心彻底离开污秽的官场,去做一个自在的文人,自在的隐者。果然,从此以后,郑板桥再未涉足官场。回乡后,他靠卖字画为生,过起了贫穷但充满乐趣的生活。
郑板桥离开潍县后,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这个造福于一方生民的县官,特地为他修建了生祠。看来,郑板桥做官也可称为一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