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字延清,号尔纯,山东诸城人。他出生于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在康熙年间中进土,由知县累迁至四川按察使,是当时以清廉闻名的几个官员之一。
雍正二年(1724),25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他先后供职于翰林院与詹事府,并在南书房充当皇布的文学侍从,主要是从事文字工作。
乾隆元年(1736),乾隆布发现刘统勋非凡的办事能力,因而任当年就把他升为内图学士,并派他到浙江海塘工地去治水。刘统勋吃苦耐劳,以至于他人还在海塘工地,就被皇帝任命为刑部侍郎。
乾隆三年,刘统勋回京。第二年,因母系去世,他归籍守孝三年。乾隆六年他重返政坛时,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邵御史。刘统勋忠于职守,勇于任事,作为监查体系的首脑,他在任职后一年就上了一份震惊朝廷的奏折,请求皇帝遏制张廷玉与讷亲的权力,而这两个人当时正是乾隆的重臣。
他刘统勋的奏折中指出乾隆初期用人行政存在的两个弊端,一个是朋党问题,另之一个则是作为宰辅培养的讷亲在个性上所存在的弱点。然而年仅32岁的乾隆皇帝,并未能意识到这些,反而颇为自得地在上谕中说道:“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成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虽然如此,刘统勋的刚正不阿还是给乾隆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乾隆十一年,皇帝命刘统勋代理漕运总肾,再赴浙江查勘海塘。三年后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到乾隆十七年,刘统勋以刑部尚书的身份在军机处行走。
乾隆十八年,江南邵伯湖的减水闸及高邮的车逻坝决口,乾隆派刘统勋等前往调查决口的原因。南河工程的总负责人正是生前最受乾隆宠爱的慧贤皇贵妃的父亲——治河能臣高斌。
年逾古稀的高斌虽然在治河方面很精通,在管理属员上却不免力不从心,尤其在年事日高之后,不再像以前那样事必躬亲,对于属下的不法行为难以及时发现,以致发生河员侵吞银两偷工减料贻误工期的事情并因此酿成决口的重大事故。而对这样同皇帝有者特殊关系的官员,刘统勋并未顾及情面,采取敷衍了事的做法,而是深入了解,查出真相,并向皇帝如实汇报,高斌及其副手张师载均被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