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统治的初期,对任何反抗清政府统治的言行都加以严厉的镇压。同时对知识分子又拉拢,设立“博学鸿词科”,但当时一些反对民族压迫的学者,都拒绝“征召”。康熙时特别表扬程朱理学,招集了一些人,编第了一些书,尊崇程朱理学是唯一的“正学”,当时有些陆王学派人也受到重用。
清代学术以训诂考据之学为主流。顾炎武虽然讲训诂考据,但他的中心思想是“通经致用“,强调对于现实问题的探讨。清代从事训诂考据的学者却无人继承顾炎武的这一方面,专在故纸堆中讨生活。乾隆时期,统治者除了推崇程朱理学之外,也提倡考据学。清代中期,在训诂考据方面有很高成就,同时对于哲学思想也有重要贡献,并提出了对于程朱陆王有力批判的思想家,是戴震。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曾问学于婺源江永。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以病卒。博闻强记,于天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均有深入研究。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从分析《广韵》系统入手,区别等呼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声对转理论。精于名物训诂,从训诂探讨古书义理,对经学、语言学均有重要贡献,卓然称考据大师。他出身小商人家庭,经常靠教书维持生活。曾中乡举,但未考中进土。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校订天算地理书籍。他对于天文算学地理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同时更针对着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在哲学上,他肯定世界是“气之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即为“道”“理”。“气”是“阴阳五行”,也即“道”之实体。又以为《易·系辞》)所谓“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质”以前之“气”;“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质”以后之物,反对理学家“理在事先”等说。所著有《原普》、《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等,后人编为《戴氏遗书》。
戴震生存的时代,社会经济有进步的发展,工商业比较繁来,而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比以前更为加甚,在这种情况下戴震提出的对程朱理学深刻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求,反应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