贽是晚明思想界最耀眼的明星。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即便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他也从未低下高昂的头。他那惊世之语,骇世之举,无不在沉闷的思想界,激起波澜。他悖于传统,锋芒毕露;他桀骜难驯,激昂高亢。不为自由生.宁为自由死,这是他给自己的人生信念。
万历三十年(1602)的一天,囚居在北京皇城监狱里的李贽,叫来了狱车。他客气地请狱卒为他剃发,之后取剃刀自割喉咙,鲜血瞬间喷涌而出,李赞级缓地倒在了地上。
气息奄奄之际,狱本问他:“和尚痛否?“李贽已不能出声,他以指蘸血在地上写道:“不痛。”
狱卒又问:“为何?”
李贽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
辗转二日,一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春寒料峭的皇城监狱里血尽气绝,与世长辞。
人们说李贽是个思想狂人,因为在那个时代,李贽实在是个离经叛道之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上起儒林学士,下至贩夫走卒都对他侧目相看,他的《焚书》、《藏书》、《续藏书》一本接一本地面世,每一本书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思想界引起激烈的波澜。连大思想家顾炎武都有点酸溜溜的,说他“一境如狂
”啊。他的一生都贯穿着一一个“狂”字。
李贽是福建泉州人,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土,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李贽的祖上原本是很殷实的,到嘉靖六年
,他出生时,家道中落,6岁时母亲也去世了。李贽的父亲在泉州开馆授课,他便跟随父亲读书。
李贽确实是个天才,12岁时,他写出《老农园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26岁时,李贽考中举人。4年以后,李贽担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之职。以后,他还做过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李贽骨子里的反叛思想使得他无法与官场同流合污,公务之余,他“闭门自若”,钻研学问。他的生活一直十分清苦。
在南京期间,李贽结识耿定向、耿定理、王守仁的弟子王畿以及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这对他的思想及以后的人生道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