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五年,51岁的李贽出任云南姚安知府。这实在不是个美差,姚安地处偏僻,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没人愿意到那里任职。但这没有影响到李贽在那里做个好官。他迅速摸清民情,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从不扩大事态,对民族上层人士,以礼待之。他还在姚安府门和自家的门上亲手书写了两副对联。
李贽在姚安知府任上3年,成绩卓然。
万历八年,李贽任职期满。他已拥有整整25年的坎坷仕途经历。他不甘摧眉折腰,不愿受人挟制,不会巴结谄媚,因而受尽磨难。这次,他决意要辞官,做个自由人。考察云南地方官员的巡按使刘维希望他继续留任,但他去意已决。上级不批准,他就让妻子黄氏和家僮回到姚安,他自己千脆远走大理境内的鸡足山一明心志,直到刘维替他上奏朝廷,准他致仕,才肯从山里出来。
25年的官场生涯,他实在累了,于是,李贽离姚安,士民拥车,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行。那场面足足持续了一一个时辰。“李知府不能走啊!”“老百姓需要青天!”人们将李贽紧紧地包围,送字匾的,送土特产的,诉说恩情的,李贽也热泪盈眶。如果为官者都能为百姓着想,让百姓过上平安日子该多好!可李贽退出官场了。他像小鸟出笼,像鱼归大海,更像演员卸去了伪装,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舒畅。
可是,辞了官的李贽心里并不好过。他没有了生活来源,日子更加艰难了。
万历九年,应耿氏兄弟之邀,55岁的李贽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
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的观点激烈冲突。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为了观点问题常常拳脚相向。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不得不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