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高燧做了很多坏事为什么能善终

朱高燧做了很多坏事为什么能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0 更新时间:2023/12/10 9:38:56

明成祖朱棣共生有四子,除早夭的幼子朱高爔外,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是徐皇后之子。在兄弟三人当中,以朱高燧的品行最为恶劣,此君为了能登上皇位,不惜屡屡排挤诬陷长兄,甚至还想着毒杀其父,行为令人发指。但令人倍感蹊跷的是,朱高燧坏事做尽,最终却能得以善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朱高燧历史上结局是什么?朱高燧是怎么死的?

朱高燧为夺取储位,一再诬陷排挤朱高炽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嫡三子,生母为仁孝徐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的亲兄弟,永乐二年(1404年)获封为赵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在南京篡位称帝后,将留守老巢北平的重任交给朱高燧,后者不仅由此获得独断专行的权力,而且还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护卫军,实力不容小觑。

朱高燧虽然是太子朱高炽的亲弟弟,但跟二哥朱高煦一样,都想着夺取他的储君之位。司礼监太监黄俨不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而且还是朱高燧的死党,但与太子的关系却很差。正因如此,朱高燧便授意黄俨在成祖面前不断地诬陷太子,并替他说好话。

与此同时,朱高燧还经常亲自跳出来,与朱高煦一起谮毁太子,将他的心腹僚属杨溥黄淮等人诬陷入狱,夺嫡之心昭然若揭。朱高炽虽然处境危险,但苦于成祖对他猜忌很深,不便公开辩白,只能采取隐忍的态度,而这种局面更让朱高燧有恃无恐,屡有不法行为。

当然,太子也绝非软弱不堪之辈,既然不便公开替自己辩白,便暗中授意朝臣检举朱高燧,将他种种不法行为汇报给成祖。朱棣尽管不喜欢太子,但出于稳定江山的需要,却又不能任由朱高燧肆意胡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成祖在永乐七年(1409年)对朱高燧进行严惩,不仅褫夺他的冠服,还下令诛杀其长史顾晟。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朱高炽却站出来极力劝阻,劝说父皇能给三弟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朱棣看到太子站出来替弟弟说话,便乘势“就坡下驴”,宽恕了老三。然而在朱高燧看来,这不过是大哥演的一出好戏,所以非但没有感激他,反而对他的恨意更深。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卧病在床,数日没能上朝,隐忍多年的朱高燧认为时机已到,便联络黄俨等死党准备采取行动。黄俨在朱高燧的授意下,一边在成祖面前变本加厉地陷害太子,一边则又在朝廷内外散布谣言,声称皇帝并不喜欢太子,而是有意传位给朱高燧。

大宦官黄俨与朱高燧表里为奸,想助他篡位

与此同时,朱高燧则勾结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让他授意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一起伪造遗诏,然后再派太监暗中毒死皇帝。等到这些事情搞定后,黄俨等人便会公布伪诏废黜太子,册立朱高燧为帝。然而该计划尚未实施,便因为高以正姻亲王瑜的告发而遭泄露。

明成祖得知朱高燧等人的阴谋后,不禁暴跳如雷,下令在皇城右顺门亲审逆子,后者见父皇得知一切后,吓得不敢说一句话。朱棣本想就此处死或圈禁朱高燧,但在朱高炽的百般辩解、劝说下,最终还是决定放逆子一把,只是将高以正等人全部处死了事。经此一事,朱高燧被其父彻底抛弃,再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朱棣想废杀朱高燧,幸亏朱高炽劝阻才罢手

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贤等皆伏诛...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卷一百十八》。

翌年,明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在历经磨难后,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明仁宗。朱高炽上台后,将朱高燧迁往彰德居住,并剥夺他2/3的护卫部队,后者迫于形势,也只能向兄长屈服。明仁宗在位不到9个月便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时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

明宣宗即位之初,皇叔朱高煦在乐安举兵造反,朱高燧虽然跟二哥有所密谋,但最终却没有参加叛乱。正因如此,等到朱高煦兵败被俘后,宣宗并没有听从群臣的建议讨伐朱高燧,而只是命人把群臣的奏议送给他看,让其好自为之而已。朱高燧见到这些奏议后大惊,于是连忙上表向侄儿谢罪,并交还剩余的护卫部队。

明宣宗在位时,宽恕了朱高燧的罪行

宣宗见三叔很识趣,便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并且还分拨给他一支仪仗队伍,让其依旧保持亲王应有的威仪。就这样,因为宣宗的宽容大度,本应被处死的朱高燧幸运地保住性命和位子,并又在世间存活了6年时间,直到宣德六年(1430年)才薨逝,死后谥号为简。

标签: 赵王明朝

更多文章

  • 国古代最擅长相马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说起相马高手,人们第一个想到就会是春秋时代的伯乐。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因为善于相马,后为秦穆公所重用。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秦国富国强兵中,孙阳为秦穆公相马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伯乐将军”。由于孙阳相马有术,能慧眼识珠(千里马),人们渐渐忘记了他的本名

  • 神龙之变后唐中宗为什么还要重用武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中宗

    李显继位没几天就被武则天废了,重新为太子后,李显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他把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幼女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李显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长安元年(701年)九月,他

  • 唐中宗为什么重用武三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武三思

    武三思,武周朝宰相,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在野史上他与上官婉儿、韦皇后都有情况,他给唐中宗李显戴了绿帽,为什么李显依旧重用他呢?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说他是昏庸暗弱之主,《新唐书》更甚,称其为“下愚之不移者”,也就是说他太笨。而后世指摘他最多的则是被武三思戴了绿帽,不但毫无反应,还屁颠屁颠重用武三

  • 李时珍学医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本草纲目》对于我国的中医来说贡献十分巨大,被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的百科全书”,但其实李时珍刚开始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医生,反而李时珍的父亲在当地确实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李时珍的父亲当时也并不想李时珍在成为一名医生了,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家中的命运考入仕途,可以说全家的希望都全部寄托在了李时珍的

  • 秦观梦中题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春天,秦观被贬到处州,被贬后,他的心情抑郁,在一次醉酒之后,他梦到了一幅十分幽美的画面,醒来后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词作,即下面这首《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在当时便颇有名气,苏轼曾经有题跋赞叹道:“……诵少游事甚详,为予道此词至流涕,乃录本使藏之。”黄庭

  • 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观

    秦观,字少游,宋朝文坛婉约派一代词宗,受到东坡词风的影响,最擅长抒写迁客骚人的孤独寂寞与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以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流芳千古,至今为人传唱不息。秦观是苏轼的学生,而他闹得满城风雨的“绯闻女友”就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的名气虽不比哥哥大,但在民间传说中人气却异常的高

  • 李显流放房陵时有哪些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李显

    李显流放房陵与历史上的许多流放者不同,他头上还有一个 “王”的桂冠而不是失国之君或囚犯。同时,这个时期是大唐鼎盛时期,国安民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武则天并没有对李显 “制约甚急”,所以李显在房陵的物质生活是 “别宫”式的,这从 《房县志》中收录的贡生汪魁儒的词赋

  • 李显当皇帝后为什么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武则天

    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

  • 李显为什么被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

  • 唐中宗李显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逝世,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同月中宗幼子温王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由韦后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以兵诛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