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为什么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为什么立朱高炽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0 更新时间:2023/12/14 9:31:57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朝廷中讨论立储君问题。当时朝中一批跟随朱棣征战的武将怀着政治投机的态度,见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对其十分喜爱,若被立为太子,军事勋贵集团可能获利更多。因而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靖难之役将领纷纷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在这批武将的簇拥之下,朱棣对于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有所动摇。此时兵部尚书金忠反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并在朱棣面前“历数古嫡警事”,劝说朱棣还是立朱高炽为好。

明成祖又寻求朝臣解缙、黄淮和尹昌隆三人的意见,他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看法。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当朱棣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又强调“好圣孙!”来打动喜爱孙子朱瞻基的朱棣。

二月,朱棣遣隆平侯张信、驸马永春侯王宁召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册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并授朱高炽金册、金宝。

朱高炽虽然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但是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依然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政治力量寻求机会夺取皇太子之位。朱棣注意到朱高煦的情绪,将其其汉王封国设置于云南。为此朱高煦十分不满,多次公开称“我何罪,斥我万里?”朱高煦又以李世民自比,请求天策卫为护卫,并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我英勇,岂不类秦王世民乎?”这些嚣张的言论虽然一时间激起了明成祖朱棣的反感,但出于对其溺爱,并未加以深究。同时,赵王朱高燧也多行不法之事,幸有太子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解围,才得以幸免。

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解缙专待皇帝不在京师时私自觐见皇太子朱高炽,无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以后被处死。

永乐九年(1411年),结束了第一次北伐的朱棣回到南京,向负责辅助朱高炽监国的翰林学士杨士奇等了解这一时期太子实际行政的功过是非。大理寺右丞耿通也多次面奏朱棣称:“太子处理事务没有大的失误,无需更换太子。”多次进言,朱棣不悦。但随着朱高煦与朱高燧的攻击,“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永乐十年(1412年)秋,朱高煦派人诬告耿通“请托故出人罪者”,又暗示耿通是受太子之托而多次在皇帝面前为其开脱。朱棣听到后,联系过去耿通维护皇太子的言论,以及其在永乐七年(1409年),曾经弹劾永乐时期著名的酷吏陈瑛,“刑科右给事中耿通等劾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及监察御史袁纲、覃珩朋比蒙蔽,诬构善良,陷之死地。纲、珩己下狱,瑛为长官,不宜独宥,请并治之。”对陈瑛的惩处后来在皇太子朱高炽的处理下得以“其械系之,并具其罪状,诣行在奏请处分。”

成祖此时确认耿通与杨士奇等人结为太子党,勃然大怒,命都察院和文武大臣将耿通鞫之午门,称:“必杀通无赦!”群臣遵照朱棣的旨意议决耿通当斩,明成祖表示:“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第二次北征,命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辅助皇太子监国。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日夜谋嫡,复造飞语,动摇监国,并中伤黄淮等。”朱棣因此以“皇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奏书失辞”,说:此辅导者之不职!遂徵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随后黄淮、杨溥、金问受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联合参奏下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改赵王朱高燧封国于彰德,又改汉王朱高煦封地为青州。朱高煦依然不愿离开京城之国,上疏称“愿留侍左右,不欲之国。”为此朱棣怀疑朱高煦的行动。朱高煦被迫前往山东之国后,怨气冲天,依然不知悔改。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高煦还南京,其不法之事被揭发,差点被贬为庶人,朱高炽哭泣为其求情,才得以幸免。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国迁到乐安,朱高煦仍密谋夺嫡。朱髙炽多次写信规劝依然无效。但由于朱高煦被驱逐出了以京城为中心的明朝政治中心,其野心得到了有力的遏制。

标签: 朱棣

更多文章

  • 朱高燧做了很多坏事为什么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王,明朝

    明成祖朱棣共生有四子,除早夭的幼子朱高爔外,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是徐皇后之子。在兄弟三人当中,以朱高燧的品行最为恶劣,此君为了能登上皇位,不惜屡屡排挤诬陷长兄,甚至还想着毒杀其父,行为令人发指。但令人倍感蹊跷的是,朱高燧坏事做尽,最终却能得以善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朱高燧历史上结局是

  • 国古代最擅长相马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说起相马高手,人们第一个想到就会是春秋时代的伯乐。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因为善于相马,后为秦穆公所重用。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秦国富国强兵中,孙阳为秦穆公相马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伯乐将军”。由于孙阳相马有术,能慧眼识珠(千里马),人们渐渐忘记了他的本名

  • 神龙之变后唐中宗为什么还要重用武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中宗

    李显继位没几天就被武则天废了,重新为太子后,李显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他把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幼女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李显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长安元年(701年)九月,他

  • 唐中宗为什么重用武三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武三思

    武三思,武周朝宰相,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在野史上他与上官婉儿、韦皇后都有情况,他给唐中宗李显戴了绿帽,为什么李显依旧重用他呢?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说他是昏庸暗弱之主,《新唐书》更甚,称其为“下愚之不移者”,也就是说他太笨。而后世指摘他最多的则是被武三思戴了绿帽,不但毫无反应,还屁颠屁颠重用武三

  • 李时珍学医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本草纲目》对于我国的中医来说贡献十分巨大,被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的百科全书”,但其实李时珍刚开始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医生,反而李时珍的父亲在当地确实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李时珍的父亲当时也并不想李时珍在成为一名医生了,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家中的命运考入仕途,可以说全家的希望都全部寄托在了李时珍的

  • 秦观梦中题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春天,秦观被贬到处州,被贬后,他的心情抑郁,在一次醉酒之后,他梦到了一幅十分幽美的画面,醒来后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词作,即下面这首《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在当时便颇有名气,苏轼曾经有题跋赞叹道:“……诵少游事甚详,为予道此词至流涕,乃录本使藏之。”黄庭

  • 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观

    秦观,字少游,宋朝文坛婉约派一代词宗,受到东坡词风的影响,最擅长抒写迁客骚人的孤独寂寞与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以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流芳千古,至今为人传唱不息。秦观是苏轼的学生,而他闹得满城风雨的“绯闻女友”就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的名气虽不比哥哥大,但在民间传说中人气却异常的高

  • 李显流放房陵时有哪些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李显

    李显流放房陵与历史上的许多流放者不同,他头上还有一个 “王”的桂冠而不是失国之君或囚犯。同时,这个时期是大唐鼎盛时期,国安民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武则天并没有对李显 “制约甚急”,所以李显在房陵的物质生活是 “别宫”式的,这从 《房县志》中收录的贡生汪魁儒的词赋

  • 李显当皇帝后为什么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武则天

    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

  • 李显为什么被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