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是否被严重高估?他能否称得上“千古一帝”?

汉武帝是否被严重高估?他能否称得上“千古一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55 更新时间:2023/12/11 4:21:51

纵观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征伐匈奴了。其他的,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后期搞得巫蛊之祸,客观地讲都不算什么光彩的事情。那么,汉武帝究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纵览一下汉朝当时的国情。国家初立,经过文景两代休养生息,国力得到极大恢复。武帝登记时,全国人口已达到5000万,这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此时的汉朝度过平稳发展阶段,国力充盈,兵强马壮,于是公元前129年开始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并开始实施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公元前119年,汉军取得漠北之战胜利,匈奴主力几乎被完全消灭。从此,匈奴丧失入侵中原的能力,被迫向汉朝俯首称臣。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问题:汉武帝虽然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匈奴并不是在武帝时期被消灭的。野蛮的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元气恢复得快,武帝晚期,匈奴趁着汉朝国力开始出现亏空,再次进犯汉朝边塞。公元前89年,汉武帝被迫向匈奴上供米酒1万石、粮食5千斛、丝绸1万匹和岁币,并以汉女为和亲公主。因为用并不利,汉武帝晚年几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均告失败。而此时,汉朝人口已经不足2500万,也就是说,汉武帝拿着2000多万的人口打了不过数十万的匈奴人,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真正征服匈奴的,实际上是汉武帝的曾孙子汉宣帝刘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汉武帝在其他方面的作为。政治上,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著名的就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我们之前很多次提到过,汉武帝将董儒学说放在正统地位,实际上是为了奴化百姓思想,压迫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多元化格局。当然,此举措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但对于中国文化体系的发展来说,消极作用还是无法忽视的。

相比之下,武帝的政治手段相对高明许多。公元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前115,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汉武帝在位时平定南越,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讨伐大宛,致使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不得不说,中年以前的汉武帝政治作风硬朗,手段强硬略为残忍,但是能够任用贤能,对国家发展有一定贡献。然而,连年的征战使国力严重耗损,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此时武帝不得不提高税收,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同时,他还笃信神学,求仙问道,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俨然一副亡国君主的模样。

公元前91年,愈发昏聩的汉武帝还听信谣言,诛杀太子刘据。虽然后来幡然悔悟,但已是亡羊补牢。但武帝的胸怀在于他敢于认错,晚年一番“罪己诏”拯救了他自己,同时也拯救了游走在崩溃边缘的大汉帝国。幸好武帝之后的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都是大有作为的君主,在他们的努力下,汉朝才达到了真正的鼎盛时期。

笔者认为,武帝前期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举措得当(罢黜百家除外),征讨匈奴的战略眼光卓越,用人方面无可挑剔,是名副其实的明君。后期没能巩固前期的成果,反而没有明察民情,穷兵黩武,加上追求仙道,以求长生不老。听信谗言,误杀一位杰出的帝国接班人,可谓失误连连。但是汉武帝承认错误的魄力值得赞扬,终其一生,功六过四较为客观。

既不是宋太祖秦始皇这样的开拓者,也不是唐太宗这样的建设者,汉武帝的历史地位也相当尴尬。只能说,是强汉的光环造就了他;作为文景与宣帝两个伟大时代的过渡者,刘彻实际上比历史塑造的汉武帝形象要稍逊几分。

标签: 汉武帝汉朝

更多文章

  • 同治帝娶了一位皇后和四位皇妃,其中敬懿皇贵妃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敬懿皇贵妃,清朝

    同治帝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首先因为他是清朝12位皇帝当中最早去世的,年仅19岁,其次是他的死因,至今都还没有定论,有人说他是长期出入烟花之地而染病身亡,等等。其实同治帝一生是比较悲剧的,贵为皇帝,权力却全部掌握在自己生母,也就是慈禧太后手上,尽管他在位期间,清朝出现所谓的“同治中兴”,但也只昙

  • 敬懿皇贵妃38岁封贵妃,敢和皇太后叫板,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敬懿皇贵妃,清朝

    在古代,皇太后是一国之主的母亲,地位尊崇,一般没人敢惹,连皇帝都要敬让三分。然而,在清朝晚期却有一名妃子,敢与皇太后叫板,最终还取得了胜利。她便是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1872年,清廷为了少年天子同治的婚姻进行了八旗选秀,知府崇龄的女儿,来自满洲镶蓝旗的赫舍里氏成功入选,进宫后被封为瑜嫔。一入宫就被封

  • 高桥绍运参与过哪些战役?最后结果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桥绍运,日本

    与立花道雪的亦师亦友高桥绍运是大友家的加判众吉弘鉴理的次男,幼名是千寿丸,长大后起名为弥七郎、之后获得了大友义镇(宗麟)的赐字「镇」,通称就是吉弘弥七郎镇理。原筑前豪族当主高桥鉴种在永禄四年连结毛利氏背叛大友家,在元龟元年彻底兵败被追放到丰前的小仓。因为鉴种背叛的缘故,让大友宗麟决定必须要派大友一族

  • 清朝初期大臣宁完我简介 宁完我生平都做过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宁完我,清朝,努尔哈赤

    宁完我(1593—1665年),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清朝初期大臣。后金天命年间,投降努尔哈赤,隶汉军正红旗。久预机务,遇事敢言。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谥号文毅。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人物生平早年军功宁完我。是明末辽阳的边民,清太祖天命年间,

  • 权倾朝野年羹尧为什么会走向没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

    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太保、一等公年羹尧在清朝历史上算得上有名人物。年羹尧之死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是一名不折不扣骁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名将。在康熙和雍正两大王朝之间,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康熙还是雍正,对于年羹尧都十分倚重,平定西藏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这样一位当朝风云人物,最终也未能善终,落

  • 考古学家打开刘罗锅的墓,发现野史不可信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

    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和珅这个大贪官无疑是非常得宠的。那时候的官场是极度腐败的,官场中人也以敛财为荣誉。但是作为百姓来说生活的就非常艰苦了,因为这些人官员的钱总是要有一个源头来索取,既然无法从上级当中得到好处,那边只能向下来索取了。至于索取的对象,无疑就落在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身上。也因此,这些老

  • 签订《南京条约》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的三个代表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南京条约,耆英,林则徐

    1842年8月29日,在一艘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一份《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为期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后,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这三个谈判代表,有着怎

  • 太平军失去信心投降,唯独汪海洋仍奋起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平天国

    1860年,太平军汪海洋部随武卫军在彭大顺、朱衣点等人脱离石达开后不久,首领张志公、鲁子宏等人曾率领太平军在广西灵川向湘军将领刘长佑投降,而惟有汪海洋拒不肯投清军,毅然与叛徒分道扬镳决裂,走出全州和兴安,北上湖南后,与傅忠信、谭体元部太平军一齐,边战边走来到江西与李秀成部太平军会合。1862年,汪海

  • 揭秘太平天国鲜为人知的康王汪海洋,两个原因致他最终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平天国

    1864年曾国荃率军攻下天京城,随后李秀成、洪仁玕、洪天贵福相继被抓,太平天国灭亡。然而,曾有数十万兵力的太平军怎么会因为幼主的被抓而全军覆灭呢?实际上大部分太平军都还在各个王的手下。比如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在天京沦陷后向福建和广东撤退,保留兵力近十万。汪海洋原本是侍王李世贤的部下,有太平天国后期

  • 沈德潜生前深受乾隆帝赞赏,为什么死后却被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清朝

    相信很多人对儒林外史当中的范进中举这一段印象极深。范进这个形象也一直深入人心,这段也被搬入了教科书当中成为了经典中的典范。既然这一段能够成为经典,那这段的主要人物范进也自然是有“特殊”的光环。范进中举他有什么光环呢?他正是有那百折不挠的耐心与毅力去参加科考,最终终进了进士。可是考进进士的范进,却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