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原创冠绝千古词,豪侠辛弃疾

原创冠绝千古词,豪侠辛弃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半月历史阁 访问量:1385 更新时间:2024/1/20 11:32:27

古代学,常说唐诗宋词,唐诗讲究韵律,精炼有气势。相比之下,宋词的文学形式更为多样化,施展空间更大,能容纳更多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宋词按照表达风格有两个流派,一为柳永李清照为首的婉约派,用词华丽婉转,单论艺术性欣赏性那是很高的,说到格局、气魄、意境那自是以苏轼辛弃疾领军的豪放派胜出。读来悲壮大气,致观者感怀千古,心生共鸣。

就个人来看,辛词比之苏词,更能使人震撼,只因辛词中充斥着忧国忧民,恨不能一展抱负的情感,更加的具有催人奋进的情感。

辛弃疾写词存世共六百余首,可说其一生的情怀尽在词中,承载着他的心境与信念,试着挑出几首探讨其人其事其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节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此时的辛弃疾可说是心情非常悲愤,夕阳落日,鸿雁哀鸣,流落江南的游子,家乡还在敌国治下而深感无奈。抚摸着手里的宝刀,郁闷的拍打栏杆,没人能理解我登楼望远之意啊!一股英雄落寞跃然而出,辛弃疾其人本是勇武无双,曾经带着几十个手下,冲入万军敌营取了叛徒的首级全身而退。又曾经献书朝廷对敌良策,如今背景离乡来到南宋,朝廷只知求和罢战,对于主战的他不委以重任,不能带领精兵去收复失地,满腔的报国之心无处施展,只能手抚利器,把栏杆狠狠拍遍,这是有多么的委屈和愤懑啊!

再来看看这首《破阵子》节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首词是为朋友陈同甫所写,同甫是好友陈亮的字,两个人有着共同的志向,主张武力收复,辛弃疾与他有知音之遇。本已心灰意冷,遇见相同政见的人,自会生出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两人常在一起纵论国家大事,忧心国家的未来。看词,即使喝醉酒、在梦中,都念念不忘军营中事,虽闲居一隅,然报国之心从未敢忘。由此看,辛弃疾是位有着大决心大毅力的人,却命运多舛,生不逢时,每读至此,惊艳于词中的构思巧妙,气势透纸而出。更多的是为其共鸣出不值、不愤之心。

《青玉案-元夕》风格区别于辛词以往的豪放,用笔更为细腻婉转,因此对于词意是有所争议的。上半阙“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描述了正月十五佳节极尽繁华欢乐的场景。然而到了结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指灯火昏暗,这与前文的热闹是处很大的落差。有解释为,广寻意中人不见,一扭头,却看到她在灯火稀疏的地方,当做了一首情诗。古时文字男女人称都可以用“他”来表述,所以后人理解易生混淆。但对于上下两阙的环境描写,热闹与清寂,落差是非常大的,如果见到意中人,当时心情应当是高兴的,不应以这般冷清来相衬。因此文中那个“他”,说的就是辛弃疾自己,面对着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想一想国家的现状,自己的处境,再也无法去欣赏这繁华将尽的表象,躲去了一处灯火落寞之地。如此,才符合辛弃疾壮志未酬的心境,无论身在何时何地,报效之心从未敢忘。

篇末,再来赏析这首《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片乡村田园的平和之意,似有不合之前那种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意境,想来辛弃疾屡遭朝廷冷落,年岁渐老,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铮铮铁骨一身棱角,已经被残酷的现实打磨,词中虽是清平乐,读来却颇感酸楚,纵是英雄也迟暮……一身的才学,满腔的抱负,欲捧出相送却无人识受,只能在这个平凡安静的小村子里,看着无赖小儿躺在那里玩弄莲蓬,令人何等不平叫屈!至此泪目。

如此奇人,未逢秦皇汉武,憾!憾!憾!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斗罗:白虎斗罗戴沐白,直接被封“战神”,用辛弃疾的词最好形容

    历史人物编辑:ACG残念君标签:辛弃疾

    在斗罗大陆动画中,史莱克七怪的实力都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 唐三马上就要成神新的海神,罗刹神比比东、天使神千仞雪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海神唐三的对手,她们也只能选择联手。至于史莱克六怪,也都全员实现了封号斗罗的转变。唐三已经和大家不是一个级别的了,他要和两个神战斗,至于六怪,则是需要着手于对付武

  • 辛弃疾杀人如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辛弃疾

    在810年的今天,也就是1207年的10月3号,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逝世。初中,高中课本都学习过他的词,风格简单明了就是豪放派。不过我们今天不谈文学,不讨论他的才华,来讲讲他是怎样杀人如麻的。 辛弃疾从小就在战争的笼罩家长大,又受他爷爷耳濡目染的影响,辛弃疾就被训练成了一个战争狂热分子,随时等待着一个

  • 这一生,老子就是要收拾旧山河——辛弃疾(执着之人,成就伟业)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辛弃疾

    这老爷子,叹个气,吐个槽,都是诗。张爱玲当年那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看看辛老爷子(当然,张爱玲害不着他老人家),出名得有多早,二十三岁起兵抗金,手刃异端,并且只带了五十个壮士,冲进敌方万人营帐,生擒主谋,一路闯关南下,回归南宋杭州。这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子,浑身是胆,当时那呼声,怎么说来着,“懦

  • 辛弃疾不被重用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辛弃疾

    我觉得吧,大概性格不是很好,但是更多不被重视是因为很巧当时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就想着是主战,奈何打了一次,招到金人的反扑宋军惨败,签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维持40年),错过了主战的时机,可惜当时皇帝身边的人出的馊主意,明明一开始就收复了陕西,后来竟然放弃了之后的宋孝宗内向政策转向平稳1.太不会说话了在

  • 辛弃疾的这首词,为何把自己姓氏出现了6次?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写过一首《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里面竟然有6个“辛”字,也就是他自己的姓氏。其中写道“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辛弃疾的辛苦之处了。他虽然那时候在湖南做着安抚使之类的官员,还组建了一些

  • 辛弃疾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在金国占领

    历史人物编辑:玺哥串串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在金国占领区济南任职,一心期盼南宋收复中原,“家本秦人真将种”,祖上就是尚武有过军功的。辛赞每次下班以后就带子孙去爬山,登高望远指点江山,甚至带辛弃疾以考科举为名去燕京考察地形。辛赞为什么给孙子取名辛弃疾,想必霍去病作为抗击匈奴的少年英雄,是辛赞的偶像。辛弃疾在《永遇乐

  • 辛弃疾一首词,给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辛弃疾

    年纪越大,越容易回忆过去;压力越大,愈向往回到童年。童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因为童年被爱包围着,所以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快乐的。有时候我会傻傻的想,人要是永远长不大该有多好。童年的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比较,有了爱和恨,有了多与少,有了不足,有了怀念。多少次

  • 飞虎军不是辛弃疾的部队,为何朝廷还要调任辛弃疾,一昧排挤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在南宋,军营中没人比他更有才华,而文坛上,无人比其更有军事才能。可以说,他是典型的文韬武略的代表,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提到他,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爱国词人。其实他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军事指挥家。早年间金军入侵,辛弃疾

  • 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留下诗词,为何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写过最忧伤的词是哪首?我觉得是那首大多数人都会背诵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个郁孤台,位于江西赣州一座叫贺兰山的地方,不是宁夏那个大贺兰山,而是江西赣州的小贺兰山。值得一提的是,大文

  • 辛弃疾的这首词,句句引经据典,其中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才气逼人,在词界,无出其之右者。辛弃疾的作品,不拘一格,手法翻飞,总能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词句。辛弃疾又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引经据典。在别人那里,读起来普通;在辛爷这里,就成了经典。今天喜哥要给你介绍的这首词是,辛爷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的这首词,可谓是句句引经据典,其中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