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飞虎军不是辛弃疾的部队,为何朝廷还要调任辛弃疾,一昧排挤他?

飞虎军不是辛弃疾的部队,为何朝廷还要调任辛弃疾,一昧排挤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历史 访问量:3908 更新时间:2024/1/22 3:06:37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在南宋,军营中没人比他更有才华,而文坛上,无人比其更有军事才能。可以说,他是典型的文韬武略的代表,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

提到他,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爱国词人。其实他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军事指挥家。早年间金军入侵,辛弃疾召集山东弟子起兵反抗。

在绍兴年间,前往建康与朝廷会和。不料军中出了叛徒,他八百里奔袭敢以五十人的兵力,搅乱金军万余人的营帐亲手将叛徒带到南方,任凭朝廷处置。辛弃疾满腔热血组建"飞虎军",却为自己的仕途埋下了暗礁。

(一)、在北大杀四方,在南镇境守国

"妖雏殂江,八方沸腾。手提模糊,仗义南兴。闽越荆湘,是镇是绳。智名勇功,蔑如浮云。"高宗早就听说了辛弃疾的大名,对于他来投奔,自是欢喜万分。当即任命他为江阴迁判,那时候的辛弃疾不过二十多岁,可谓是年少有为。

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幻想着将余生全部奉献给朝廷,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湖南乃"控交广之户牅,拟吴蜀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过当地山峦叠嶂,而朝廷又自身难保,疏于对此地的统治,所以贼寇祸患十分猖獗。辛弃疾主政湖南时期,对此问题头痛不已。当地人熟悉地形,而且又有很多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

对抗北边的金国固然重要,可大后方的稳定才是能够与敌国对抗的关键。辛弃疾

决议

在当地招募兵士,他们既知悉环境而且又勇武善战。乃上书云"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

创办一支军队并非那么容易,前期必须要有大量的投入。朝野上下,议论纷繁,都不想拿出这份钱来。在辛弃疾的坚持下,朝廷终于答应建成一支一千五百人的军队,不过资金划拨的少之又少。所以,辛弃疾只能自己想方设法的增加收入以支撑军队运转。

辛弃疾小心翼翼,他瞒报人数为"步军一千余人,马军一百六十八人",又偷着从广西买马。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湖南飞虎军终究建成。

2. 一枝独秀始稼轩,岂料双双皆落败

"军成,镇守一方,选募既精,器械亦备"辛弃疾对待这支军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那般。有什么好的,都想先供给他们。同时,辛弃疾严抓纪律,制定了非常严明的奖惩之策。

而且军队中的士兵,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虎军皆选士,自谓无不一当十者"。

飞虎军的威名,就连北方的金人都闻风丧胆。"非特弹压蛮猺,亦足备御边境,北敌破知畏惮,号"虎儿军""。辛弃疾凭借着这支部队,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湖湘之内的盗贼,得到了很大的抑制。

不过就在飞虎军蒸蒸日上之际,辛弃疾却突然被调离湖南。而李椿接手的飞虎军,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到了嘉定年间,飞虎军"一意掊敛,丰殖囊橐,巧事苞苴,侵盗官钱"已经无异于众人也。

它的创立者辛弃疾,也因为建立了飞虎军,仕途异常坎坷。飞虎军并不像岳家军那样是辛弃疾自己的部队,它有地方长官直接管辖,那么为何朝廷还要调任辛弃疾,一昧的排挤他?

(二)、直言不讳罪祸己,污浊朝堂难容身

"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时,清白就成了罪过"。辛弃疾和陆游一样,都是性格耿直之人。所以,这两位爱国词人,仕途都不顺利。他们也同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辛弃疾,他心心念念着恢复旧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没有异族人的家乡。

1. 归正之臣不获信,半生愤慨半生愁

"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在南宋的朝廷中,根本没有人能够真真正正的理解辛弃疾的心情。他并不是随着高宗南下的那批人,他曾经在金国的统治之下生活,属于"归正之人"。

正因如此,他知道金国的人的残暴,知道他们的可恨,所以比任何人都想恢复中华。因为不是最早投靠的那一批,朝堂上的大臣们把当成是异己。而这些人大都是主和之辈,一昧的贪恋荣华富贵,苟且偷生。

凡是有人提出北伐,他们必定提出反对。更别提辛弃疾还有一个归正的身份。而创立飞虎军,辛弃疾无异于将把柄递到歹人手中。他们正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制裁稼轩,正好可以利用皇帝重文轻武,提防武将的心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信任武将这是印在赵家皇帝基因里的,宋孝宗也十分忌惮辛弃疾会割据自立,因此不断的调任他去不同的省份。

2. 同僚之间无情谊,宦海浮沉应知悉

既然庙堂之高不能容身,那辛弃疾就去往江湖之远。淳熙六年,他担任湖南转运使之际,当地发生了农民起义。他与湖南安抚使王佐,被委派共同清剿叛乱。可是二人的性格都十分执拗,在王佐看来,起义之人皆是乱臣贼子,株连九族也不为过。

而辛弃疾更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其眼里,如果当地的官员做的足够好,能够保证百姓们吃饱穿暖,谁还会去顶着杀头的罪过,犯上作乱。主要还是因为吏治不清明,财政不廉洁,贪赃枉法之人太多,才导致了起义的发生。

自此以后,两个人算是结下了梁子。辛弃疾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他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怕得罪人。同时,也不擅长在背后给人捅刀子。其实这种正直的性格,不适合混迹官场。

后来为了建立飞虎军,他一边发动囚犯"以石赎罪",一边将

税酒

改为榷酒。王佐紧握住这次机会,不断的参辛弃疾。再加上朝中小人旁敲侧击,添油加醋,辛弃疾被调任是迟早之事。果不其然,淳熙七年他就调任到了江西。

(三)、本愿以身将国许,壮志未酬身先死

"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辛弃疾本为一介书生,为了反抗外族入侵,愤然投笔从戎。

岂料天不遂人愿,一生历尽波澜,至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他的后半生如此坎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创立了飞虎军。

1.整顿吏治为佞怒,上下勾结害忠良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辛弃疾为了飞虎军的成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维持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以扩充财政收入。

以石赎罪和榷酒是开源,那么惩罚贪官污吏就是节流。这些人只要下了台,对国家对军队百利而无一害。首先,严肃了官场纪律,就无人再敢私吞公款;其次,他们的财物可以充公;再次,没有了这些人作威作福,起义叛乱就会少很多。

不仅仅是湖南,整个南宋充斥着这些蛀虫。凭借着辛弃疾一个人的力量,怎能扭转乾坤。他们个个都是手眼通天之辈,在朝堂上也有自己的势力。他们开始借着辛弃疾筹划飞虎军大做文章,如此既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又能够让辛弃疾下台。

2.可歌可泣英雄魂,流芳千古忠臣魄

就在辛弃疾辗转多地为官,心灰意冷之际,

韩侂

胄的上台再度引燃了他北伐的希望。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还被赐予了金腰带。

在镇江时,辛弃疾发现自己再度遭受蒙骗。尽管韩侂胄想要北伐,可是朝中大多数人并无此意愿。

他感叹刘裕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联想到自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是因为这首词,再度被朝堂上的文臣们借题发挥。

这次的他"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辞免"。

等到开禧三年,朝廷再度用辛弃疾,可那时的他已经年近古稀,再也无法上阵杀敌。就在濒死之际,口中还大喊着"杀敌!杀敌!"。

他当初为了大宋社稷着想,小心谨慎的建立飞虎军。不料,还是为奸人所害。朝廷对他刻薄寡恩,用到的时候一纸调令,用不到的时候,让他宦游中国。可为了收复中原的梦想,辛弃疾从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这样的人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当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但一腔孤勇,终是错付了南宋。

结语:

首先,辛弃疾是个归正之臣,又力主北伐,所以在朝堂上屡受排挤;其次,他到了地方和当地官员政见不合,而又得罪了很多人。他们利用辛弃疾创立飞虎军,大做文章。双方势力不断的给其施压,同时皇帝也并非什么明主,一代忠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难免令人唏嘘。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留下诗词,为何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写过最忧伤的词是哪首?我觉得是那首大多数人都会背诵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个郁孤台,位于江西赣州一座叫贺兰山的地方,不是宁夏那个大贺兰山,而是江西赣州的小贺兰山。值得一提的是,大文

  • 辛弃疾的这首词,句句引经据典,其中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才气逼人,在词界,无出其之右者。辛弃疾的作品,不拘一格,手法翻飞,总能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词句。辛弃疾又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引经据典。在别人那里,读起来普通;在辛爷这里,就成了经典。今天喜哥要给你介绍的这首词是,辛爷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的这首词,可谓是句句引经据典,其中的一句

  • 辛弃疾闯敌营活捉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辛弃疾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多次侵入黄河流域,残酷屠掠当地人民。为了反抗异族的侵略和统治,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和宋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爱国人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辛弃疾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公元1140年诞生在济南地区。他的幼年时期是在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辛弃疾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写诗词赏析系列的念头。高中的时候觉才疏学浅,怕理解浮于表面,便压着一腔冲动,到了大学,选了文学专业,以求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古典文学。然而又为诸般事务所累,终究没能下笔。倒有点像辛老笔下的那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辛弃疾参加的一次北伐,可惜却只有一支部队不败,不是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辛弃疾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朝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

  • 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苏辙

    现如今“天价彩礼”频频登上热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让无数男性叫苦不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的宋朝,这种现象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宋朝,比起“天价彩礼”,最让无数男性头疼的竟然是给女儿的“天价嫁妆”!苏辙就是深受其苦的男性之一,苏辙生有5个女儿,所嫁夫婿都是来头不小的世家青年才俊,但让苏辙头疼

  • 苏辙为兄写墓志铭含糊其辞,欧阳修误判苏轼考试第二传说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苏辙

    苏轼德才兼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趣事,而其中有些传说显然是与事实有所出入的。一、民间关于苏轼科举考试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苏轼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一鸣惊人的故事,而且其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效果。话说,当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苏辙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苏辙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