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留下诗词,为何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留下诗词,为何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十一史话 访问量:2268 更新时间:2024/1/22 11:29:06

辛弃疾写过最忧伤的词是哪首?

我觉得是那首大多数人都会背诵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山深闻鹧鸪。”

这个郁孤台,位于江西赣州一座叫贺兰山的地方,不是宁夏那个大贺兰山,而是江西赣州的小贺兰山。

值得一提的是,大豪苏东坡也经在这个郁孤台留下一首诗。

那是绍圣元年,苏东坡流放岭南,路过江西,写下《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

苏东坡虽然是被流放,但诗句里面的意思却是比较旷达,见到郁孤台周围风景如画,好像看到了老朋友,很是高兴

这是因为苏东坡本身就是旷达的人,虽然流放之路烟水茫茫,但他人生的诗意还在。

那么辛弃疾写那首词的时候,却是江西的地方官员,位高权重,为什么心情反而不好呢?

原来,辛弃疾是想到了一件旧事。那是1129年,金军南下,曾经在江西赣州大开杀戒,甚至把郁孤台下的清江水都染红了。所以说辛弃疾才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而且他还想到了“西北望长安”,这就是用了东晋“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这里的长安指的就是东京汴梁了,不知道时才能收复中原?

那么,在同一个地方,苏东坡、辛弃疾写下的诗词表达了截然不同的心情,谁更好呢?很难讲,但人们却只会背诵辛弃疾这首词,却不记得苏东坡那首诗。或许是家国情怀?

你更喜欢苏东坡,还是辛弃疾?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辛弃疾的这首词,句句引经据典,其中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才气逼人,在词界,无出其之右者。辛弃疾的作品,不拘一格,手法翻飞,总能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词句。辛弃疾又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引经据典。在别人那里,读起来普通;在辛爷这里,就成了经典。今天喜哥要给你介绍的这首词是,辛爷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的这首词,可谓是句句引经据典,其中的一句

  • 辛弃疾闯敌营活捉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辛弃疾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多次侵入黄河流域,残酷屠掠当地人民。为了反抗异族的侵略和统治,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和宋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爱国人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辛弃疾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公元1140年诞生在济南地区。他的幼年时期是在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辛弃疾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写诗词赏析系列的念头。高中的时候觉才疏学浅,怕理解浮于表面,便压着一腔冲动,到了大学,选了文学专业,以求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古典文学。然而又为诸般事务所累,终究没能下笔。倒有点像辛老笔下的那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辛弃疾参加的一次北伐,可惜却只有一支部队不败,不是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辛弃疾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朝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

  • 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苏辙

    现如今“天价彩礼”频频登上热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让无数男性叫苦不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的宋朝,这种现象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宋朝,比起“天价彩礼”,最让无数男性头疼的竟然是给女儿的“天价嫁妆”!苏辙就是深受其苦的男性之一,苏辙生有5个女儿,所嫁夫婿都是来头不小的世家青年才俊,但让苏辙头疼

  • 苏辙为兄写墓志铭含糊其辞,欧阳修误判苏轼考试第二传说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苏辙

    苏轼德才兼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趣事,而其中有些传说显然是与事实有所出入的。一、民间关于苏轼科举考试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苏轼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一鸣惊人的故事,而且其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效果。话说,当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苏辙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苏辙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