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辛弃疾的这首词,句句引经据典,其中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辛弃疾的这首词,句句引经据典,其中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社会摇 访问量:3497 更新时间:2024/1/21 16:42:38

辛弃疾才气逼人,在词界,无出其之右者。辛弃疾的作品,不拘一格,手法翻飞,总能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词句。辛弃疾又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引经据典。在别人那里,读起来普通;在辛爷这里,就成了经典。

今天喜哥要给你介绍的这首词是,辛爷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的这首词,可谓是句句引经据典,其中的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堪称神来之笔。明末清初,大才女柳如是,看到此句,喜欢的不得了,遂改名为“如是”。“如是”是什么?“如是”就是像青山一样妩媚。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全词的大意是:我已经老了,惆怅回望平生,所交往的朋友,七零八落,如今还剩几个?白发空长了这么长,笑人间万物,如白驹过隙。还有什么能让我感到高兴的?我见青山是多么的妩媚,估计青山见我也应该是这样吧!无论是情怀还是外貌,我俩是如此地相似。

把酒倚窗搔首,想,当初陶渊明写下《停云》的时候,也是这般风味。江南那些沉湎于功名的人,岂能识得饮酒的乐趣。回首高歌,风起云涌。不恨古人我见不到,只恨古人见不到我的豪放。了解我的,只有那几个小子。

“甚矣吾衰矣”: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问何物、能令公喜”: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宠礼》,“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白发空长了这么长,笑人间万物”: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一尊搔首东窗里”:陶渊明写下《停云》时的状态,怡然自得之情。

“云飞风起”:出自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出自《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知我者,二三子”:出自《论语》中,孔子对几个弟子的称谓。

辛弃疾,奋其一生,他的北伐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还处处受到排挤,诽谤,打压。平生所交往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去世,就是改弦更张;只剩下那么几个人,还能抒发一下自己的理想。人生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已满头白发,但只觉得一事无成,不由得悲从心头起。反问自己,这个世上还有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大概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青山绿水。青山是多么的潇洒多姿,可能这个世上,只有青山觉得我也是这样,只有青山能理解我的理想。

难道我只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世外桃源,现实是,我真的和陶渊明一样。江南那些争取功名利禄的人,怎会想到祖国的残缺;即使喝酒到醉,也不可能想到北方的家园。不由得慨叹,望天上风起云涌,我不恨见不到古人,只恨古人也不理解我的理想。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位,但我们又能怎样?

有一天,儿子,时不时地说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听到后,不由得莞尔一笑;夸了他几句。我想,这就是绝句的魅力吧。无论年龄大小,听到好的话语,都会过耳难忘,都会觉得不错,都会朗朗上口,都会和自己的心情比较比较。这就是所谓的“神来之笔”吧。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辛弃疾闯敌营活捉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辛弃疾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多次侵入黄河流域,残酷屠掠当地人民。为了反抗异族的侵略和统治,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和宋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爱国人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辛弃疾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公元1140年诞生在济南地区。他的幼年时期是在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辛弃疾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写诗词赏析系列的念头。高中的时候觉才疏学浅,怕理解浮于表面,便压着一腔冲动,到了大学,选了文学专业,以求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古典文学。然而又为诸般事务所累,终究没能下笔。倒有点像辛老笔下的那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辛弃疾参加的一次北伐,可惜却只有一支部队不败,不是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辛弃疾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朝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

  • 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苏辙

    现如今“天价彩礼”频频登上热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让无数男性叫苦不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的宋朝,这种现象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宋朝,比起“天价彩礼”,最让无数男性头疼的竟然是给女儿的“天价嫁妆”!苏辙就是深受其苦的男性之一,苏辙生有5个女儿,所嫁夫婿都是来头不小的世家青年才俊,但让苏辙头疼

  • 苏辙为兄写墓志铭含糊其辞,欧阳修误判苏轼考试第二传说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苏辙

    苏轼德才兼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趣事,而其中有些传说显然是与事实有所出入的。一、民间关于苏轼科举考试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苏轼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一鸣惊人的故事,而且其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效果。话说,当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苏辙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苏辙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

  •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标签:苏辙

    北宋时期,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