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辛弃疾的这首词,为何把自己姓氏出现了6次?

辛弃疾的这首词,为何把自己姓氏出现了6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绣虎读书 访问量:4405 更新时间:2024/1/21 10:43:55

辛弃疾写过一首《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里面竟然有6个“辛”字,也就是他自己的姓氏。

其中写道“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辛弃疾的辛苦之处了。

他虽然那时候在湖南做着安抚使之类的官员,还组建了一些战斗力还算不错的军队,也就是号称“飞虎军”的一支湖南部队,但是由于他远离抗金前线,所以一直都是心里闷闷不乐。

最让他难受的是,南宋朝廷一直对其不信任,源于他的身份,什么身份呢?那就是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的朋友朱熹曾经解释过,“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於正也。”也就是那些从金朝统治区域逃亡到南宋的汉人。

当然了,归正人的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生活所迫,有的是得罪了金朝官府,有的还是犯了罪一路逃亡,有的甚至还是金朝派来南宋的间谍,但是其中相当数量下还是辛弃疾这样的心怀故国的中原豪杰!

可惜,南宋朝廷对这个群体始终不信任。比如辛弃疾韬武略,却只能在一些边缘地带担任安抚使,级别虽高,但是很难靠近前线,发挥不了军事才能。

所以,辛弃疾只能寄情山水,填词高歌,用来浇灭自己的胸中块垒。

开头那首词,或许就是辛弃疾最“辛苦”的一首词,他不惜用自己的姓氏,演绎自己的人生遭际。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辛弃疾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在金国占领

    历史人物编辑:玺哥串串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在金国占领区济南任职,一心期盼南宋收复中原,“家本秦人真将种”,祖上就是尚武有过军功的。辛赞每次下班以后就带子孙去爬山,登高望远指点江山,甚至带辛弃疾以考科举为名去燕京考察地形。辛赞为什么给孙子取名辛弃疾,想必霍去病作为抗击匈奴的少年英雄,是辛赞的偶像。辛弃疾在《永遇乐

  • 辛弃疾一首词,给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辛弃疾

    年纪越大,越容易回忆过去;压力越大,愈向往回到童年。童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因为童年被爱包围着,所以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快乐的。有时候我会傻傻的想,人要是永远长不大该有多好。童年的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比较,有了爱和恨,有了多与少,有了不足,有了怀念。多少次

  • 飞虎军不是辛弃疾的部队,为何朝廷还要调任辛弃疾,一昧排挤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在南宋,军营中没人比他更有才华,而文坛上,无人比其更有军事才能。可以说,他是典型的文韬武略的代表,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提到他,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爱国词人。其实他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军事指挥家。早年间金军入侵,辛弃疾

  • 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留下诗词,为何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写过最忧伤的词是哪首?我觉得是那首大多数人都会背诵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个郁孤台,位于江西赣州一座叫贺兰山的地方,不是宁夏那个大贺兰山,而是江西赣州的小贺兰山。值得一提的是,大文

  • 辛弃疾的这首词,句句引经据典,其中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才气逼人,在词界,无出其之右者。辛弃疾的作品,不拘一格,手法翻飞,总能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词句。辛弃疾又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引经据典。在别人那里,读起来普通;在辛爷这里,就成了经典。今天喜哥要给你介绍的这首词是,辛爷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的这首词,可谓是句句引经据典,其中的一句

  • 辛弃疾闯敌营活捉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辛弃疾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多次侵入黄河流域,残酷屠掠当地人民。为了反抗异族的侵略和统治,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和宋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爱国人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辛弃疾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公元1140年诞生在济南地区。他的幼年时期是在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辛弃疾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写诗词赏析系列的念头。高中的时候觉才疏学浅,怕理解浮于表面,便压着一腔冲动,到了大学,选了文学专业,以求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古典文学。然而又为诸般事务所累,终究没能下笔。倒有点像辛老笔下的那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辛弃疾参加的一次北伐,可惜却只有一支部队不败,不是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辛弃疾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朝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

  • 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苏辙

    现如今“天价彩礼”频频登上热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让无数男性叫苦不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的宋朝,这种现象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宋朝,比起“天价彩礼”,最让无数男性头疼的竟然是给女儿的“天价嫁妆”!苏辙就是深受其苦的男性之一,苏辙生有5个女儿,所嫁夫婿都是来头不小的世家青年才俊,但让苏辙头疼

  • 苏辙为兄写墓志铭含糊其辞,欧阳修误判苏轼考试第二传说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苏辙

    苏轼德才兼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趣事,而其中有些传说显然是与事实有所出入的。一、民间关于苏轼科举考试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苏轼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一鸣惊人的故事,而且其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效果。话说,当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