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园,位于南京中山门北白塘,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主峰亦七里,恰为半途,得名半山。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小土堆,因为东晋名相谢安曾在此地居住,人们就把这座小土堆称作“谢公墩”。谢安和王羲之曾在这里“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再加上和谢安密切相关,而改变了中国历史方向的淝水之战。此后便有很多文人骚客来此地登临怀古。
后来,宋代的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也在此地修建了几间屋子,称之为半山园。他经常在“谢公墩”处流连,曾写过一首诙谐又略带感伤的诗,名为《谢公墩》:
我名公字偶然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
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
前四句大致是轻松的调侃,后四句王安石说谢安陈迹很难追寻,想起谢安当年功勋卓著而被猜忌,听桓伊弹筝,还唱起曹植的《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时,谢安不禁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王安石然后联想到自己变法失败,不免心境凄凉。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中,只引用了王安石此诗的前四句。最后加了一句说:“人谓与死人争地界。”赵翼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我们不妨先对王诗的前四句做简单的解释:王,名安石,谢安,字安石。所以王安石说“我名公字偶相同”;而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是我的屋子,而谢公墩就在我的眼前,所以说“我屋公墩在眼中”;现在谢安早离去,当年的这个小土丘已经属于我家的了,所以有“公去我来墩属我”;按情理的话,这个小土丘的姓应该是王,但实际上人们却仍称之为谢公墩,所以有“不应墩姓尚随公”。
通过简单的说明,便不难明白赵翼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与死人争地界的意思了。也许由于赵翼读王安石此四句诗,有了王安石与死人争地界之说。赵翼在自己的一首诗中说“却惭咫尺为邻竝(通“并”),不敢来争谢傅墩”,同样用调侃俏皮的语气说自己不敢与古人争谢公墩。
王安石这首诗,虽然题目是“谢公墩”,却并非描写此墩景致,因为,它不过只是“一土堆”。也不是所谓与死人争地,有什么好争的呢?诗人不过借题发挥,自抒情愫罢了。王安石的地位与谢安相同,他要做的事也不亚于谢安。在对前贤深致敬意的同时,他也不忘要与前贤一笔高下。这也反映了他性格中好强而又幽默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