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安石与死人争地?这就对了,要不说是拗相公呢

王安石与死人争地?这就对了,要不说是拗相公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裳小历史 访问量:3806 更新时间:2024/1/6 16:53:31

半山园,位于南京中山门北白塘,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主峰亦七里,恰为半途,得名半山。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小土堆,因为东晋名相谢安曾在此地居住,人们就把这座小土堆称作“谢公墩”。谢安和王羲之曾在这里“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再加上和谢安密切相关,而改变了中国历史方向的淝水之战。此后便有很多文人骚客来此地登临怀古。

后来,宋代的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也在此地修建了几间屋子,称之为半山园。他经常在“谢公墩”处流连,曾写过一首诙谐又略带感伤的诗,名为《谢公墩》:

我名公字偶然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

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

前四句大致是轻松的调侃,后四句王安石说谢安陈迹很难追寻,想起谢安当年功勋卓著而被猜忌,听桓伊弹筝,还唱起曹植的《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时,谢安不禁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王安石然后联想到自己变法失败,不免心境凄凉。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中,只引用了王安石此诗的前四句。最后加了一句说:“人谓与死人争地界。”赵翼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我们不妨先对王诗的前四句做简单的解释:王,名安石,谢安,字安石。所以王安石说“我名公字偶相同”;而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是我的屋子,而谢公墩就在我的眼前,所以说“我屋公墩在眼中”;现在谢安早离去,当年的这个小土丘已经属于我家的了,所以有“公去我来墩属我”;按情理的话,这个小土丘的姓应该是王,但实际上人们却仍称之为谢公墩,所以有“不应墩姓尚随公”。

通过简单的说明,便不难明白赵翼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与死人争地界的意思了。也许由于赵翼读王安石此四句诗,有了王安石与死人争地界之说。赵翼在自己的一首诗中说“却惭咫尺为邻竝(通“并”),不敢来争谢傅墩”,同样用调侃俏皮的语气说自己不敢与古人争谢公墩。

王安石这首诗,虽然题目是“谢公墩”,却并非描写此墩景致,因为,它不过只是“一土堆”。也不是所谓与死人争地,有什么好争的呢?诗人不过借题发挥,自抒情愫罢了。王安石的地位与谢安相同,他要做的事也不亚于谢安。在对前贤深致敬意的同时,他也不忘要与前贤一笔高下。这也反映了他性格中好强而又幽默的一面。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苏轼鄙视王安石的才华,唯独对一诗一词佩服得五体投地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王安石

    在北宋历史上,王安石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他以变法而出名,其实如果不从政,王安石也将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观点犀利,论述充分,使他名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诗词也不遑多让,尤其是诗歌,自成一家,被人誉为“王荆公体”。这样一位文华风流人物,放在哪朝哪代,何时何地,都应该是受人敬仰的。偏偏在

  • 飞来峰非飞来山,但王安石的杭州“因缘”真“缘定‘三生’”

    历史人物编辑:我们大杭州标签:王安石

    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为宋韵文化倾倒,为何都称之为“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不止于德寿宫的精妙、帝王将相的精彩、“琴器书画”的风雅,还有王安石、陆游、苏轼、范仲淹、朱熹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传承……昨天,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3年宋韵普及系列讲座迎来首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欧阳修沙龙里的布衣:狂怼王安石,在“三字经”里是反面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王安石

    在我们的意识里,封建王朝都是等级森严,当官的跟老百姓有着天然的鸿沟,当官的是大老爷,老百姓都是屁民,很难扯到一块去。但是,北宋是个例外。文坛领袖高官得坐的欧阳修的高级沙龙里,就有一个特别活跃的贫民布衣。1宋高祖赵匡胤吸取唐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实行重文抑武战略,科举之风劲吹,好多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进

  •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王安石

    梅花在古代人心中总是品格高洁的代表,尤其在宋代,品鉴梅花更是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说到梅花,首先想到的就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至于后人有“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语,林和靖就是林逋。到了两宋之交,著名大才女李清照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踏雪寻梅”,南宋的陆

  • 王安石儿子多疑,打妻子,吓死儿子,王安石的处理方法让人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北宋年间,宰相王安石的儿子得了疯病,不但吓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天天对妻子施虐,这可把王安石愁坏了……王安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雱,自幼聪慧,是别人眼中的“神童”。小儿子叫王旁,普普通通,乃寻常之人,但因为父亲是当朝宰相博学多才,哥哥又名声在外,别人经常拿他与父亲和哥哥对比,久而久之,王旁倍感压抑

  • 王安石借“水”讽刺,苏轼以“猪肉”还怼,古代“明星”也是凡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王安石

    按照现代的说法来说,“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当时的明星人物,两人都是北宋时期士林文泰的巨星,一言一行都被当时的人模仿、传诵,也留下了很多野文轶事;但从中不难看出,两人绝非知己,也不是什么惺惺相惜,反而有种“睚眦必报”的感觉。这两人真可谓“你来一拳,我还一脚”,但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两大大文豪“斗法”的无

  • 王安石身边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王安石

    题目有点香艳哈。然而,我讲的是正经事。所谓王安石身边的女人,指的是这位老先生的妻子、妹妹,以及,几个女儿。也许是“人以群分”,也许是书香浸染,也许是遗传,王安石身边的这些女人,不简单。她们有才且看这首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工整吧。这是王的大女儿所作。

  • 王安石的保甲法为何没能强兵,反使百姓自残逃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这里面除了经济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外,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不少的改变。保甲法便是王安石军事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强兵救国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保甲法的效果非常的差。这个措施不但没能完成强兵的目标,反而让百姓深受其害,甚至于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保

  • 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人生最伤感的诗,短短4句感人至深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古代,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嫁出去成了外家人,对于有女儿的人家而言,女儿出嫁也是十分大的事情。就像王安石,当他的女儿出嫁的时候,他的心情也难以平静。他想着女儿这些年来在自己身边的点滴,回想着她的成长历程,脸上不禁露出了几分感慨之色。他看着女儿手中的绣花针,握紧了握自己的拳头。他明白,女儿的成长就像这根

  •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王安石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的名臣,其中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马光则是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些只是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们则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四人中资格最老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庆历新政”运动中的改革派,但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