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四年(1354年),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在高邮建立了大周政权,自称“诚王”。 周军占据高邮、兴化、泰州等淮东重镇,牢牢控制了京杭大运河,扼断了江南粮食和赋税北运大都的通道。
在那个时代,京杭大运河就是如今的高铁,无论是粮草辎重,还是大军调度,江南与中原地区最便捷、最主要的通道就是运河。而高邮城恰恰就在京杭大运河旁边,城区相对四周的地势高出许多,像一只倒扣的盂盆,所以古时又称为盂城;又因其城墙高大而坚固,向来又有铜城之称。
众所周知,同一时期起兵的朱元璋成功法则有三句话:“多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其实这三句话的反面教材就是指的张士诚。
张士诚
本来,元军主力指向的是河南刘福通与湖北徐寿辉两支红巾军主力。一听说高邮这里有人称王建都还发行货币,这还了得?于是,由右丞相脱脱召集诸王、诸省及西域、吐蕃兵马,总计40万大军,号称百万,灭掉徐州红巾军芝麻李部之后,挥军南下,直指高邮。
两军相迎,张士诚几次阻击之战都被击溃,只得退回高邮坚守。元军一面将高邮城团团围住,一面连续攻下周围围的六合、兴化、盐城等地以断绝援军。张士诚在高邮城内变成了孤军一支,他只得身先士卒、上城作战,拼死抵抗元军的攻城之势,怎奈士兵伤亡不断,城中粮食已尽。脱脱更是放言攻下城池之后,将屠尽高邮军民。
眼看高邮粮草将尽,谁知道脱脱的朝中政敌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说他“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耳软心活的元顺帝听信了佞臣的谗言,削去了脱脱的兵权,改任命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和知枢密院事雪雪(哈麻的弟弟)为前线指挥,率军继续攻打高邮城。
脱脱
临阵易帅向来是兵家大忌,更何况元军本来就是各地兵马聚集起来的,全靠素有威信的脱脱才能管住,脱脱含冤去职(途中被毒酒赐死),元军军心大乱,不战自溃。“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 。张士诚捡了一个便宜,名扬天下,他乘机渡过长江,连续攻克平江、常州、常熟、松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最富有的人。
这次镇压起义军的最主力部队的溃退,从而成为了整个元末农民起义的关键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前,起义军虽然此起彼伏,但是一遇元朝正规军队,往往很快被扑灭,统治者也只是感觉东奔西跑,疲于镇压而已。但是张士诚的高邮大捷,以神话般的战绩,迅速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各地义军的信心。
但是别人奋起的时候,张士诚却堕落了。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投降,现在割据一方,他却因为打不过朱元璋而投降了元朝,元朝封张士诚为太尉,赐给他龙衣和御酒,向张士诚要粮。张士诚从海上往大都送粮十一万石,每年都送这么多,对维持元朝的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
不但政治上变节,张士诚的内部统治也越来越腐败。张士诚对部下特别宽容,将帅们每当有战斗,都在那儿装病,索要大量的田宅、封赏高官,然后才肯出兵打仗。带着大量的丫环、小妾、乐器,在前线吹拉弹唱、赌博、踢球,都不把军务放在心上。打了败仗、失去了地盘,张士诚也一概不问罪。这样的军队,怎么挡的住徐达的进攻呢?总不能每一次都靠敌人内乱吧。“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
当年元军在高邮失败,是败给了自己。现在张士诚的失败,也是败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