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名相寇准,七岁时作的一首诗,连成年人也写不出那样的豪情

一代名相寇准,七岁时作的一首诗,连成年人也写不出那样的豪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小康 访问量:4523 更新时间:2024/1/16 20:15:43

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全真派的圣地,被认为是“第四洞天”,更有“华夏之根”的说法。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歌咏华山的诗歌很多,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就分别留下了《登华山》和《望岳》。王维刘禹锡柳宗元都有歌咏华山的诗歌,甚至连唐玄宗李隆基也写下了《途经华山》一诗。但是,说起华山诗歌,还真少不了下面这首《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是北宋名相寇准所作,更令人惊奇的是,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不过才七岁。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寇准本来就是华州下邽人,离华山很近。一个说法是他年少聪颖,他的父亲带他登临华山。在山巅之上,小小年纪的寇准极目远眺,看到群山环绕,渭水如带的景象,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名篇。

另一个说法则更为骇人,那是寇准家里请客,高朋满座,酒酣耳热之时,有人考较小寇准,要他以华山为题写诗。寇准现场踱步思考,曹植七步成诗,寇准则在第三步的时候,就作出了此诗。

关于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似乎也没有必要考证了。但这首诗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却是跨越了时空,成为了经久不息的佳作。

此诗的前两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出语不凡,振聋发聩。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另一首《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诗圣在那首诗中,所写的是泰山,但手法却是一样的。诗人以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华山一柱擎天,无与伦比的气魄。

他没有直接描写华山的高度,也没有细节烘托气氛,只用了孤傲不凡的“只有”、“更无”两个词,就将华山本身的独特魅力展现得一览无余。试想一下,没有任何山峦能与它平齐,只有天比它更高,这是何等的不凡地位。

诗的前两句已经很雄伟不凡了,然而后面两句的气势却一点都没有下降。诗人原本以华山本身为基点,突出了它的高耸峭拔,马上又转换了一个角度,以华山之巅的“我”为中心。先写抬头,距离红色的太阳最近,再写回头,能看到白云环绕。

就在这一抬头一回头之间,不仅给人深刻的印象,更是如同白描一般,将华山的风姿书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这个视角的突然转换,不仅给人带来意外的感觉,更是让全诗多了几分灵动,几分从容华美。

从诗歌本身来说,这种手法让瑰丽出奇,从意境上来说,也让人增添了几分感慨。它表现出了少年寇准的雄心壮志,从小就有心比天高的凌云之志。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寇准的一生,就是骜不驯的性格加上磊落的行事风格。当辽人南下,宋朝面临迁都的风险时,是寇准挺身而出,逼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定下了“澶渊之盟”,避免了南宋的提前出现。

然而,立下大功的寇准却没有能够善始善终,这和他的性格也不无关系。他虽然光明磊落,却不免目中无人,站在高峰之巅,却不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一次遭到王钦若的打压,一次遭到丁谓等人的排挤,最终这位挽救过大宋王朝的名相客死雷州。也许,在他生命的尽头,他记起儿时所写的这首《咏华山》的时候,也会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秦桧和寇准都是为大宋议和,后世的评价却天差地别?原因只有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乡姐晓霞标签:寇准

    寇准和秦桧,都官居大宋宰相,一个主持了北宋与辽人的澶渊之盟议和,另一个主导了南宋与金人的绍兴和议。结果众所周知,澶渊之盟虽有些争议,但的确为宋辽换得了百年的和平,而后者则完全没有争议,就是遗臭万年。因此,后世对寇准的评价相当不错,而秦桧就不用多说了,全中国人都知道,那极其卑劣的烂臭口碑,可以历史排名

  • 寇准时期的岁币换和平,与秦桧的曲线救国,为何后世评价差距很大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寇准

    寇准才不想用岁币换和平,别以为寇准是个文人,人家就真的文弱。这哥们不要太刚好不好?寇准是一言不合就要撸袖子打群架的那种人。你想让他提出岁币换和平?那还不如找一帮人把他摁在地上摩擦算了。寇准真要这么做了,那老脸真不知道往哪儿搁了,也对不起自己一直保持的硬汉形象了。那么岁币换和平,这玩意儿到底是谁搞出来

  • 孟良焦赞血洗状元府,王强寇准查找真凶,杨六郎舍命全交招认杀人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寇准

    杨六郎挂帅27:上次说到十几个家丁听说状元被杀,齐喊“抓凶手!”他们有的拿棍子,有的抓扁担,正要上楼,孟良和焦赞二人却从楼上闯下,单刀一摆,咔哧咔嚓,又给杀了四个,余都几个都吓的屁滚尿流,转身逃走……焦赞说:“这可不怪咱们,你们是自己找死的,二哥,快走!”孟良和焦赞哥俩顺着原路又逃出了后花园墙,回到

  • 使者带来一把剑赐自尽,寇准说:骗人,圣旨拿来,你别读让我看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寇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不能得罪,那就是小人!没错,我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当然按照惯例,咱家还是会用事实说话,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宋朝名相寇准的故事。刚直敢言,最有性格的一位北宋宰相北宋多名相,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北宋的宰相们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从赵普开始,王旦、李沆、吕端、文彦博、吕蒙正、范

  • 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历史人物编辑:陈辉寰标签:寇准

    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萧太后率领二十万辽国铁骑南下,虽然宋朝没有沦陷一城一池,但萧太后还是顺利攻破了宋朝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如今,只要再攻陷一座城池,她就能“饮马黄河”,直接冲到开封城下,与宋朝皇帝好好地“开怀畅饮”了。这座城池,就是开封北面的军事重镇,京城北门的门户——澶州城。大名府(今河

  •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也劲爆标签:寇准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说起寇准,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但是说起唐朝太宗皇帝的宰相魏征,大家肯定都知道。魏征因敢于直言进谏并且能明确说出皇帝的过错,被唐太宗比喻成一面镜子,因此名扬天下。寇准也是这样,可谓宋朝谏言第一人,古往今来的谏臣能被皇帝念念不忘的不多,

  •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三个人,是否真的同殿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寇准

    赵德芳有两个身份,一是赵匡胤皇四子二是评书里的八贤王。若无评书演义的普及,估计没几个人记得赵德芳。赵德芳生于公元959年,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前一年。作为赵匡胤的第四子,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在《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评书演义故事中却大放异彩,为人所津津乐道。实际上赵德芳死

  • 寇准发脾气表达诉求,带给我们的启示除坚持自己,这一点也很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寇准

    情急之下的寇准竟然拽住赵恒的衣袖在使劲的摇晃,似乎在“逼宫”,赵恒恶狠狠的看着寇准,旁边的大臣急忙提醒寇准道:“寇相失态了。”赵恒虽然刚开始不想继承皇位,只想着能够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但是奈何大哥疯,二哥死了,不得已成为了皇帝,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赵恒知道,尽管前面是荆棘满地,此刻等待他的

  • 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曾感念寇准的功劳,有人一句话让他改变想法

    历史人物编辑:旧城闲谈标签:寇准

    在五代十国时期,幽燕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也就是辽朝。这对中原地区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始终如骨鲠在喉。失去天然的屏障以后,开封变得一马平川,不得不集中大量的兵力用来拱卫京师,花费无数。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打过辽朝,一个中道崩殂,一个没打过。赵匡胤其实也有收复幽燕的打算,还攒下一大笔钱,可惜还没

  • 《大宋宫词》为何寇准会驳斥刘娥情理之外,反其道而行:计中计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寇准

    大宋皇帝赵恒危在旦夕,子嗣厚望成为心病,刘娥精打细算,为自己铺路。赵恒心心念念的孩子,已经成为他的心病,几次昏迷之后,能否有子嗣已经成为奢望。赵恒作为皇帝,早就为自己的来日做好打算,如果没有子嗣的话,那么冀王还在襁褓中的那个孩子,便是可以给刘娥作为寄养的孩子,为此,大家早就洞察了赵恒的内心波动。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