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扫灭六国的战争中,除最弱小的韩国外,其余五国,皆为王翦、王贲父子所灭。然而,秦一统天下后,王翦父子却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其间,大秦北击匈奴,南下百越,一直在用兵,但这对战神父子却没有踪影。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快去世,后期活跃时间短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为了安抚东方百姓,秦始皇率众人到琅琊,海议功德,刻于石上,是为“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的参与者中,有武成侯王离、通武侯王贲。这两个人的排名分列第一、第二,在李斯、王绾等人之前。
王离是王翦的孙子,而武成侯就是王翦的爵位。此时,距离秦始皇扫平六国只过去了1年多。显然,在秦始皇灭六国1年多时,王翦已经去世了。
而且,自商鞅变法后,大秦爵位不世袭,如今,王翦的孙子王离能袭其爵,足见秦始皇对王翦的格外推崇和优待。
王翦
至于王贲,当时应当是三四十岁,年纪不大。然而,《史记》明确记载,秦二世即位前,王翦、王贲父子都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秦一统天下后,王翦最多还活了1年,王贲最多可能活了十来年(史家没有明确记载二人去世时间),时间都不是很长。
不过,对于位置如此之高的人物来说,他们在这样的时间段,也似乎应该有所作为。至少不至于近乎空白,如同消失一般。
微妙的关系
灭楚之战时,王翦的话,已经道出了他与秦始皇之间的微妙关系。“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秦始皇其实不算是一个特别“不信人”的人。秦始皇没有像后世的刘邦、朱元璋一般干出屠杀功臣事情来。而且,蒙恬长期统领30万大军在北抵御匈奴,屠睢(后为任嚣、赵佗)长期统领50万大军攻百越,似乎都未见秦始皇有什么猜忌。所以,王翦所说的“秦王怚而不信人”,实际上是不信他,对他有所提防。
灭楚之前,王翦、王贲父子已经灭三国,功业无人能比了,秦王当然要考虑平衡问题!
秦始皇一开始,让李信担任灭楚之战的主将,恐怕绝不只是李信要的兵少那么简单。灭赵之战,约用兵40万;灭燕之战约30余万,其兵力都远远不只李信提出的20万。其后,父子又各灭楚、齐,功勋更进一步!
王贲
虽然《史记》称秦扫六国,王、蒙功最高,但实际上,王家父子的功勋远在蒙家之上。所以,始皇帝再要用兵,自然不可能优先考虑王贲(如果王贲还在世的话)。因此,王贲即便在世,恐怕也不大可能再得到特别大的建功立业机会。
后来,胡亥、赵高要铲除公子扶苏和蒙恬,让王翦的孙子王离接替蒙恬,掌管了长城兵团。
此后,天下大乱,王离率军参与了对义军的作战。最终,巨鹿之战,王离被“天神下凡”的项羽所俘,后事不详。
或许是因为对名将的敬畏、崇敬,王翦、王贲父子的陵园,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被大量破坏。直到民国初年,王翦王贲父子的陵园遗迹还有很大的规模。在今天陕西富平,还有王翦墓,有六座小冢,据说,其中埋着六国诸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
名将的结局,有可能是销声匿迹。但他们的功绩,则长久为人们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