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秦王宠信如范雎者,最终也免不了不幸结局,只因他做了3件错事

被秦王宠信如范雎者,最终也免不了不幸结局,只因他做了3件错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明毅 访问量:3715 更新时间:2023/12/14 10:17:22

文|飞鱼说史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

这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战国也在酝酿着一个新时代,也就是华夏历史上真正的大一统。

战国七雄作为有实力和有能力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诸侯国,相互攻伐也变成了十分平常的一件事情。

但兴衰有因,诸侯国不会无缘无故的衰弱,当然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强大,战国七雄对于如何强大都有一个共鸣,那就是必须变法,落后的旧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度已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真正做到彻底改革变法的只有秦国。

在秦国,布衣士子也最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因为制度的先进,秦国源源不断地能从山东诸侯国中搜寻出能让国家强大的大才,并且为自己所用。

促秦成帝业的范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提出的“远交近攻”政策,也成为了秦灭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说范雎是秦帝国的奠基人也不为过。

想在古代官场混得风生水起,离不开权谋二字,范雎也是其中的权谋大家,但权谋大师如范雎者,却也没能躲过别人的谗言,原来糖衣炮弹才是最为致命的。

秦昭襄王一度把范雎当成自己的“叔父”(《史记》记载: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只要范雎说的话,秦王也都会信,为了让范雎满意,秦昭襄王一度利用整个秦国的权力,帮助范雎报自己的私仇,可见秦王宠信范雎的程度之深。

但,被秦王宠信如范雎者,最终也免不了不幸结局,只因他做了3件错事。

第一件错事:举荐郑安平为将军。

长平之战后,范雎害怕白起功劳超过自己,就以士兵疲惫需要休整为由劝谏秦王撤兵,秦王二话不说,就命令白起撤兵,这让白起很不爽,将相失和也成为了此时秦国政治上的危险信号。

最终范雎和白起的矛盾以白起被赐死而结束,但是白起死后,秦国并未出现出能取代白起的人物,此时王齕、王陵虽也是身经百战,但还是和白起有着不小的差距。

趁着这个空缺,范雎出动了,立即举荐救了自己一命的郑安平为将军,在秦国军队中,军功才是最能说服人的,郑安平就是一个关系户,仗都没打过,就当了将军,这让秦国士兵和将领都很不爽。

当信陵君杀死了魏国晋鄙之后夺得十万魏军救援赵国的时候,秦军节节败退,毫无经验的郑安平,被联军围困,结果怕死的郑安平,投降了赵国,进入战国之后秦将投降,这还是无数不多一次,随着郑安平的投降,也把范雎推上了风口浪尖。

第二件错事:举荐王稽为河东郡守。

在秦国不仅军功制度十分严格,举荐制度也相当苛刻,如果你举荐的人,并不是适合本职位,亦或者工作期间出现了重大失误,那么不好意思,谁举荐的谁负责,像郑安平这种叛国投敌罪,举荐他的范雎就要负连带责任,要被杀头的。

可是秦昭襄王真的太宠信范雎了,这么大的罪,秦昭襄王却没有治其罪,在秦国人议论纷纷之时,秦昭襄王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胆敢妄议应侯者,以郑安平罪论处。

范雎本以为郑安平的事会随着时间渐渐地被秦人淡忘,只是没想到他举荐的王稽也出了问题,秦国围攻赵国邯郸,王稽作为河东郡守,主要是负责供应粮草的,但是王稽没有听从别人意见,对攻城的官吏进行赏赐,而被士兵以谋反罪控告(《战国策·秦策》记载: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面对秦国久攻不下邯郸,范雎举荐的王稽又出了问题,秦王十分生气,后果很严重,不仅杀了王稽,还想着把范雎给一起送上西天(《战国策·秦策》记载: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雎),当然这只是战国策的记载,准不准确我们稍后再议。

第三件错事:对失去封地表现得阳奉阴违。

秦昭襄王把范雎封为应侯,也就是说应城就是范雎的封地,但这块地方是韩国的汝南地区,后来被秦国夺了去,再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韩国也立即加入了合纵抗秦的大军,又把这块地给夺了回去。

面对封地被夺,秦昭襄王觉得很不好意思,就问范雎说:您丢了自己的封地难过吗?结果范雎回答说:臣不忧,这让秦昭襄王很是诧异,觉得自己的一座城池被围,自己就吃不下饭,这个范雎丢了封地,怎么会不难过呢?

于是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蒙骜,蒙骜觉得自己应该替秦王分忧,于是去给范雎道歉,见了范雎就说:我想自杀,这让范雎很郁闷,就问蒙骜为什么,蒙骜就说,韩国夺了您的封地,我却不能夺回来,不如死,范雎就紧接着说,您可别啊,我把夺回汝南的事都全权交给你好了。

蒙骜就把范雎的话告诉了秦昭襄王,这让秦昭襄王很反感,好你个老小子,在我面前你说你对自己的封地满不在乎,背地里却委托蒙骜去夺这块地,这分明是阳奉阴违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此后范雎只要说韩国的事,秦王就不再听从了(《战国策·秦策》记载:应侯每言韩事者,秦王弗听也,以其为汝南虏也)。

飞鱼说:

被秦王宠信如范雎者,最终也免不了不幸结局,只因他做了3件错事,两次举荐不当和一次阳奉阴违,已经让范雎在秦王心里的印象大打折扣,秦王看着自己的这位“叔父”,愈发觉得厌恶了。

那么秦王到底杀了范雎没有呢?答案应该是杀了,《战国策》和《史记》中都对范雎的死没有说清,但是根据出土秦简上记载: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也就是说王稽和张禄一起死的,这个张禄其实就是范雎,也就是说范雎因为王稽而遭连坐被秦王杀死了。

你可能会说《战国策》和《史记》记载都不准确,那么秦简怎么会准确呢,这是因为秦简是当时人记载的,而这两本巨著都是后来人编写的。

权谋大师如范雎者,却没能躲过别人的谗言,原来糖衣炮弹最为致命,范雎用谗言要了白起的命,没想到范雎也被蒙骜摆了一刀,可谓是因果报应。

对此,您怎么看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范雎

更多文章

  • 一代名臣范雎,身为国相却睚眦必报,为报仇起家,因报恩衰亡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范雎

    曾几何时,范雎也是个热血青年,胸怀报国之志,一心想为国效力。可惜,魏国用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非宗室贵族者不用。范雎出身寒微,又没有资金周游列国,只好投在魏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范雎的策论是很厉害的。《范雎蔡泽列传》中关于他的那部分共六千余字,大半篇幅是在写他献给秦昭襄王的策略。他和须贾去齐国办事,齐

  • 秦王为何宠信范雎?不止因为他提出远交近攻,帮秦王亲政才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范雎

    文|飞鱼说史当时间划过战国的天空,西方落日的余晖产生的热量渐渐压倒了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就好似盛夏时分。战国中后期,秦国对于六国而言,虽地处华夏的西部边陲,但它的热,已经让东部的诸侯产生了畏惧,因为虎狼秦国,吞并诸侯统一华夏的心早已暴露无遗。有人说,秦国能攻灭六国,是因为六国君主的昏庸,其实这只是次

  • 秦昭襄王为何能再三原谅范雎,却一定要杀死白起呢?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评谈标签:范雎

    战神白起是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天才,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尤其是长平一战,更是杀得天下心惊,击败了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赵国,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然而,这样一位大功臣,却没有等到荣华富贵,反而是宝剑赐死。与白起相对的,却是秦昭襄王再三原谅了与白起不和的丞相范雎。正是

  • 范雎远交近攻,开长平之战;白起一战封神,坑40万赵国降卒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范雎

    范雎成为秦相,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逐步蚕食相邻的魏国、韩国、赵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韩国,首先攻占荥阳,将韩国切断成三截,使韩国随时面临被肢解的风险。两年后,秦国再次出兵,占领野王(今河南沁阳),阻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成了成了韩国孤悬域外的飞地。公元

  • 被扔到厕所中羞辱,最后装死逃生,看范雎如何成就传奇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范雎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不仅为我们上演了一出从贫弱一步步走向征服六国的励志大剧,还发生了一些令人流传至今的故事和为人所熟知的人物。其中就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帝宣太后。本来当上了皇帝的秦昭王就是一个空有虚名的皇帝,秦国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宣太后的手中。宣太后还重用了自己的弟弟们和儿子们,可以说秦国的政治和

  • 春秋六国组队攻打秦国,范雎做了一件事,六国联盟顿成一盘散沙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范雎

    01话说春秋战国时候,看到齐国蒸蒸日上,兵强马壮,胆小怕事的魏王坐不住了。原因很简单,想当年,齐湣王骄横,燕国联合楚、魏、赵、韩,一举抢占了人家70多座城池,并二一添作五,全给分了。齐湣王仓皇出逃,途中被杀。所幸内外交困之际,齐襄王临危即位,齐将田单力挽狂澜,这才免遭亡国之灾,得以复兴。俗言:君子报

  •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为什么杀白起,却放过范雎?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范雎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5000多年的时间里,和平与动荡、分裂与统一一直都是并存的,每一个政权其实背后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势力,其中掌握军事力量的一部分势力是最有话语权的,尤其是相对动荡的时期。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表面看来是被人陷害致死,但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另有玄机。这个人就是白起。提到他,估计很多朋

  • 你可知道秦国的丞相范雎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范雎

    秦国丞相范雎在秦昭王的时候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打击了四贵加强王权。以反间计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但他还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对有恩他的人大肆提拔,对他的仇人却一点都不放过。范雎最初在魏国须贾门下做事,当时陪须贾出使齐国。当时齐襄王知道范雎特别有才所以想留

  • 战国秦国丞相范雎以辩士自居,为何又要把辩士比喻成恶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实用派标签:范雎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组合,这要追根溯源到“战国四公子”,即活跃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私人。《史记》曾描述战国四公子为“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春申君列传》)。四公子因其显赫的身份与势力,在战国这个“士”的时代“养士”,看似是理所应当。可

  • 白起、范雎将相不和,错失良机,存活赵国三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晓迷童标签:范雎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几乎是赵国全部的青壮年,白起建议秦昭王乘胜进攻赵国都城邯郸,一举拿下赵国。这时候,赵国派使向秦国求和,愿意割地献城,赵国使者来到秦相范雎府邸,对范雎说:“听说秦王准备进攻邯郸是吗?”范雎说:“是的,攻下邯郸,秦王就君临天下了,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啊!”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