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秦军趁机向北攻占太原,向西夺取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向东越过太行山进抵武安(今河北省邯郸市西)。
此时,秦军距邯郸不足百里,白起决定一鼓作气拿下邯郸,灭亡赵国。
赵国异常恐惧,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咸阳游说范雎。
于是范雎向秦王建议,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昭王当即同意,就这样邯郸幸免于难,赵国免于毁灭。
白起
面对身受重伤、命垂一线的赵国,秦人竟然大方地放他回家疗伤,这似乎不是虎狼的秉性。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秦国没有乘胜追击,灭亡赵国,加速统一全国的步伐,这个问题留给后人无穷的想象。
而历史对这一幕的记载出入也很大,《史记》、《战国策》中的描述也相互矛盾。
范雎
主要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无力论:经过上党、长平长达三年的对峙,消耗了秦国数不清的财力物力,国内空虚。而长平之战,秦国也是伤亡过半,军队急需休养,根本没有实力打下邯郸,所以范雎竭力反对攻打邯郸。
另一种说法是阴谋论:白起秣马厉兵,剑指邯郸,想要一举攻灭赵国。而范雎害怕白起再建灭赵的不世之功,自己相位不保,所以建议秦昭襄王让士兵们休养生息,改日再战。秦昭王欣然同意,于是阻止白起进攻邯郸。
不论哪种说法,历史给了邯郸一年的喘息的时间。
范雎和白起
直到公元前259年,秦昭王终于下令白起领兵出征邯郸。
一方面可能因为对范雎不满,另一方面可能认为攻打邯郸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白起称病,不肯出战。
秦昭王只好让大将王陵率十万大军攻打邯郸,就这样,规模和伤亡都堪比长平之战的邯郸之战,正式爆发。
廉颇守城非常缜密,自然不给秦军任何可乘之机。
平原君也散家财招募敢死之士,时不时从城里缒下来,趁夜偷袭敌营。
王陵哪是对手,屡战屡败,秦军死伤惨重。
廉颇
秦昭王心急如焚,听说白起病好,再次命令白起出征,甚至让范雎亲自去劝。
白起认为赵国现在空前团结,防备森严,而对外更是不断合纵联盟,此时攻打邯郸,各国诸侯必然来救,肯定不会成功,仍是拒绝出征。
没办法,秦昭王只好让老将王龁接替王陵,担任邯郸之战的主帅。
王龁围攻邯郸几个月,仍然不能成功。
于是范雎推荐自己的救命恩人郑安平为将,率五万大军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
这一战秦国虽然伤亡巨大,但仍志在必得,一波波军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
王龁
但是,此时的形势正如白起所料,对秦国已是越来越不利了。
早在邯郸被围之初,赵孝成王一面派廉颇守城,一面派使者往来不绝地奔赴各国求救。
平原君赵胜更是亲自出马,去魏国、楚国求取救兵。
出发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个全能的门客一起去,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希望平原君以他凑足人数。
平原君不肯滥竽充数,说:“金子总要发光,锥处囊中尖梢总要显露。而你这个毛遂来了三年没人称道,没人赞誉,根本没有什么才能”,于是不同意他去。
毛遂嘻嘻一笑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处囊中的话,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正值用人却无人可用之际,平原君只好带着自荐的毛遂一同前往。
平原君赵胜
来到楚国,平原君拜见楚考烈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谈到中午,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
毛遂按剑跨上台阶,对楚王大声说:“楚地五千里,兵甲百万,这是霸王的基业,没有哪个国家能抵挡。然而白起这个小子,只带了几万人马,就来进犯楚国。一战拿下鄢郢,再战烧毁夷陵,三战凌辱大王的先祖。这是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国也感到羞耻,难道大王你不知道仇恨吗?而且实话实说,合纵也是为楚国报仇,而不单单为了赵国。”
楚考烈王听了满脸羞愧,不顾秦国的威胁,当即和赵国歃血而盟,派春申君黄歇带兵十万救赵。
毛遂
赵国的合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楚国发兵后,魏国也决定出兵十万援赵。
然而魏安釐王接到了范雎的警告:魏国胆敢援赵,秦国拿下邯郸,下一个就是大梁。
魏安釐王赶紧派人命令魏军停止前进,在邺(今河南省安阳市)观望局势的变化。
此时王龁和郑安平正在猛攻邯郸,邯郸危在旦夕,急的平原君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了行伍。
平原君的夫人正是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姐姐,知道劝魏安釐王不管用,就派使臣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信陵君魏无忌见死不救。
魏安釐王
信陵君也正为此事发愁,以各种理由劝说魏王发兵,但是魏王害怕秦国报复,坚持按兵观望。
信陵君讨不到救兵,就想率领三千门客去同秦军拼命。
这时,有个门客提醒他,说他为魏安釐王的宠妃报过杀父之仇,如今可以通过如姬可以把调兵的虎符盗出来,有了虎符就可以调动驻在邺城的魏军。
信陵君依计而行,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击杀魏军统帅晋鄙,夺得兵权,带领大军北上进击秦军,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信陵君魏无忌
与此同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带领楚军来到邯郸城下。
形势陡转,邯郸城下的秦军被反包围。
春申君黄歇
秦昭王大急,亲自到白起府上,强令白起领兵攻赵。
秦昭王甚至说:“你白起即使有病,也要强撑着去给我领兵打仗。”
没想到白起就是不给秦昭王面子,依旧坚持托病不出,还劝秦王听从自己的计策,不要执拗于一时的胜负,及时从邯郸撤军。
接连三次被白起无视,秦昭王被彻底激怒,当即削去白起武安君的爵位,将他贬为士卒,并流放到阴密(甘肃灵台县西)。
秦昭王
秦昭王拿白起泄愤,但是根本改变不了邯郸决战的结果。
秦、赵、魏、楚四国近百万大军在邯郸城下鏖战,赵国在内圈,军民同仇敌忾,越杀越勇。
魏、楚援军在外,切断秦军粮草,从圈外猛攻击秦军。
在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主将王龁败逃,郑安平所率两万秦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只得投降。
这一战,秦军损失不亚于长平之战。
而这一战也是东方各国合纵抗秦以来,取得的为数不多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有生力量,沉重地打击了秦人的嚣张气焰。
邯郸之战
秦军大败的消息传到咸阳,秦昭王震怒无比,将一腔怒火彻底倾向白起,命他即刻动身离开咸阳,白起只得带病踏上流放之路。
走后没多久,秦昭襄王就后悔了,担心白起心有怨气对己不利,在范雎的建议下,派使者加急追赶,在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将白起追上,赐剑命其自刎。
范雎
白起拿起剑仰天长叹说:“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过了许久,他又幡然醒悟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我把他们尽数坑杀,这就足够死罪了!罪与非罪后人自有评说,起一生杀人百万,死亦不冤了!”说完自杀。
一代战神就此离世,然而秦国人很尊敬他怜惜他,不少乡邑都建了祠堂祭祀他。
白起
邯郸之战失利,秦国虽然损失很大,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然而对范雎来说,却是不可承受的打击。
范雎雄心壮志,想要建立灭赵的不世之功,没想到时局的变化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一是没有料到赵国的抵抗如此激烈,就连妇女儿童都编入了行伍。
二是没有料到孤立无援的赵国还能得到救兵,但凭三个平庸不堪的纨绔公子就将一场必胜的战局搅黄。
三是没有料到所向无敌的秦锐士,在邯郸城下损失竟然如此惨烈,连自己的亲信郑安平都被围投降。
郑安平的投降更是带给范雎无比的自责,郑安平是救他的救命恩人,因为知恩图报,他把郑安平推荐到这么高的职位,没想到郑安平却投敌了。
根据秦国法律,投敌的人父、母、妻三族被屠,举荐他的人也要被治同样的罪。
范雎自知罪责难逃,跪在秦昭王面前请求治罪。
然而,秦昭王竟然为范雎破例,这是商鞅制定的刑罚第一次未被严格执行。
秦昭王对范雎更加恩宠,自始至终对他信任和包容。
或许秦昭王认为这些小错和范雎的贡献比起来,微不足道、不足挂齿吧。
或许秦昭王还想要在历史上留下类似于周文王和姜尚、齐桓公和管仲那样君臣珠联璧合的佳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