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邯郸之战,战国三公子共抗强秦;命途殊异,白起范雎不同结局

邯郸之战,战国三公子共抗强秦;命途殊异,白起范雎不同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汪洋 访问量:1684 更新时间:2024/1/16 23:51:31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秦军趁机向北攻占太原,向西夺取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向东越过太行山进抵武安(今河北省邯郸市西)。

此时,秦军距邯郸不足百里,白起决定一鼓作气拿下邯郸,灭亡赵国。

赵国异常恐惧,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咸阳游说范雎。

于是范雎向秦王建议,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昭王当即同意,就这样邯郸幸免于难,赵国免于毁灭。

白起

面对身受重伤、命垂一线的赵国,秦人竟然大方地放他回家疗伤,这似乎不是虎狼的秉性。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秦国没有乘胜追击,灭亡赵国,加速统一全国的步伐,这个问题留给后人无穷的想象。

而历史对这一幕的记载出入也很大,《史记》、《战国策》中的描述也相互矛盾。

范雎

主要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无力论:经过上党、长平长达三年的对峙,消耗了秦国数不清的财力物力,国内空虚。而长平之战,秦国也是伤亡过半,军队急需休养,根本没有实力打下邯郸,所以范雎竭力反对攻打邯郸。

另一种说法是阴谋论:白起秣马厉兵,剑指邯郸,想要一举攻灭赵国。而范雎害怕白起再建灭赵的不世之功,自己相位不保,所以建议秦昭襄王让士兵们休养生息,改日再战。秦昭王欣然同意,于是阻止白起进攻邯郸。

不论哪种说法,历史给了邯郸一年的喘息的时间。

范雎和白起

直到公元前259年,秦昭王终于下令白起领兵出征邯郸。

一方面可能因为对范雎不满,另一方面可能认为攻打邯郸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白起称病,不肯出战。

秦昭王只好让大将王陵率十万大军攻打邯郸,就这样,规模和伤亡都堪比长平之战的邯郸之战,正式爆发。

廉颇守城非常缜密,自然不给秦军任何可乘之机。

平原君也散家财招募敢死之士,时不时从城里缒下来,趁夜偷袭敌营。

王陵哪是对手,屡战屡败,秦军死伤惨重。

廉颇

秦昭王心急如焚,听说白起病好,再次命令白起出征,甚至让范雎亲自去劝。

白起认为赵国现在空前团结,防备森严,而对外更是不断合纵联盟,此时攻打邯郸,各国诸侯必然来救,肯定不会成功,仍是拒绝出征。

没办法,秦昭王只好让老将王龁接替王陵,担任邯郸之战的主帅。

王龁围攻邯郸几个月,仍然不能成功。

于是范雎推荐自己的救命恩人郑安平为将,率五万大军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

这一战秦国虽然伤亡巨大,但仍志在必得,一波波军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

王龁

但是,此时的形势正如白起所料,对秦国已是越来越不利了。

早在邯郸被围之初,赵孝成王一面派廉颇守城,一面派使者往来不绝地奔赴各国求救。

平原君赵胜更是亲自出马,去魏国、楚国求取救兵。

出发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个全能的门客一起去,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希望平原君以他凑足人数。

平原君不肯滥竽充数,说:“金子总要发光,锥处囊中尖梢总要显露。而你这个毛遂来了三年没人称道,没人赞誉,根本没有什么才能”,于是不同意他去。

毛遂嘻嘻一笑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处囊中的话,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正值用人却无人可用之际,平原君只好带着自荐的毛遂一同前往。

平原君赵胜

来到楚国,平原君拜见楚考烈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谈到中午,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

毛遂按剑跨上台阶,对楚王大声说:“楚地五千里,兵甲百万,这是霸王的基业,没有哪个国家能抵挡。然而白起这个小子,只带了几万人马,就来进犯楚国。一战拿下鄢郢,再战烧毁夷陵,三战凌辱大王的先祖。这是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国也感到羞耻,难道大王你不知道仇恨吗?而且实话实说,合纵也是为楚国报仇,而不单单为了赵国。”

楚考烈王听了满脸羞愧,不顾秦国的威胁,当即和赵国歃血而盟,派春申君黄歇带兵十万救赵。

毛遂

赵国的合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楚国发兵后,魏国也决定出兵十万援赵。

然而魏安釐王接到了范雎的警告:魏国胆敢援赵,秦国拿下邯郸,下一个就是大梁。

魏安釐王赶紧派人命令魏军停止前进,在邺(今河南省安阳市)观望局势的变化。

此时王龁和郑安平正在猛攻邯郸,邯郸危在旦夕,急的平原君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了行伍。

平原君的夫人正是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姐姐,知道劝魏安釐王不管用,就派使臣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信陵君魏无忌见死不救。

魏安釐王

信陵君也正为此事发愁,以各种理由劝说魏王发兵,但是魏王害怕秦国报复,坚持按兵观望。

信陵君讨不到救兵,就想率领三千门客去同秦军拼命。

这时,有个门客提醒他,说他为魏安釐王的宠妃报过杀父之仇,如今可以通过如姬可以把调兵的虎符盗出来,有了虎符就可以调动驻在邺城的魏军。

信陵君依计而行,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击杀魏军统帅晋鄙,夺得兵权,带领大军北上进击秦军,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信陵君魏无忌

与此同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带领楚军来到邯郸城下。

形势陡转,邯郸城下的秦军被反包围。

春申君黄歇

秦昭王大急,亲自到白起府上,强令白起领兵攻赵。

秦昭王甚至说:“你白起即使有病,也要强撑着去给我领兵打仗。”

没想到白起就是不给秦昭王面子,依旧坚持托病不出,还劝秦王听从自己的计策,不要执拗于一时的胜负,及时从邯郸撤军。

接连三次被白起无视,秦昭王被彻底激怒,当即削去白起武安君的爵位,将他贬为士卒,并流放到阴密(甘肃灵台县西)。

秦昭王

秦昭王拿白起泄愤,但是根本改变不了邯郸决战的结果。

秦、赵、魏、楚四国近百万大军在邯郸城下鏖战,赵国在内圈,军民同仇敌忾,越杀越勇。

魏、楚援军在外,切断秦军粮草,从圈外猛攻击秦军。

在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主将王龁败逃,郑安平所率两万秦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只得投降。

这一战,秦军损失不亚于长平之战。

而这一战也是东方各国合纵抗秦以来,取得的为数不多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有生力量,沉重地打击了秦人的嚣张气焰。

邯郸之战

秦军大败的消息传到咸阳,秦昭王震怒无比,将一腔怒火彻底倾向白起,命他即刻动身离开咸阳,白起只得带病踏上流放之路。

走后没多久,秦昭襄王就后悔了,担心白起心有怨气对己不利,在范雎的建议下,派使者加急追赶,在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将白起追上,赐剑命其自刎。

范雎

白起拿起剑仰天长叹说:“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过了许久,他又幡然醒悟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我把他们尽数坑杀,这就足够死罪了!罪与非罪后人自有评说,起一生杀人百万,死亦不冤了!”说完自杀。

一代战神就此离世,然而秦国人很尊敬他怜惜他,不少乡邑都建了祠堂祭祀他。

白起

邯郸之战失利,秦国虽然损失很大,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然而对范雎来说,却是不可承受的打击。

范雎雄心壮志,想要建立灭赵的不世之功,没想到时局的变化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一是没有料到赵国的抵抗如此激烈,就连妇女儿童都编入了行伍。

二是没有料到孤立无援的赵国还能得到救兵,但凭三个平庸不堪的纨绔公子就将一场必胜的战局搅黄。

三是没有料到所向无敌的秦锐士,在邯郸城下损失竟然如此惨烈,连自己的亲信郑安平都被围投降。

郑安平的投降更是带给范雎无比的自责,郑安平是救他的救命恩人,因为知恩图报,他把郑安平推荐到这么高的职位,没想到郑安平却投敌了。

根据秦国法律,投敌的人父、母、妻三族被屠,举荐他的人也要被治同样的罪。

范雎自知罪责难逃,跪在秦昭王面前请求治罪。

然而,秦昭王竟然为范雎破例,这是商鞅制定的刑罚第一次未被严格执行。

秦昭王对范雎更加恩宠,自始至终对他信任和包容。

或许秦昭王认为这些小错和范雎的贡献比起来,微不足道、不足挂齿吧。

或许秦昭王还想要在历史上留下类似于周文王和姜尚、齐桓公和管仲那样君臣珠联璧合的佳话吧。

标签: 范雎

更多文章

  • 被秦王宠信如范雎者,最终也免不了不幸结局,只因他做了3件错事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范雎

    文|飞鱼说史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这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战国也在酝酿着一个新时代,也就是华夏历史上真正的大一统。战国七雄作为有实力和有能力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诸侯国,相互攻伐也变成了十分平常的一件事情。但兴衰有因,诸侯国不会无缘无故的衰弱,当然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强

  • 一代名臣范雎,身为国相却睚眦必报,为报仇起家,因报恩衰亡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范雎

    曾几何时,范雎也是个热血青年,胸怀报国之志,一心想为国效力。可惜,魏国用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非宗室贵族者不用。范雎出身寒微,又没有资金周游列国,只好投在魏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范雎的策论是很厉害的。《范雎蔡泽列传》中关于他的那部分共六千余字,大半篇幅是在写他献给秦昭襄王的策略。他和须贾去齐国办事,齐

  • 秦王为何宠信范雎?不止因为他提出远交近攻,帮秦王亲政才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范雎

    文|飞鱼说史当时间划过战国的天空,西方落日的余晖产生的热量渐渐压倒了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就好似盛夏时分。战国中后期,秦国对于六国而言,虽地处华夏的西部边陲,但它的热,已经让东部的诸侯产生了畏惧,因为虎狼秦国,吞并诸侯统一华夏的心早已暴露无遗。有人说,秦国能攻灭六国,是因为六国君主的昏庸,其实这只是次

  • 秦昭襄王为何能再三原谅范雎,却一定要杀死白起呢?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评谈标签:范雎

    战神白起是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天才,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尤其是长平一战,更是杀得天下心惊,击败了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赵国,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然而,这样一位大功臣,却没有等到荣华富贵,反而是宝剑赐死。与白起相对的,却是秦昭襄王再三原谅了与白起不和的丞相范雎。正是

  • 范雎远交近攻,开长平之战;白起一战封神,坑40万赵国降卒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范雎

    范雎成为秦相,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逐步蚕食相邻的魏国、韩国、赵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韩国,首先攻占荥阳,将韩国切断成三截,使韩国随时面临被肢解的风险。两年后,秦国再次出兵,占领野王(今河南沁阳),阻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成了成了韩国孤悬域外的飞地。公元

  • 被扔到厕所中羞辱,最后装死逃生,看范雎如何成就传奇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范雎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不仅为我们上演了一出从贫弱一步步走向征服六国的励志大剧,还发生了一些令人流传至今的故事和为人所熟知的人物。其中就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帝宣太后。本来当上了皇帝的秦昭王就是一个空有虚名的皇帝,秦国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宣太后的手中。宣太后还重用了自己的弟弟们和儿子们,可以说秦国的政治和

  • 春秋六国组队攻打秦国,范雎做了一件事,六国联盟顿成一盘散沙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范雎

    01话说春秋战国时候,看到齐国蒸蒸日上,兵强马壮,胆小怕事的魏王坐不住了。原因很简单,想当年,齐湣王骄横,燕国联合楚、魏、赵、韩,一举抢占了人家70多座城池,并二一添作五,全给分了。齐湣王仓皇出逃,途中被杀。所幸内外交困之际,齐襄王临危即位,齐将田单力挽狂澜,这才免遭亡国之灾,得以复兴。俗言:君子报

  •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为什么杀白起,却放过范雎?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范雎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5000多年的时间里,和平与动荡、分裂与统一一直都是并存的,每一个政权其实背后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势力,其中掌握军事力量的一部分势力是最有话语权的,尤其是相对动荡的时期。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表面看来是被人陷害致死,但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另有玄机。这个人就是白起。提到他,估计很多朋

  • 你可知道秦国的丞相范雎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范雎

    秦国丞相范雎在秦昭王的时候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打击了四贵加强王权。以反间计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但他还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对有恩他的人大肆提拔,对他的仇人却一点都不放过。范雎最初在魏国须贾门下做事,当时陪须贾出使齐国。当时齐襄王知道范雎特别有才所以想留

  • 战国秦国丞相范雎以辩士自居,为何又要把辩士比喻成恶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实用派标签:范雎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组合,这要追根溯源到“战国四公子”,即活跃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私人。《史记》曾描述战国四公子为“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春申君列传》)。四公子因其显赫的身份与势力,在战国这个“士”的时代“养士”,看似是理所应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