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是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天才,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尤其是长平一战,更是杀得天下心惊,击败了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赵国,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然而,这样一位大功臣,却没有等到荣华富贵,反而是宝剑赐死。
与白起相对的,却是秦昭襄王再三原谅了与白起不和的丞相范雎。正是范雎在长平之战后阻止了秦昭襄王继续进军邯郸,失去了灭赵的机会。白起死后,范雎又推荐郑安平继续出征赵国,结果郑安平却率领两万精兵投降。秦昭襄王并没有因此怪罪范雎。后来,范雎举荐的王稽守河东不利,河东失守,昭襄王依然没有杀范雎。为何秦昭襄王对将相两人的待遇差距这次之大呢?
其实,对秦国来说,长平之战后确实已经国力大损,虽然是胜利,但也是惨胜,达到了国内空的地步。所以白起主张的是一鼓作气,趁长平大胜之威拿下邯郸。但秦昭襄王却不敢,因为秦国此时的外交失败了。即使赵国主力被全歼,其余魏、楚、齐等国依然不愿意参与对赵的瓜分,魏国和楚国各拥大军,按兵不动,所以秦军不知道其余诸侯国到底在想什么——后来的邯郸之战也证明,魏国和楚国能爆发出多大的力量。
所以这个时候秦军撤军,与其说说是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不如说是范雎给秦王背了黑锅,掩盖了秦国外交失败的借口,给秦昭襄王一个合理的台阶下来停战。能帮君主帮黑锅,秦王自然喜欢了,所以范雎即使后来犯了很多严重失误,秦昭襄王依然能原谅他。
至于白起,在秦军被信陵君公子无忌多次击败的情况下依然拒绝出战。秦昭襄王已经颜面扫地,白起却爱惜羽毛,不愿意去当败军之将,去承担战斗不利的责任。秦昭襄王会怎么想白起?要知道,秦昭襄王当时已经68岁了,时日不多,他会认为白起想干什么呢?
秦昭襄王尤其不会忘了,他是从宣太后芈月手中收回的权力,对楚系外戚一直心存忌惮。白起本人就出子芈氏,他祖上白公胜在楚国造反失败后人投奔秦国,才开始以白为姓。而把白起从行伍中提拔起来的,也正是芈月的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大权臣魏冉。巧合的是,正是范雎帮助秦昭襄王夺回了权力,驱除了宣太后和魏冉的势力。也因此秦昭襄王可以容忍范雎,却对白起残酷无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