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商周以来,汉人统治中原,建都咸宁。因为文化开蒙很早,不说尧、舜、禹这些明君,就说上古时代的伏羲,创作八卦、发明古琴;神农大帝,亲自品尝百草,交给农民耕种。还有管理铁器的皋陶、发明文字的仓颉等等。
但中国无论哪个朝代,周边都有胡人侵扰。这胡人属于少数民族,大多都在草原,所以骑兵非常厉害。中国到了春秋时代,基本都是以车战为主。但是车战不利于行动,尤其在整体作战中显得迟缓,从而影响战局。
到了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异人。此人身长八尺八寸(按现代尺寸近两米高),天生龙颜,而且虬髯满面,乃是赵国的武灵王。
这赵国北边和燕国接壤,东边就是胡人国度(当时统称胡人);西边还有林胡、楼烦这些国家,秦国也在西面,止隔着一条河。南边和出国、韩国双边接轨,一句话形容赵国:居在五战之地。
为什么叫五战之地呢?秦国、燕国、韩国、楚国是邻居,打来打去都百多年了。胡人(不管哪个民族)经常骑兵来打扰,而且打了就跑,很难抓住他们。这就是五战之地。时间一长,国家经不起耗损,必然日渐微弱。
这赵武灵王素来心怀大志,要强国富民。于是没过几年,当政清明,国库丰盈。这时他就要改革兵士,改良战法。便自己穿胡人的军服,皮带皮靴,果然骑马都非常方便。不像中华宽袍大袖,走路还可以,去打战简直是找死。
改革之初,群臣都反对。说我堂堂中华,怎能学习胡人,还穿他们的衣服呢。但赵武灵王坚持如此,并下令军队首先把着装改成胡服。果然军队的行动力焕然一新,骑马施射都非常迅捷。
这时一些将领和大臣也感到了极大的变化,于是无论贵贱,都把穿胡服当成了潮流。全部都不坐车,只是乘马,连文官也天天射猎。这下子,国家有钱,军队越强。赵国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实力越来越大。
不过几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大军,把属于胡人的地盘从常山之西云中,到北边的雁门,全部纳入赵国,便有了灭掉秦国的志向。
由于不知道秦国的虚实,赵武灵王便传位给儿子,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主父,也就是皇帝的父亲太上皇。他却冒充使者出使秦国,见到秦昭襄王。两人交谈,赵主父对答如流,秦昭襄王非常敬重。
等赵主父回国后,秦昭襄王让人打听,原来正是赵主父本人。秦昭襄王大惊,赶紧命令白起领精兵三千星夜追赶,不料赵国大军早有准备。
到了第二年,赵主父出巡云中,自代而西,在楼烦大胜胡人,就在当地筑城,叫赵王城。
自此,战国时代的各个国家,纷纷学习赵主父,穿上胡人的军装,并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进行改良。
毛主席曾经有句名言:拿来主义。意思是胜于自己的事务,就是要善于学习,拿来为我所用。所以毛主席用兵如神,从不拘泥于固定模式。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正是看准了胡人在军事上强于自己的地方。
康熙有一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善于学习对方的长处,反过来制约对方。可惜康熙的后代子孙一代比一代差,以至于让中华帝国落后西方,被挨打了一百多年。
这就是历史给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来看,赵武灵王对于中华的功绩非常大,影响了后世把他作为典范,不愧是一代豪强,英明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