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范翌英 访问量:258 更新时间:2023/12/7 10:15:49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个十分值得推崇的人物,梁超在1903年发表的《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就不断给赵武灵王打call,认为赵武灵王是中国皇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其在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功绩完全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人相提并论。

赵武灵王赵雍是赵国在战国中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其父亲赵肃侯去世的时候,赵雍仅仅十五岁,在为赵肃侯举行葬礼的时候,赵国周边的诸多强国都以赵国国主年幼,因此想趁机瓜分赵国,并派遣了军队以参加葬礼的名义靠近赵国边境。

这一举动对于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可谓是十分强大的挑战,但是赵武灵王通过与周边小国形成联盟来应对各国的挑衅,赵武灵王让各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境,只允许各国使者携带吊唁之物入境,各国见赵国严阵以待,又有外援,只得作罢。在年少赵雍的主持下,其父的葬礼颇为壮观,堪称“五国会葬”。

经历如此挑衅的赵雍,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使得赵国逐渐强大。

战国之所以称为战国,是因为各个国家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然而到了赵武灵王的时候再想要变法已经明显落后太多,而赵国又远离中原,想要推行商鞅式的变法根本就来不及,然而自幼在军中长大的赵雍,就以军事改革为契机,发动了胡服骑射,最终以弯道超车,成为战国中期仅次于秦国的国家。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逐渐变得强大,赵国也有了资格争霸,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做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赵武灵王竟然在壮年退位,将皇位传给了小儿子赵何。

这种做法看来很大胆,以致在今天看来赵武灵王当时是不是脑袋有了问题,其实赵武灵王做出这个决定是有自己的深思熟虑的,当时赵国因为身处四战之地,面对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赵武灵王创造性的开发了二元君主政治,自己退位当主父,主管军事和外交,和赵何当赵王,主管国内政治。一旦自己在外打仗的时候挂了,赵何就能够平稳掌握政权,不至于出现内乱。

这种二元政治生态,相对于绝对的君主集权制来说,应该是更为进步的形态,从当时赵武灵王做出的成绩也能够看出来。

赵武灵王在退位之后,先是到秦国去考察了一圈,随后又夺取了云中和雁门两郡,收服楼兰,击败中山国,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赵国就以裂变的方式发展,超过秦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即使是当时赵国人对赵武灵王的评价也是充满矛盾的,从赵雍的谥号赵武灵王也能看出一二,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解释说:“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武”是褒义,“灵”是贬义,可以说是对赵武灵王一生的客观评价了。

赵武灵王执政后期,最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在这个壮年退位上,最后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第一个夫人是韩王的女人,当时韩、赵之间的关系很好,韩夫人为赵雍生下赵章,被立为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雍又得到了美女吴娃,对其十分宠爱,还将其立为夫人,吴娃给赵雍生下了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然而吴娃后来也去世了,在去世的时候吴娃希望赵雍能够立赵何为太子。当时赵章并没有犯什么错,单单因为赵雍宠爱吴娃,竟然就把赵章废了,让赵何为太子。

后来在构建二元政治的时候,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

这里面最可怜的就是公子章,明明没有犯错却被废了太子之位,但是公子章并没有表现出不满,反而跟赵武灵王一块四处征战,赵章体魄健壮,颇有赵武灵王的影子,尤其是在攻打中山的时候,年仅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重任,因此赵章在军队中的声望很高。

面对越来越像自己,越来越优秀的赵章,赵雍竟然后悔将王位传给了赵何,因此在打下中山的时候,想要立公子章为代王,另一方面估计也有收回已经给予赵何的王权。

赵武灵王的后悔,被赵何看在眼里,自然不希望交出权力,对于想要立公子章为代王也极为反对,最终赵雍只得作罢。

其实,赵雍当初废长立幼,废嫡长子的措施就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赵何即位后,已经取得了政权,赵雍再反悔则是更大的错误。

后来赵雍领着他的儿子赵章和赵何一起去沙丘宫,赵章十分敏锐的发觉赵雍可能后悔了,在赵雍的诱导下,赵章决定在沙丘发动政变杀死赵何,然后夺回王位。

然而此次行动最终失败,赵何的手下取得了政变的胜利,最终将赵章追杀到赵雍的沙丘宫内,并且将沙丘宫包围。

赵章被杀死后,当时已经杀红眼睛的赵成和李兑认为,如果这个时候撤兵,以后赵武灵王找后账,两个人都没有好下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承担刺杀主父的罪名。

最后两个人采取了对沙丘宫围而不攻的措施,让里面的都出来,唯独不让赵雍出来,英雄落幕也不过赵雍这样惨的。

在沙丘宫中: “主父欲出不得, 又不得食, 探爵毅而食之, 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 ”

赵雍说到底是一个擅长打仗的人,却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最后被饿死也是活该了,当然,古代再明的君,再厉害的君主,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都是一种苦恼。

标签: 赵武

更多文章

  • 古代被饿死的三位君王,赵武灵王都知道,而这位君王更惨!

    历史人物编辑:谈史论文标签:赵武

    在古代,就算是汉唐盛世,也会有饿死之人。到了灾荒年间,拿更是饿殍遍地,白地千里。而这些饿死的人中,大多是平民百姓。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有时候,那些平时前呼后拥、锦衣玉食的君王们,他们也会被活活饿死。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就饿死在沙丘宫中,梁武帝萧衍饿死在城中,更惨的是春秋霸主齐桓公,他被活活

  • 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为何要主动退位?两者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房产新料标签:赵武

    赵武灵王改革之后,之所以要退位,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构造出一个二元权力制度。赵武灵王希望,以后的赵国,由他来领兵打仗,抵御外敌,甚至是对外扩张。他的大儿子和他一起打仗,继承他领兵打仗的衣钵。而他的二儿子,则是老老实实做他的国君,只负责处理内政,对赵国进行系统的改革。只可惜,在战国时期的社会体制之

  •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何无法成为秦始皇般的人物,反而被饿死沙丘?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赵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势力获得空前的扩大,那么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没有能够成为秦始皇式的伟大君主,反而最后落得个饿死沙丘的凄凉结局?简单来说,“胡服骑射”是军事改革,“沙丘之乱”是政治事件,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所以,赵武灵王并不具备成为秦始皇的条件,一场单纯的“胡服骑射”也不足以

  •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终极目的是攻打秦国,灭中山、打匈奴只是附带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赵武

    公元前299年,已经足够强大秦国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天,一队赵国的使节出现在秦国都城咸阳,并获得了当时秦国国君秦昭王的接见。秦昭王在接见使臣时,心里一直有一个疑惑。使臣中有一个人看上去气宇轩昂,举止威严,同行的使臣不经意间就会流漏出恭敬的痕迹。接见结束后,秦王依旧很疑惑,派人去试图问问此人来历。当

  • 赵武灵王那么厉害的雄主竟然被活活饿死,他儿子真的不孝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赵武

    在战国末期,除了秦国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优秀君王之外,与这父子二人差不多同时代的赵国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君王,他就是在历史上搞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这位赵武灵王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特殊、最另类的一位君王。大部分人都认为魏文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是战国时期最有最为的君主,但是总体来说,除了秦孝

  • 大草原上的野心部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学他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赵武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容宁青青草场上,部落分裂在即。“为什么要走呢,这里不好吗?”“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些离开家园,四处漂泊的人们,后来建立了国家,叫做“商”。那个留在当地没有走的人们,被后人称作“东胡”。——扩张——当商人在中原开宗立国之际,留在当地的东胡部落也没有闲着,他们控制了

  • 赵武灵王45岁被饿死,千年后墓地挖开,发现难以接受的事实!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赵武

    这意味着,赵雍稍有差池稍显软弱,赵国立即就有倾覆之危。生死存亡之际,赵雍顾不得悼念亡父,与父辈老臣合力筹谋,将举国之精锐调入邯郸,又遣使与宋、韩二国示好结盟,舍重金拉拢越王、楼烦王,说服几方互为策应,故而5国联军还未抵达赵地边塞时,赵雍已经各个击破,间接挫败了会葬图赵的阴谋。将此一危局化解于无形之后

  • 一代英主赵武灵王被饿死的原因:权力面前,没有亲情的生存空间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赵武

    战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而一力推行胡服骑射、把赵国从边陲小国提升为军事强国的赵武灵王,更称得上是君主中英雄人物。但就是这样的一代英主,在一手将赵国带到巅峰之际,惨被自己的手下活活饿死。究其原因,在于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不明白一个残忍的道理:权力面前,没有亲情的生存空间。一、爱屋及乌,宠子狂魔赵武

  • 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到底做了什么?以致惨被饿死沙丘宫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赵武

    赵武灵王惨死于宫廷之变,并非是有人来谋害他,这纯属是他自己“作”的。赵武灵王的丰功伟绩后世的梁启超曾把赵武灵王同秦始皇、汉武帝等雄君圣主并列。因为以上这几位都曾打败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从这一点来看,赵武灵王也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君主。在他父亲赵肃侯去世后,周围几个国家想算计赵国,但被年轻的武灵王用计

  • 被誉为“唯一能挡秦六国之人”的赵武灵王,实力靠谱吗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赵武

    常立志不如立长志,何解?看赵武灵王大英雄的小目标就懂常听人言,常立志不如立长志,说过这话的人就有清朝以完人自居的曾国藩。这段话的出处,源自《古今贤文》“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算是对孔子《论语》中“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的进一步解读,意思嘛也很明显!当人专心致“志”的时候,他就会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