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忠一胜名扬千古,于禁一败身败名裂,是何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差异

黄忠一胜名扬千古,于禁一败身败名裂,是何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差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小二说历史 访问量:1431 更新时间:2023/12/7 12:36:57

在三国时期,有两位将军的命运让大家感到惊异。他们就是刘备阵营的黄忠,与曹操阵营的于禁。他们两人都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命运遭到了巨大的转折。可是,两人的命运转折截然不同,一位光芒四射,一位却受人鄙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这种情况?

一、在刘备手下晚年绽放异彩的黄忠。

黄忠是刘备手下的大将之一,他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超越了赵云,成为重号将军之一的后将军。诸葛亮和关羽对此还表示了异议,但是刘备依然力排众议,让黄忠担任了这个重要的职位。这不但是对黄忠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能力的肯定。

黄忠是在刘备夺取荆州南部的时候加入刘备阵营的,在当时黄忠已经是一员白发苍苍的老将了。在此之前,黄忠籍籍无名,只是担任中郎将、代理裨将军这样的军职。没有人重视过黄忠,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刘备。刘备在众人中发现了黄忠的才能,将他提拔起来,带领在身边。在夺取西川的战役中,黄忠是最早和刘备入川的大将之一。

在夺取西川的战斗中,黄忠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他在战斗中常常冲锋在前,首先突破敌阵。由于他的战功,在刘备夺取西川后,晋封他为讨虏将军。而黄忠最辉煌的时刻,是在刘备夺取汉中的战役中。在这一次战役中,黄忠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战场上斩杀了曹军的主将夏侯渊

史书对这一段的历史记载得十分精彩。夏侯渊字妙才,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将之一。而且夏侯渊作战机智勇敢,在平定关中和汉中的战役中,表现出众。连当时的名将马超,也由于无法抵抗夏侯渊的逼迫,只得从西凉避入汉中。这样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再加上又是曹操的亲族,曹操自然对他倚重有加。曹操在打下汉中后,回关东的时候,就把汉中交给了夏侯渊来守卫。

夏侯渊在守卫汉中的初期,对抗刘备的攻击。他的部下几次打败刘备派来的军队,使得刘备只得亲自率领主力来争夺汉中。当时刘备的处境十分困难,被迫动员了西川的所有人力、物力来进行这场对自己生死攸关的战役。

而这场战役最关键的战斗,就是定军山之战。在这场战斗中,夏侯渊亲自率领军队出战,与刘备交手。史书上记载,夏侯渊的兵马十分精锐,但是刘备的军马在黄忠的激励下,针锋相对地与之硬拼。形容黄忠的军队是金鼓震天,欢声动谷。这里用欢声一词,就可以让我们想到当时黄忠和他的部下兴高采烈,争先奋战的情景。结果就是在这一战中,黄忠斩了夏侯渊,把夏侯渊的军队打得大败。

黄忠在战场上阵斩对方的主将,在三国的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一仗奠定了刘备夺取汉中的胜局。因此,当曹操亲自率军来增援的时候,刘备自信地说,曹操就算亲自来,也没有什么用了,我必然会得到汉中了。果然曹操求战不得,只能灰溜溜的撤退了。

黄忠斩了夏侯渊,给三国的整个形势带来了连锁反应。夏侯渊一死,曹操和夏侯惇又身体有病,这使得曹仁镇守的襄樊在遭到关羽攻击的时候,曹操因为没有信任的大将,无法派出大批的援军。曹操只能把援军分批投入战场,让关羽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不是东吴袭击了关羽的后方,襄樊的战局还很难预料。这都是黄忠斩了夏侯渊带来的后果。

正是因为黄忠的功劳,在刘备封他为后将军的时候,诸葛亮虽然有异议也只能拿关羽做借口。而且还加了个前提,那就是黄忠建立的功勋,连张飞和马超都没有异议。不过,刘备还是封了黄忠做了后将军,肯定了黄忠的功绩和能力。

二、在曹操手下晚节不保的于禁。

于禁是曹操最器重的外姓将领,五子良将之一。我们仅仅从于禁在曹操将领中的待遇,就能够看到曹操对他的信任。于禁是曹操的重号将军里的左将军,并且是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拥有假节钺权力的武将,就拥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在刘备阵营,也只有关羽才有这样的权力。

于禁受此殊荣也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荣耀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获得的。曹操有识人之明,他重用于禁,也当然是看重了于禁的才能和品质。于禁最大的特点,就是治军严整,纪律严明。而且于禁又能忍辱负重,不徇私情。这些品格更是得到了曹操的赞赏,因此曹操对于禁也是信任有加,倍加器重。

在于禁的战争生涯中,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于禁最有名的两件事,却不是因为战功。一件是在宛城之败的时候,于禁能够保持自己军队的完整,井井有条的撤退。而在途中于禁又征讨趁火打劫平民的溃兵,遭到了溃兵的诬告。于禁不理会这些,先安营扎寨,稳定战局后再见曹操禀告。这种行事的方式,让曹操赞叹他有超过古代名将的品质。

另一件是他的过去的朋友昌豨背叛曹操,于禁去讨伐他。昌豨向于禁投降,大家都认为于禁应该将昌豨送交曹操处理。可于禁说按照曹操的命令,被包围后投降的人不赦免。于禁以奉法行令是对上级办事的态度这个理由,按照曹操的军令将昌豨斩首。在斩昌豨的时候,于禁还亲自前去痛哭流涕的送行。

由于于禁的这些品质,他成为曹操最信任的外姓将领。在襄樊之战中,为了救援被关羽围攻的曹仁,曹操派出了率领七军曹军的于禁。这七军人马有三万人,是曹操时外姓将领率领人马数量的极限了。但是,由于于禁根本就不是关羽的对手,他的兵马被关羽水淹七军,连同他自己都做了关羽的俘虏。

于禁在被俘后,往日的那些刚毅威重的做派一扫而光。与宁死不屈的庞德相对照,于禁对关羽屈膝求降。关羽看不起于禁,将他和曹军俘虏送到荆州。后来孙权夺取荆州的时候,他又落在孙权的手中。直到曹丕称帝的时候,于禁才被孙权送回曹魏那里。

于禁在回到曹魏的时候,已经是须发尽白,形容憔悴,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就算是这样,曹丕也没有放过他。曹丕先是安慰了于禁一番,然后假借派于禁出使东吴,让于禁先去拜谒曹操陵墓。曹丕先让人将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画在陵室中,于禁看到自己当年的丑态,实在无法承受,回去就病死了。曹丕还给于禁一个恶谥,厉侯。

三、两者的命运为何会如此迥然不同。

那么,黄忠一辈子籍籍无名,只是老年打了一个胜仗就备受赞誉。而于禁打了一辈子的胜仗,仅仅到了老年只是打了一个败仗,就遭到了大家的唾弃。两人的幸与不幸,为何有如此的天渊之别呢?

其实,这里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自己操守的坚持。黄忠并非一个无能之人,但是他却被埋没了大半辈子,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刘表统治下的荆州,不需要黄忠这样的人出人头地。他不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也没有什么后台,虽然有出众的武艺,在别人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再加上刘表自己没有进取之心,他和他的部下都是得过且过之辈。在他统治下的荆州,像诸葛亮那样的有识之士都只能去种地,更何况黄忠这样的人。因此,黄忠只有在荆州混一个无足轻重的军职罢了。当曹操到来的时候,对黄忠这样的老将也没有看到眼里,给了他一个虚职就把他打发了。

按理说,一个人如果落得像黄忠这样的人生,那么就默默无闻地度过此生就算了。但是,刘备的到来,让老年的黄忠焕发了青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那么,黄忠能够建立建立这些功勋,除了刘备的提拔重用,还有着黄忠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黄忠没有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他应该早就丢下自己的武艺,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人。这样的人连世事都不会理会,更不会去战场建功立业了。我们可以从这里想到,在黄忠的大半辈子,他的心灵在忍受着什么样的煎熬。他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他还要忍受着现实的落差,去等待不可预知的机会。直到刘备的到来,黄忠才等到了机会,实现了他的理想。

至于说于禁的下场,则是他放弃了自己的信念。我们看于禁的前半生,他以坚毅威重著称,在整个曹营上下,也因此而畏惧他三分。可是,就是这个以坚持原则著称的人,在襄樊之战中战败被俘,却让大家都大跌眼镜。在大家的心目中,像于禁这样一个平日里以道德原则约束自己和大家的人,肯定会威武不屈,慷慨赴死,可是他却向关羽屈膝投降了。

相比宁死不屈的庞德,于禁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人不齿。在得知当时情况的时候,连曹操都不由得发出感慨,说自己和于禁相知三十年,谁知道在面临危难的时候,表现竟然还比不上庞德。这使得大家对于禁的看法一落千丈,可以说是于禁自己毁掉了自己的形象。

于禁的一生,一直在讲求原则,可是当他遇到危难的时候,却在生死之间抛弃了自己的信念。他因为坚持信念受到曹操的重用,得到大家的敬畏,可是到了最后,他却抛弃了它,这怎么会不让大家鄙夷他呢?打了败仗并不可耻,但是失去毕生信念的于禁却生不如死。

结语:

黄忠和于禁作为各自阵营的重要将领,都为自己的阵营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人生的最后时期,黄忠因为斩了夏侯渊而备受推崇,而于禁因为战败投降而遭受鄙夷。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胜负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双方对自己坚守信念的态度。

黄忠一直对自己的人生保持着希望,他从来没有放弃建功立业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他在平淡的生活中坚持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黄忠才能在老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武艺,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不但能够在战场冲锋陷阵,还可以去战场建立不朽的功勋。

而于禁在他的前半生,一直以坚持原则著称。他能够以古之名将的标准约束自己,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信念,使得他成为曹操器重的将领,曹营上下敬畏的人。可是,他在晚年打了一次败仗,就抛弃了他一生坚守的信念,向关羽屈膝投降。于禁曾经凭借着他坚持原则的信念在曹军中出人头地,可是在生死关头,他连新近加入曹营的庞德都比不上。当于禁抛弃他的信念的时候,他就成为了行尸走肉,遭受大家的鄙夷。在经过生不如死的煎熬后,于禁在临死前,不知是否会为当时自己的苟且偷生而追悔万分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三国名将谥号:张飞的最好,于禁的最差,关羽的谥号至今仍有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于禁

    谥号始于周朝,用于评价一个人物一生的是非功过,按类型分有上谥(美谥)、中谥、下谥(恶谥),三国时期很多名将都有谥号,比如蜀汉景耀三年(260年)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第二年又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曹魏五子良将的谥号分别是:张辽谥号刚侯、乐进谥号威侯、徐晃和张郃谥号壮侯

  • 《镇魂街》第二季回归你看懵了吗?于禁等全员大复活

    历史人物编辑:爱你的心是所好标签:于禁

    《镇魂街》第二季回归你看懵了吗?于禁等全员大复活《镇魂街第二季》重做版正式回归,开播一集,就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反映,在这里面,有因为重做版热血沸腾的,也有被重做后的剧情所迷惑的。为什么会发生对剧情迷惑这件事呢?按道理来说,第二季之所以重做,就是因为在故事上不过关,观众不买账,而官方也有心想要继续发展,

  • 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了个庞德,为何就能威震华夏?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于禁

    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用的是孤军,凭的是胆量、勇气和超人的武功,再加上早已成名,所以会威震华夏。这也是对关羽的总结论。曹操手下有战将千员,竟无将可派,被关羽逼得想要迁都,可见关羽之勇。关羽襄樊一战军事上威震天下,但对政治与外交层面还没有弄懂。如果他乘胜加强孔明当初的大战略:东和孫权北抗曹魏的方

  • 三国时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为什么于禁投降关羽却被曹丕蔑视?

    历史人物编辑:阿宝嘎历史标签:于禁

    三国时代,投降的人基本上都没事,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均是如此。然而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的蔑视,原因是于禁投降的过程和原因比较特殊,因此被蔑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于禁投降的事情以及于禁被蔑视的原因。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的人都没事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从一个诸侯投降另外一个诸侯或者

  • 为何关羽张辽的投降,并没有让人谴责,于禁的投降却相反?

    历史人物编辑:啾啾看电视标签:于禁

    于津的污点就是不讲义气。如果说一个人的忠诚度是有等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于禁的投降也让人意外。反倒是关羽和张辽的投降并没有受到批评。忠诚是对君主仁慈的回应。于禁是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老将,其他人少之又少。总之,他必须更加忠心地报答曹操。当时,曹操和刘备还处于敌对状态。如果

  • 关羽水淹七军的真相:于禁不是投降,关羽也没有那么骄傲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于禁

    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军两员大将一死一降,五子良将中第一个晋位四方将军假节钺的于禁成了笑柄,庞德则成了威武不屈的典范。于禁之所以成为三国笑柄,也是拜《三国演义》所赐,这本书把于禁写成了一个跪地乞降的胆小鬼。但是我们翻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曹丕应该是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真相的:于禁不是归降,

  • 于禁凭什么能假节钺?而张辽不能假节钺?

    历史人物编辑:修杰说娱乐标签:于禁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良将个个能征善战,统兵打仗都不含糊,曹操都非常重用他们。这里面,于禁是五人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其余四位都是假节,终其一生都没假节钺。也就是说,在曹操时代,于禁的地位,是这五人中地位最高的。只是,于禁后来救援樊城,因为兵败被关羽生擒,随后投

  • 名将徐晃实力超群,缘何却不受曹丕重用?于禁投降关羽或暗藏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于禁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庚子(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病逝。第二天清晨,曹丕继位丞相、魏王,至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十七日)曹丕在洛阳去世,为曹丕时代。在曹丕时代,《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只记载徐晃参加过一次战役:与夏侯尚讨刘备於上庸,破之。但

  • 三国很多投降的人都没事,为什么于禁投降关羽却被曹丕鄙视呢?

    历史人物编辑:杨雷说历史标签:于禁

    于禁投降后被人鄙视,主要是因为虞翻故作清高,以及曹丕的性格过于狭隘。笔者认为于禁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作为曹操最早的武将之一,于禁为曹操征战了三十多年。史书记载于禁为人坚毅稳重,曹操早期创业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于禁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的一位功臣武将,却在晚年因为战败被

  • 关羽攻打樊城,水淹七军,降于禁,杀庞德,为何就能威震华夏?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听雷标签:于禁

    樊城之战,是关羽的巅峰时刻,也是蜀汉的极盛期。关羽之所以能够威震华夏,降于禁,斩庞德,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但并非全部。关羽能够“威震华夏”是由很多因素一起促成的。一、汉中之战,曹军士气大挫。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战斗,多数都以刘备的失败告终,即使取胜也是微不足道。而赤壁之战,孙吴才是主力,刘备纯属打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