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军两员大将一死一降,五子良将中第一个晋位四方将军假节钺的于禁成了笑柄,庞德则成了威武不屈的典范。
于禁之所以成为三国笑柄,也是拜《三国演义》所赐,这本书把于禁写成了一个跪地乞降的胆小鬼。但是我们翻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曹丕应该是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真相的:于禁不是归降,关羽也没有那么傲慢。
所以曹丕在诏书中给襄樊之战下了结论:于禁之降,跟秦晋崤之战中的孟明视一样,既然于禁的作法跟孟明视一样,那么我也不介意做一回秦穆公!
在《三国演义》中,俞瑾变成了一个妒忌懦弱的奸诈懦夫,庞德要不是处处受约束,就要把关羽砍掉。
但在三国官史上的禁令,有时连曹操也不怕,冒着生命危险杀死了许多伤害人民的青州兵,那是曹操的出发队和一条直系部队,曹操从黄巾军挖来的。第一罐金子。
在官史上,俞瑾既不贪财,也不贪功,执法严格:“禁止严整部队,偷盗财物,不得私自进入。”
作为第七军的司令官,俞瑾也许更想俘虏关羽,当然他也不会阻止庞德在阵法前建功立业。事实上,两军交战时,关羽是不可能单独对付庞德的,所以他不是一个有名的将军,而是一个鲁莽的人。
庞德很难靠近关羽,用刀顶住刀子(当时没有长柄大刀),只能从远处释放冷箭。《三国演义》第十八卷讲的是“前额射出的羽毛”,说明两边的距离比较长。弩末,陆贞不能戴,关羽的头盔当然不能射。
既然没有一对一的单打,俞瑾不可能阻止庞德斩首关羽。让我们看看曹丕对襄樊战役和晋水的总结:“荀麟父被冯氏打败,孟明桑在俞渝的指导下被打败,秦晋没有取代他们,所以他们重新占据了阵地。。。樊城战败,洪水泛滥,这不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官吏复职。”
曹丕在诏书中引用经文,并以荀林的父亲和孟明师为例。这不需要解释。我们都学过《秦晋卫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曹丕也承认,打倒禁令不是战争罪,这属于几件怪事。
诏书中的话可以说明,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曹丕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俞瑾只放下武器,不回关羽自首和自首是两个概念。禹班的失败和投降,与荀林父亲的失败和孟明的投降具有相同的性质。他只是放弃了抵抗而没有投敌。
关羽投降曹操后,被封为将军,阎良被封为韩守亭侯后,他为曹操冲锋,并剪旗。这叫做投降。投降后,关羽被关进了监狱,表明他不想掉头作战。曹军被当作战俘对待。
于禁率三万人率领第七军。也就是说,他手下至少有三百名将军和三万名将军。所有这些人都一头雾水投降了:“金将军无处可去。为了躲避,俞正声乘大船进攻等待,禁令被解除。”
这三四百个将军投降了,但关羽也没收了其中一个供自己使用。这说明从禁令到百名将领,每个人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停止抵抗,反击是可以的。
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关羽的量度:熟悉春秋时期《左传》的关羽,绝对不会对乐于投降的于如此无礼。
如果于禁真的归降了关羽,那将是轰动三国的惊天新闻:只要于禁披上蜀军(实际是汉军)战袍,往两军阵前一站,对曹魏的士气,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曹操闻讯后也会被气吐血。
作为一代名将,关羽不可能那么没头脑,也不可能那么傲慢,对送上门来的于禁冷嘲热讽后关进大牢。如果于禁肯归降,这样一个重量级敌将,是一定要送到成都交给刘备安排——这是大功一件,也可以表示对刘备的尊重。
但是关羽只把于禁关了起来,既不杀也不放,更不往成都送,这说明关羽对于禁归降还抱有希望:等我拿下樊城,再慢慢做你的思想工作,曹魏大势已去,你不降也得降!
于禁卑躬屈膝,关羽傲慢无礼。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但这句话轻视于今,却没有提升关羽。作为魏、蜀、吴三国公认的“千军万马之敌”,也是曹魏名将眼中蜀汉唯一的一个,关羽不能对昔日战友如此冷淡,出于战略需要,他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被禁。
但不管怎样,余进没有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他擦不掉的污点。他也为此深深自责。因为心中每天的煎熬,于禁进回到曹魏身边时,他已经太老了。他说:“文建华皇帝有权召集封建宗族,并将禁令归还。皇帝介绍禁令,胡须和头发都白了,形容为憔悴,并大哭起来。”
于禁也一定会后悔,当时为什么要停止反抗。如果他是被关羽枪杀的,他死后的遗名就不是“立侯”,而是“中侯”、“庄侯”。
“李”是一个不好的遗书题名:“慢而无亲者称李,杀无辜者称李”。这个遗书名不如无,定罪确凿,也成了一个尴尬的将军。
于禁的投降遭到了那么多人的唾弃,这让熟悉三国官史的人感到不解:张辽、张郃、关羽、黄权、太史慈等人都是投降将领。为什么没人骂他们?是因为这些人投降后向新主作了贡献吗?这些禁令比这些人更值得尊敬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