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庚子(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病逝。第二天清晨,曹丕继位丞相、魏王,至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十七日)曹丕在洛阳去世,为曹丕时代。
在曹丕时代,《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只记载徐晃参加过一次战役:与夏侯尚讨刘备於上庸,破之。但在《资治通鉴•魏纪二: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公元二二三年)》中有侧面记录徐晃参与另一起战斗,即及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吴王遣诸葛瑾等将兵往解围,夏侯尚击却之。六年多时间,徐晃虽只出战两次,还全部集中在前三年里;但官职及爵位也随曹丕的地位提升而水涨船高:在曹丕即魏王位时,由平寇将军提拔为右将军,爵位由都亭侯进封为逯乡侯(东汉应劭所写风俗书《风俗通》的介绍,逯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古邑名,具体位置如今已很难确切,大概是在现在的陕西旬邑县内。);在曹丕篡汉为帝时,官职虽无变化,爵位先由逯乡侯进封为杨侯,后因镇守阳平,又由杨侯迁封为阳平侯。
在曹丕执政七载内,徐晃虽鲜有亲自带兵冲锋陷阵,但也功成名就,官职及爵位反大踏步提升,原因有三。
其一,惯例。
自古以来的惯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也不例外。曹丕即魏王位及登基为帝后,重用钟繇、陈群、夏侯尚等平时私交好的人以及贾诩、华歆、司马懿等争位帮助大的人。徐晃等将领虽忠心耿耿地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且战功赫赫,但与曹丕若影若离又不结党营私,自然被曹丕边缘化。因此,在曹丕时代,徐晃虽出战的机会不多,却能官职由杂号将军提升为重号将军,爵位由亭侯进封为县侯,都是帝王之术,笼络人心,确保曹魏王朝平稳过渡。
其二,前例。
俗话说:有样学样,无样看世上。五子良将之一于禁,在襄樊战役中被水淹七军后,战败被俘投降关羽,给曹丕敲响了警钟。特别是曹操评价于禁那句话“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更是让曹丕铭记于心。于禁归顺曹操三十年,在生死关头,毅然决然选择背叛。更何况,徐晃等其他跟随曹操数十年的旧将,又跟曹丕才几年,在关系身家性命时,照样会背叛曹丕。为此,在曹丕执政期间,徐晃等曹操旧部,特别是外姓将领,鲜有被曹丕信任及重用。
其三,先例。
酌古斟今,是每个人都爱采用的学习方式,曹丕也是如此。对有功之臣不管是授官拜将,还是进封爵位,都是皇帝采用一种褒奖的手段,目的是收买人心,继续为皇家卖命。再者,曹丕设立定爵制,将曹魏的爵位分制定为九等,从高到低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前六等都有国号、封地,其中王为皇室宗亲独有,而公、侯、伯、子、男五等为宗室、功臣皆有;后三等只有租税却无封地,为功臣及名门子弟起家封爵。另外,曹丕还同时规定: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所以,在魏文帝黄初年间,徐晃等曹操时期的功臣,虽极少带兵出战,但因有战功而被封乡侯、县侯,死后才被谥为壮侯(上三等)。
在曹操时期,徐晃拥有一等战功;可在曹丕时代,徐晃反沦落为二等爵位,即有曹魏内部的体制因素,也有曹丕个人的帝王之术,更有外姓将领的个别问题,让曹魏统治者不放心而造成。
笔者按:无奈,表示没有办法了,无计可施。徐晃,本是曹操时期的五子良将之一,在曹丕时代仅存的两位良将之一,虽战功赫赫,但爵位平平,根本无法使战功与爵位对等起来。为此,在曹丕时代,造成徐晃如此尴尬地位,都是缘于徐晃是外姓将领而非诸夏侯曹。正所谓:亲疏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