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为什么于禁投降关羽却被曹丕蔑视?

三国时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为什么于禁投降关羽却被曹丕蔑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宝嘎历史 访问量:234 更新时间:2023/12/7 14:54:47

三国时代,投降的人基本上都没事,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均是如此。然而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的蔑视,原因是于禁投降的过程和原因比较特殊,因此被蔑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于禁投降的事情以及于禁被蔑视的原因。

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的人都没事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从一个诸侯投降另外一个诸侯或者从一个国家投降另外一个国家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不会出现诛杀的恶性事件,这是由于当时各个诸侯都在争夺人才,一旦出现诛杀的问题,很容易出现阻隔人才归附的问题。

比如曹操麾下的张郃,张辽,徐晃等人都是从其他诸侯那里投降过来的,而张郃更是火线直接投降,随后直接带兵攻打以前的同僚,因此投降的事情在曹操麾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东吴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前期的糜芳,傅士仁,郝普以及潘濬都是从刘备麾下投奔东吴;到了后期,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从魏国投奔东吴,因此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这种投降的事情非常普遍,也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没有遭到东吴的虐待。

在蜀汉方面更是如此,刘备麾下的部将,不管是来自荆襄还是益州,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其他诸侯,他们大多得到了合适的位置,并没有受到歧视,可见,投降这个事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蜀汉后期,来自魏国的夏侯霸投降蜀汉之后更是受到重用。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不仅是前期投降的人没有事,即使后期投降的人也没事,绝大部分人都受到受降国家或者诸侯的重用,因此投降在那个时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敌对方鼓励的事情。

于禁投降为何遭受曹丕的蔑视呢?

于禁的投降和其他人的投降不同,有其特殊性,不能够同日而语,我们来看看,于禁的投降为何有其特殊性。

01.于禁失败自身负有主要责任。

关羽水淹七军,导致于禁麾下三万人马毫无反抗之力,不得不束手就擒,作为主帅的于禁负有主要责任。

在关羽兵围樊城之后,曹操让于禁率领三万兵马解围,此时的于禁已经是左将军,假节钺,负有最为直接的责任。

位高权重的于禁在面对强敌关羽的时候明显大意轻敌,一方面没有观测到附近河水的汛期,这是作为统帅应该而且必须知道事情,却被他忽略掉,另外一方面,当大水围困的时候,作为统帅要的做的第一步应该是组织有效的兵力救援和抵抗敌人,而不是放下武器投降。

三万人马统帅的于禁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不够,面临如此危机时刻,想到都不是救援和抵抗,反而是顾忌自身的性命,确实有违他的职责。

从水淹的结果来看,真正死于洪水的人马不多,反而绝大部分弃械投降,这个和于禁带头投降有着密切关系。连主帅都投降,其他的将领和士卒更加没有理由坚持战斗下去。

纵观其他人投降本身并不负有主要责任,比如关羽投降曹操,是因为刘备遭遇曹操大军然后独自逃跑,导致关羽被围下邳无法脱身,不得已投降,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身上;又如黄权投降同样也不负有主要责任,在他投降曹魏之后,蜀汉有司打算捉拿其家属问罪,结果被刘备拒绝。

因此可见,拥有假节权力的于禁在这场失败中,完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失败之后又毫发无损的投降更是让人无法容忍。

02.于禁投降关羽后,被东吴作为战利品送还魏国。

于禁投降之后的遭遇比较特殊,在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那些人都没有他这样的遭遇。于禁先是投降关羽,被关押在江陵,关羽败亡之后又落到孙权手里,成为孙权的战利品被送还给魏国,作为和魏国交好的筹码。

在战斗中失败后又回去的情况,在三国时期也有,但是于禁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他人投降之后,极少有又回去的,比如糜芳,潘濬以及黄权这些人莫不是如此,一旦投降过去了,就再也没有回去,更是没有被遣送回去。

投降之后,只要没有被遣送回去,那么就不会有再次受辱或者被杀的可能了。

03.曹丕的性格问题。

曹丕的性格问题是也是于禁被送还之后再次受辱的一个重要原因,曹丕为人心胸狭窄,比较记仇,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报复人,在对待于禁这事上更是如此。

在于禁被东吴送回之后,曹丕好言相劝,还以春秋时期的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安慰于禁,并且拜于禁为安远将军,这些事情看起来让人欣慰,给人以大度气度恢弘的明君模样,可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后续羞辱于禁做准备。

曹丕让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又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图画,让于禁受尽屈辱。杀人莫过于诛心之法,这些做法让于禁无颜存活,因此羞愧得病死去。

正如,司马光所说的那样:“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因此,曹丕这样做完全不像一个君子所为,实则小人的手笔。

04.于禁出身低微。

于禁出身比较低微,既不是豪门大族,也不是曹操宗室,而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底层小民。他从一个小卒开始奋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获得曹操的认可,并且成为军内首屈一指的大将,被曹操授予假节的权力。

于禁的成功在那个充满门第偏见的时代确实令人抢眼,他的地位即使许多曹氏宗室和夏侯氏也无法比拟,因此当他失败投降回到魏国之后,更是遭受许多人的嘲讽。

对于这样一个根基浅,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曹丕对于他的打压也是毫无顾忌,更是拿他作为典型,杀鸡骇猴以以儆效尤,让其他人以此为戒不敢再像于禁这样轻易投降。

正是由于于禁出身寒微,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政治地位低下,也就很容易被打压。相比后来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于禁投降的行为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诸葛靓出身豪门,即使父子参与叛乱,甚至诸葛靓在投降东吴之后更是举兵攻打司马氏,然而在西晋灭东吴之后,诸葛靓不得不再次投降西晋。由于司马炎顾忌诸葛家族的威望,不得不放弃追求诸葛靓的过往的罪过。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代,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其他人投降均没事,只有于禁投降遭受到曹丕的嘲讽,以至羞愧而死,其原因在于于禁投降的因果有些特殊,同时也和曹丕的性格和于禁本人出身低微有关。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为何关羽张辽的投降,并没有让人谴责,于禁的投降却相反?

    历史人物编辑:啾啾看电视标签:于禁

    于津的污点就是不讲义气。如果说一个人的忠诚度是有等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于禁的投降也让人意外。反倒是关羽和张辽的投降并没有受到批评。忠诚是对君主仁慈的回应。于禁是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老将,其他人少之又少。总之,他必须更加忠心地报答曹操。当时,曹操和刘备还处于敌对状态。如果

  • 关羽水淹七军的真相:于禁不是投降,关羽也没有那么骄傲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于禁

    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军两员大将一死一降,五子良将中第一个晋位四方将军假节钺的于禁成了笑柄,庞德则成了威武不屈的典范。于禁之所以成为三国笑柄,也是拜《三国演义》所赐,这本书把于禁写成了一个跪地乞降的胆小鬼。但是我们翻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曹丕应该是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真相的:于禁不是归降,

  • 于禁凭什么能假节钺?而张辽不能假节钺?

    历史人物编辑:修杰说娱乐标签:于禁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良将个个能征善战,统兵打仗都不含糊,曹操都非常重用他们。这里面,于禁是五人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其余四位都是假节,终其一生都没假节钺。也就是说,在曹操时代,于禁的地位,是这五人中地位最高的。只是,于禁后来救援樊城,因为兵败被关羽生擒,随后投

  • 名将徐晃实力超群,缘何却不受曹丕重用?于禁投降关羽或暗藏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于禁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庚子(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病逝。第二天清晨,曹丕继位丞相、魏王,至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十七日)曹丕在洛阳去世,为曹丕时代。在曹丕时代,《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只记载徐晃参加过一次战役:与夏侯尚讨刘备於上庸,破之。但

  • 三国很多投降的人都没事,为什么于禁投降关羽却被曹丕鄙视呢?

    历史人物编辑:杨雷说历史标签:于禁

    于禁投降后被人鄙视,主要是因为虞翻故作清高,以及曹丕的性格过于狭隘。笔者认为于禁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作为曹操最早的武将之一,于禁为曹操征战了三十多年。史书记载于禁为人坚毅稳重,曹操早期创业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于禁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的一位功臣武将,却在晚年因为战败被

  • 关羽攻打樊城,水淹七军,降于禁,杀庞德,为何就能威震华夏?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听雷标签:于禁

    樊城之战,是关羽的巅峰时刻,也是蜀汉的极盛期。关羽之所以能够威震华夏,降于禁,斩庞德,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但并非全部。关羽能够“威震华夏”是由很多因素一起促成的。一、汉中之战,曹军士气大挫。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战斗,多数都以刘备的失败告终,即使取胜也是微不足道。而赤壁之战,孙吴才是主力,刘备纯属打酱

  • 于禁和乐进是曹操的关羽张飞 最后却都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于禁

    刘备早年织席贩履,偏偏找了两个万人敌为左膀右臂,终得帝王之业。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自然也少不了左膀右臂,许褚、典韦虽勇但“护卫”是第一要职,带兵战绩不多,充其量算得上曹操的哼哈二将。曹操的关羽、张飞则另有其人,只不过他们一没有《演义》润色使之神勇扬名;二则不得善终而泯然众人。故而后人并没有觉得他们有

  • 此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差点取下关羽首级,最后却被于禁暗算!

    历史人物编辑:洞悉娱乐圈标签:于禁

    此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差点取下关羽首级,最后却被于禁暗算!三国是个猛将如云的时代,武将们带兵冲杀,个个都有万人敌的本事。其实,三国有很多胆子大的猛将,大家却认为这些猛将都很水。其实,三国有一个猛将,差点取下关羽的首级,最后却被自己人于禁暗算,导致功败垂成。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

  • 于禁返回魏国之后,没有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反而是遭到嘲讽和凌辱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于禁

    公元219年,刘备麾下大将关羽利用地势,将汉水积蓄起来,自上而下将于禁七军淹没,战后,关羽兵不血刃地俘获了曹军统帅于禁和大将庞德,庞德大骂:你这竖子,说什么屁话!魏王雄兵百万,威震天下,所向无敌,刘备算什么东西?不过一个庸才罢了,哪里是我们魏王的对手!关羽则微微一笑:你旧主马超现今在汉中,为什么不快

  • 三国时降将不计其数,为何唯独于禁遭到千年骂名?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于禁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古代诸侯阀割据的时代,人才争夺都是交战双方的重点。于是,一个新的群体出现了,降将。与现在公司员工跳槽一样,古代将领投降也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三国时期,魏蜀吴在争夺天下时,降将更是无数。可以有一位降将,他在投降后却遭到了千年骂名,这个人就是于禁。晚节不保,这是于禁身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