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将于禁羞臊而死,目的就是他既要顾忌人心向背,也要让叛国者付出代价。但对比他爹曹操在官渡之战都能焚烧书信收买人心。曹丕的行为显得过于刻薄,关羽和孙权都没杀于禁,而曹丕对待一个替曹家卖命30多年的老将如此羞臊,实在是不应该,真要杀隐诛和赐死都行,何必用如此恶毒的方式逼死于禁。
于禁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其中的悲楚可想而知,曹丕见于禁后多加抚慰,并封其为安远将军,曹丕不明杀于禁,就是因为他刚刚登基,此时就杀前朝大将,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所以抛去最后把于禁恶心死的做法,曹丕做得没啥毛病。单纯想治于禁的罪,为新朝廷立威信树标准也正常。只是做法有些缺德,以至于司马光都评价曹丕度量太小。
在五子良将里结局最惨的就是于禁,于禁以治军严整为名,缴获来的财物从来不会私藏,因此曹操对于禁的赏赐非常重。建安二十一年,于禁迁为左将军,假节钺。于禁是曹魏将军里唯一假节钺的外姓主将,但可惜的是于禁晚节不保,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对比庞德拒不投降,于禁的行为确实有些让人瞧不起,但千古艰难唯一死。求生是人的本能。也不能过于苛责于禁。但让于禁没有想到的是,他会先后被关羽和孙权俘虏,当于禁回来之后,曹操已经去世,遇见曹丕之后,已经是物是人非,如果曹丕能不予追究官复原职,自然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可曹丕专门画了个于禁投降关羽图,狠狠羞辱于禁,这比杀人诛心还可恶。
天下未定,正是收服人心的时候,曹丕此时就开始清算,就这种政治水平确实不高,如果从曹丕君王的本人视角来看,对于禁有怨念也不足为奇,已经七十多岁的于禁已经无足轻重,既然回来不再委以重任,赋闲养老就行。如果要从重处罚也不是不可以,所谓“赏功罚过”,做好了要嘉奖,做坏了要处罚都是正常操作。
但问题是,曹丕都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态度。却在事后用一种很不体面的方式羞辱对方,也别忘了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再有正当的理由,把一个高级将领羞辱成这个样子也未免让旁观者有其他想法。实在是小人行径。杀人不过头点地,杀人诛心才最狠。
庞德的行为确实是忠勇。所以曹操才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尚且不如庞德。曹操之所以这么想,就因为于禁定位就是孤臣,就是曹操一只鹰犬。可以张辽好张郃投降了曹操都不会说这话,但是于禁不一样,鹰犬一旦丧失了忠诚那就毫无用处了。于禁以忠事曹,并得以重用,而一旦被俘,于禁只有自尽和死战这两条路好选,而一旦投降就是不忠不孝。
但问题是上位者却不能让所有的属下都像庞德一样,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过于苛刻了,曹丕是鄙视于禁,都没有公然处置于禁。没有上纲上线到律法的程度,但是他也没有放过于禁,而是选择通过立庞德这样的榜样羞辱他,让于禁自己去死。于禁作为功勋卓著的“异姓第一将”,兵败两度被俘却殉国,尤其是在庞德的对比下,如果不处置的话,会显得庞德的宁死不降就是白死了,势必对曹魏政治权威产生影响。
曹丕登基之后,就彻底地堵死了宦官与外戚参政的路子,严禁宗室干政,砍掉自己所有可能倚重保命却危害国家的势力。就此也就埋下了后来被司马家取代的种子。在对待于禁的问题上,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曹丕作为过于刻薄了。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