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侍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
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于禁明显属于第一类,入地无门插翅难逃,跟被摁地上没啥区别了。
姜维,伯约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上进青年中郎小姜有心抗敌,被直属上司马遵抛弃。于是中郎小姜弃暗投明,投入诸葛丞相怀抱,成就轰轰烈烈当之无愧的最后一任汉朝大将军。
罗宪。这位仁兄很猛,但人家其实是学文的出身,不是天生武将,老师还是谯周。刘禅投降后,时任巴东太守的罗宪哭了三天,结果赶上东吴来打秋风。狡猾的东吴想骗罗宪让出永安,趁机夺取巴东。估计东吴的狼尾巴太显眼,罗宪特痛快的翻脸了。
孟达。这家伙因为不救援关羽,又和刘封闹翻了,害怕被老刘清算,就卷铺盖投降曹魏了。曹丕为了恶心老刘,对孟达非常礼遇。夏侯尚与桓阶跟他关系也不错。有个事儿大伙一直没太在意,孟达的籍贯是司隶,这家伙隶属东州军,不是益州土著。他爹是前任凉州刺史孟佗孟伯朗,就是讨好张让,斗酒搏凉州的那个家伙。他们孟家在司隶也算大户人家。
关羽投降在建安五年(200),张辽投降在建安四年(199)。
彼时二人正值壮年,有的是机会“重新证明自己”。
于禁投降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比关羽晚十九年,比张辽晚二十年。
一把老骨头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能证明个啥?实际此时离他死(221)还剩两年,虽然于禁之死有曹丕羞辱的成分,但他“年事已高”不可否认。
于禁追随曹操当在初平三年(192)鲍信败死寿张之时,他当时身为“都伯”(约等于百夫长),估计怎么着也得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多岁。
于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了二十七年,到了关羽北伐时,可能年近六十了。岁月不饶人啊!再想证明自己,没机会了啊!换个角度想,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死于白马之战,那史书会怎么评价呢?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良遣将逆击,破斩羽。辽闻羽死,望风奔走,操众大溃,(良)遂克白马。赞曰:辽、羽虽以壮闻,然事主不忠,诚心不款。一战授首,死其宜哉!
要是历史如此发展的话,关羽、张辽恐怕连个正经列传都不会有,顶多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点缀个名字、衬托其他人的丰功伟绩罢了。除了个人奋斗,也得考虑时代的进程啊。于禁得有时间证明自己啊,可惜他没有了。投降遂成一生污点。
于禁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不会为了士兵的性命考虑的。
“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说白了就是做事只讲原则不讲情理,铁面无情。这样的人我们在当今社会上也见得很多,这种人做事一般非常严谨、苛刻,吹毛求疵,为人特别刻薄,只讲制度规矩,不通人情,对下属是非常严厉的,出了问题绝不护犊子,跟李广的治军路子完全相反,倒是跟李广的战友程不识很像。
这种人往往表面上严谨厚重,其实做事功利性特别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他们的下属是很苦逼的,但是做他们的上司是很舒服的。这样的人怎么肯为士兵的生死考虑这么多呢?再次,这么大规模的大战,刘曹孙三方都在紧密关注战局,如果是于禁真的是被迫投降,曹操怎么可能会一点都不知道呢。
看看曹操的评价和曹丕的做法,就知道于禁投降就是贪生怕死而已。“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也!”仔细体会曹操说出这句话的失望和不解,如果于禁投降真有一丝的无奈或被迫的话,曹操绝不会那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