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中,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于禁投降为何却名誉扫地?

三国中,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于禁投降为何却名誉扫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车解读 访问量:139 更新时间:2023/12/9 5:11:23

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侍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

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于禁明显属于第一类,入地无门插翅难逃,跟被摁地上没啥区别了。

姜维,伯约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上进青年中郎小姜有心抗敌,被直属上司马遵抛弃。于是中郎小姜弃暗投明,投入诸葛丞相怀抱,成就轰轰烈烈当之无愧的最后一任汉朝大将军。

罗宪。这位仁兄很猛,但人家其实是学文的出身,不是天生武将,老师还是谯周。刘禅投降后,时任巴东太守的罗宪哭了三天,结果赶上东吴来打秋风。狡猾的东吴想骗罗宪让出永安,趁机夺取巴东。估计东吴的狼尾巴太显眼,罗宪特痛快的翻脸了。

孟达。这家伙因为不救援关羽,又和刘封闹翻了,害怕被老刘清算,就卷铺盖投降曹魏了。曹丕为了恶心老刘,对孟达非常礼遇。夏侯尚与桓阶跟他关系也不错。有个事儿大伙一直没太在意,孟达的籍贯是司隶,这家伙隶属东州军,不是益州土著。他爹是前任凉州刺史孟佗孟伯朗,就是讨好张让,斗酒搏凉州的那个家伙。他们孟家在司隶也算大户人家。

关羽投降在建安五年(200),张辽投降在建安四年(199)。

彼时二人正值壮年,有的是机会“重新证明自己”。

于禁投降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比关羽晚十九年,比张辽晚二十年。

一把老骨头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能证明个啥?实际此时离他死(221)还剩两年,虽然于禁之死有曹丕羞辱的成分,但他“年事已高”不可否认。

于禁追随曹操当在初平三年(192)鲍信败死寿张之时,他当时身为“都伯”(约等于百夫长),估计怎么着也得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多岁。

于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了二十七年,到了关羽北伐时,可能年近六十了。岁月不饶人啊!再想证明自己,没机会了啊!换个角度想,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死于白马之战,那史书会怎么评价呢?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良遣将逆击,破斩羽。辽闻羽死,望风奔走,操众大溃,(良)遂克白马。赞曰:辽、羽虽以壮闻,然事主不忠,诚心不款。一战授首,死其宜哉!

要是历史如此发展的话,关羽、张辽恐怕连个正经列传都不会有,顶多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点缀个名字、衬托其他人的丰功伟绩罢了。除了个人奋斗,也得考虑时代的进程啊。于禁得有时间证明自己啊,可惜他没有了。投降遂成一生污点。

于禁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不会为了士兵的性命考虑的。

“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说白了就是做事只讲原则不讲情理,铁面无情。这样的人我们在当今社会上也见得很多,这种人做事一般非常严谨、苛刻,吹毛求疵,为人特别刻薄,只讲制度规矩,不通人情,对下属是非常严厉的,出了问题绝不护犊子,跟李广的治军路子完全相反,倒是跟李广的战友程不识很像。

这种人往往表面上严谨厚重,其实做事功利性特别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他们的下属是很苦逼的,但是做他们的上司是很舒服的。这样的人怎么肯为士兵的生死考虑这么多呢?再次,这么大规模的大战,刘曹孙三方都在紧密关注战局,如果是于禁真的是被迫投降,曹操怎么可能会一点都不知道呢。

看看曹操的评价和曹丕的做法,就知道于禁投降就是贪生怕死而已。“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也!”仔细体会曹操说出这句话的失望和不解,如果于禁投降真有一丝的无奈或被迫的话,曹操绝不会那么说的。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于禁和张辽,到底谁是五子良将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于禁

    五子良将,不见于史册,是后人的评价,在《三国志》中有所提及。《三国志》中,陈寿将徐晃、张辽、乐进、张郃、于禁五人合并,称为“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张辽为先,见于后人的评价,但是《镇魂街》里又将于禁视作五子良将之首,张辽与于禁,到底谁是五子良将之首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争论不休。于禁原是济北相鲍信的部将

  • 曹操派于禁救援樊城,没想到他会投降关羽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于禁

    首先在曹操看来,于禁忠诚。曹操对外姓将军还是不太放心的,总是让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节制其他武将。于禁是曹操早年好友鲍信的部将,鲍信平黄巾战死,于禁跟了曹操。第二,于禁的能力很强。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参加战斗无数,立下汗马功劳。他的能力也是诸将中最突出的。宛城之战中,曹操大败,曹操的儿子曹昂、保镖

  • 孙权是如何对待襄樊之战投降的于禁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于禁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才辈出,名士将才“井喷式”爆发,共同书写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而曹魏的五子良将更是展露锋芒,为世人所惊叹。于禁,五子良将之一,也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为曹操南征北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被曹操称为武力既弘,质忠性一,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可是于禁却在襄樊之战战败,向关羽投降。后来关

  • 三国曹魏:18员猛将武力与战绩排名,于禁垫底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于禁

    魏武帝曹操东征西讨,削平群雄,统一中原,虽说天纵神武,实赖麾下众将之力。《三国演义》虽说罗贯中尊刘贬曹,但是,曹魏猛将济济一堂,无法掩盖,其中18将,摧锋陷敌,斩将搴旗,皆不辱猛将之名。(以下依据《三国演义》)1·许褚许褚排名曹魏第一猛将,可谓当仁不让,其武力、战绩有目共睹。一个回合生擒黄巾渠帅何仪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究竟有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于禁

    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各自趁曹操回退北方之际,暗暗拓展实力。公元218年,曹操领兵讨刘备。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9年,关羽领军北征。当时,蜀汉荆州可谓占据优势,关羽利用曹仁孤军发动突袭。进攻阶段时,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围攻樊城。作为三国时战斗力最强的战神,关羽表现出了超高的战斗指挥技巧。《三国志·关羽

  • 在五子良将中,为什么曹操格外敬重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于禁

    曹操兵多将广,除了曹姓、夏侯姓两家宗亲外,战功最卓著的就属其麾下的五子良将了。要问五人中谁战绩最好?见仁见智。但是,要问谁最被曹操所敬重?那非于禁莫属了。1、治军严明,不允许士兵劫略财物于禁本是曹操的好哥们儿鲍信的部下,在鲍信战死兖州后,他就带着部曲全部投靠了曹操,也成了五子良将中第一个进入曹魏集团

  • 马励武把坦克开上城墙:薛岳不让我撤,粟裕也不让我走,我就成了罾口川的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于禁

    马励武让坦克爬上城墙,最后开不下来的军事笑话,发生在1947年1月的峄县之战中,把整编二十六师七辆坦克打得爬上城墙下不来的,就是被称为“战神”的粟裕。在《战神粟裕》一书中,介绍了马励武坦克爬墙的前因后果:“峄县城里尚有从漏汁湖漏网的七辆坦克,因城内火力不足,马励武便把这七辆坦克都开到城头上去,想用坦

  • 于禁只看画像就被气死?其实曹丕之前还做一件事,用心何其歹毒!

    历史人物编辑:励志小龙说标签:于禁

    稍微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有“五虎上将”;曹操有“五子良将”。其实在《三国志》中虽然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却没有提出“五虎上将”的说法,只是说关羽、张飞“为世虎臣”、黄忠、赵云“并作爪牙”,后来的小说话本才把他们合称为“五虎上将”。而“五子良将”的说法却是《三国志》提出来的,“时

  • 浅谈“五子良将”之一于禁在樊城之战后受到的羞辱与悲惨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茅舍品历史标签:于禁

    大背景: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曹魏,围曹魏大将曹仁于樊城。八月,曹操派于禁率七军来援助曹仁,被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这是关羽的巅峰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天下,而于禁在这次受到了三次不同的羞辱而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于禁被水淹后,面对关

  • 于禁从来就没当过叛徒谥号暴露真相:曹丕憋屈死于禁只是因为二十四年前的一桩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于禁

    三国是个招降纳叛的年代,我们翻一翻《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就会惊奇地发现,当年战败投降换阵营,真比今天白领跳槽换老板还容易,不要说那些夹着一本书在袁绍曹操刘备阵营,跑来跑去的谋士,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的五虎上将,居然只有四个半属于起家老班底。而有过投降经历的更多,是六个。我们可以把这五子良将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