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连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为什么于禁投降就臭了名声?

连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为什么于禁投降就臭了名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姜腾 访问量:3367 更新时间:2024/1/5 21:09:15

三国的名将中,于禁算是个异类。

尽管这位爷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但名气与大热的张辽徐晃比起来实在是不温不火(这种不温不火甚至还体现在了游戏数据中,三国志游戏里于禁老哥的游戏数值实在是与他五子良将的称号不符合,就是个中等武将而已),人们谈论起他来也颇多贬谪,带着些许鄙视意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就在于这位爷晚节不保,在寿终正寝,即将对自己辉煌灿烂一生盖棺定论时吃了败仗,还投降了......

这次投降让于禁的人生彻底跌落到了谷底,在此之前他是曹魏的左将军,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是曹操的心腹爱将,而从此以后,于禁是个贪生怕死、掉链子之徒,而且还怕死!这个帽子,一戴就戴了几千年。

但是说句良心话,整个三国历史降将可谓不计其数,徐晃、张辽和张郃你们可都是降将牛逼啥?(张辽本属吕布,徐晃曾经是杨奉帐下骑都尉,张郃和高览俩兄弟咱们也不陌生了,在官渡之战他投降曹操)你关羽也甭装啥白莲花,不是照样投降过曹操的?更不要说什么严颜、庞德和姜维了,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为什么就于禁受影响最大呢?

咱们来看看三国里那些降将们投降的具体情况。

张辽:张辽本来是吕布的马仔,在吕布被曹操给干掉之后张辽老老实实投降了,老大死了,小弟改换门庭,这无话可说。同样类似的还有徐晃,这位老哥本来都已经说服了杨奉投降曹操(杨奉此时已经护送汉献帝回到了洛阳),曹操愉快的接手了汉献帝并赞扬了杨奉一番,可是等曹操护送献帝迁都许昌时杨奉突然后悔打算进攻曹操,反而被揍的屁滚尿流,士兵们四处逃散,徐晃乘机投降曹操。这是个老大作死把队伍和人心给搞散了,换个老大自然是无可厚非。

关羽:能把投降搞得天下皆知的恐怕就只有二爷了,他在走投无路之下投降曹操,又立下了足够补偿曹操的恩情之后潇洒离去。在大家伙对颜良都束手无策时二爷长驱直入,在万军阵中把颜良的脑袋给砍了下来!(三国演义里把关羽的战绩扩大到了斩颜良、诛文丑,但实际上关羽只斩颜良,但是这个过程更加惊心动魄,两军对垒,关羽单枪匹马杀入敌阵直取颜良人头!所以也就难怪时人评价关羽是万人敌也!),更可怕的是二爷自身丝毫无伤,拍拍屁股就把主将的脑袋给拎回来了......我估计当时老曹和颜良麾下的士兵们可能都是质问三连:这是谁?他在干嘛?他还是人嘛!

所以老曹对关羽真是爱到了骨子里,但关二爷呢?仍然执意去找刘备,所以上演了一出:我投降你了,但我的心仍然属于我的主公,我要立下足够的功劳来报答你的恩情然后再走的浪漫剧情,这种忠于旧主又报答新主恩情的投降行为非但没有影响到二爷,反而还让他增加了不少迷弟粉丝,毕竟这种行为,实在是真爷们!

严颜

这个老头儿被张飞抓了,张飞劝他投降,结果老将军特特别横的回了一句:“西川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你个败军之将还挺有脾气!张飞是啥性格?暴脾气上来二话不说就要把严颜拉出去砍头,严颜则傲然不屈,要杀就杀,还啰嗦什么!如此硬气耿直倒是把张飞给气乐了,亲自为严颜松绑并隆重款待,严颜这才投降。

老头儿力竭被俘已经进尽了自己的职责,面对张飞的招揽时则坚守臣节,就算可能被砍头也坚贞不屈,严颜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这样的投降即使是在刘璋面前严颜也可以说上一句:臣无愧于心。

张郃

张郃对袁绍那真是掏心掏肺,可惜袁大头信任郭图和审配这些光顾着内斗没长脑子的蠢货,曹操开始攻打袁绍军粮所在地乌巢,结果袁绍竟然还听信了郭图的说法去打曹操的老巢!我估计张郃真是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即使如此他还是玩命的劝谏:主公,乌巢乃是我军屯粮重地,千万不能有失。更何况曹操营盘坚固,我军短时间很难拿下,万一乌巢有个三长两短,军粮短缺,我军军心动荡就真的糟了!

结果袁绍呢?不听.....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同张郃所料,张郃费老劲也没拿下曹操的老窝,乌巢的军粮反而全部付之一炬!正当张郃欲哭无泪之际,老天又给了他另一个坏消息:由于害怕自己的馊主意被袁绍追究 ,郭图干脆就对袁绍说张郃知道了乌巢被烧毁之后哈哈大笑,讽刺主公说您不听他的意见果然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袁绍是啥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他能够接受打败仗但是不能够接受别人比他优秀,于是袁绍脑袋一抽抽竟然要惩罚张郃。

张郃表示???反正我已经被算计的回不去了,这种二百五主公还效忠干嘛?将士们跟着我投降曹操去!

黄权潘濬

这两位一个是被老刘坑,一个是被二爷坑。老刘不听黄权劝告结果伐吴打输了,守在江北防范曹魏的黄权和庞林发现他们被东吴军给两头堵死,这下回不去了!这可咋整?这两位打死不想向东吴低头,于是干脆结伴北上投降了曹军。潘濬则是二爷丢了荆州后没逃成功被东吴给逮住了,潘濬知道二爷被杀之后天天宅在家里闷头痛哭,而孙权则像追女朋友一般上门嘘寒问暖,用咱们现代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脸都不要了,有感于孙权的态度潘濬选择投降。这两位虽然投降但是也没怎么挨骂,毕竟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点被迫性质。

既然总结了这么多咱们看看降将们的共同点吧。

第一、事情办砸了不是我的问题,要么老板是个弱智,要么就是敌人太强,我已经尽了自己臣子的本分。像张郃、姜维等属于此类。

第二、得罪了老板,他打算要我的老命,那我们就是仇人了,拍屁股走人去也!像孟达、许攸属于此类。

第三、遇到事儿我没怂,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在没办法我只能投降,杀不杀头就是你的事儿了。像黄权、严颜等属于此类。

第四、老大被你给砍了,我也没老大了,那就投降你咯。像张辽、刘备攻占西蜀时投降的将领们属于此类。

那么作为降将你要怎么才能不被老东家怨恨呢?

首先你不是失败的主要责任人(像黄权啦、姜维啦、张郃啦他们的投降都是迫不得已,主公脑子里进水,所以投降怪不得他们自己)。其次你曾经反抗过(虽然反抗失败),而且投降不能太怂,就算是投降也别搞得跟软骨头一样毫无尊严和气节,让人鄙夷。最后你得有一个好老板,老刘虽然讨伐东吴时期多次进水,但不得不说老刘的确是个仁厚君子,有人因为黄权投降建议处罚他的家人,老刘反而宽宏大度的说这是朕的过失,怎么能责备黄权呢!于是仍然供养黄权的亲属,可见有个通情达理的好老板是多么重要,你要搁袁绍,这黄权全家就是满门抄斩的命!

而对于张辽和徐晃来说,山头都被踹平了,更何况吕布自己是个软骨头都想着投;而杨奉当时已经投降了曹操,只不过后来自己又反水了而已,所以于情于理这俩人投降都没一点问题。

那么咱们来谈谈于禁。

于禁很尴尬,这位爷在这次战败中负主要责任,他是援军的主将,把事儿给搞砸了,所以后来曹丕恶心他一点问题都没有。其次就是老于投降之利索让人目瞪口呆,《三国志.于禁传》里说:“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也就是关二爷乘着大船来抓人了,于禁老哥之稍微琢磨了一下,哎呀我好怕死啊,然后就投降了......

打了败仗没啥问题,整个三国历史中就没有常胜将军,但在真正考验你的是在生死关头的选择,是投降活下去还是坚守臣节慨然赴死?严颜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死节,慷慨赴死,所以获得了大家的尊重,而于禁在这生死关头怂了,他不想死,于是他向关羽恳请投降。

那么问题又来了,曹操值得于禁死节么?咱们可以说老曹对于禁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于禁被擒时是左将军,假节钺,这要搁刘备这边已经是妥妥的关羽的待遇,在曹家和夏侯家将军一大堆的情况下于禁还能得到如此待遇可见曹操是多么看重于禁,而对比庞德呢?这时候只是一个三百户的亭侯,封杂号将军,于禁跟了曹操三十几年,恐怕这时候关羽跟刘备都没这么长。这么多年的君臣之情,再加上主公对你的爱惜看重,在面对殉节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投降(更何况对于禁来说曹操还是一个值得殉节的人),再加上有庞德这个二愣子直接把标准线个提高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要是大家伙一起投降自然就没什么问题,但你于禁受了曹操多少恩情?跟了曹操多久,再看看人家庞德,人家都愿意为了曹操赴死,你个老部下反而怕死惜生,真是可耻!)

所以曹操才会哀叹,于禁跟了我有三十多年了,怎么遇到了困难反而不如庞德呢!(“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曹操这句话直接就给于禁给定了性:辜负君恩,贪生怕死。

更关键的是于禁平时是个什么形象?刚毅正经、一丝不苟、执法严明,他的性格就是“最号毅重”,也就是非常刚毅稳重,一副铁血军人形象。当年夏侯惇的部下劫掠百姓,于禁连报告都不打直接就派兵镇压;曹操想要夺取朱灵的兵符,于禁直接去要,朱灵全军被他所震慑一动都不敢动。这样的一个一辈子都严肃刚毅的汉子平日里多么的坚韧不拔,结果真到了考验生死的时候竟然连一丝犹豫都没有,跪在地上讨饶投降,这不是让人大跌眼镜么!

就好像是《新少林五祖》里那个出场骚到没边的陈近南总舵主,出场时给我们一种“哇!真是绝世高手”的膜拜感,结果没过几个镜头就这么轻易地领了盒饭。说句实话过了十几年我还耿耿于怀,这么就这么死了呢!就好比曹操也一直在疑惑,于禁怎么就投降了呢!

作者:胡羽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在曹丕对待于禁的问题上,是否有更加妥善的方式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于禁

    曹丕将于禁羞臊而死,目的就是他既要顾忌人心向背,也要让叛国者付出代价。但对比他爹曹操在官渡之战都能焚烧书信收买人心。曹丕的行为显得过于刻薄,关羽和孙权都没杀于禁,而曹丕对待一个替曹家卖命30多年的老将如此羞臊,实在是不应该,真要杀隐诛和赐死都行,何必用如此恶毒的方式逼死于禁。于禁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白

  • 三国中,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于禁投降为何却名誉扫地?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于禁

    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侍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

  • 于禁和张辽,到底谁是五子良将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于禁

    五子良将,不见于史册,是后人的评价,在《三国志》中有所提及。《三国志》中,陈寿将徐晃、张辽、乐进、张郃、于禁五人合并,称为“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张辽为先,见于后人的评价,但是《镇魂街》里又将于禁视作五子良将之首,张辽与于禁,到底谁是五子良将之首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争论不休。于禁原是济北相鲍信的部将

  • 曹操派于禁救援樊城,没想到他会投降关羽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于禁

    首先在曹操看来,于禁忠诚。曹操对外姓将军还是不太放心的,总是让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节制其他武将。于禁是曹操早年好友鲍信的部将,鲍信平黄巾战死,于禁跟了曹操。第二,于禁的能力很强。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参加战斗无数,立下汗马功劳。他的能力也是诸将中最突出的。宛城之战中,曹操大败,曹操的儿子曹昂、保镖

  • 孙权是如何对待襄樊之战投降的于禁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于禁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才辈出,名士将才“井喷式”爆发,共同书写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而曹魏的五子良将更是展露锋芒,为世人所惊叹。于禁,五子良将之一,也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为曹操南征北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被曹操称为武力既弘,质忠性一,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可是于禁却在襄樊之战战败,向关羽投降。后来关

  • 三国曹魏:18员猛将武力与战绩排名,于禁垫底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于禁

    魏武帝曹操东征西讨,削平群雄,统一中原,虽说天纵神武,实赖麾下众将之力。《三国演义》虽说罗贯中尊刘贬曹,但是,曹魏猛将济济一堂,无法掩盖,其中18将,摧锋陷敌,斩将搴旗,皆不辱猛将之名。(以下依据《三国演义》)1·许褚许褚排名曹魏第一猛将,可谓当仁不让,其武力、战绩有目共睹。一个回合生擒黄巾渠帅何仪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究竟有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于禁

    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各自趁曹操回退北方之际,暗暗拓展实力。公元218年,曹操领兵讨刘备。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9年,关羽领军北征。当时,蜀汉荆州可谓占据优势,关羽利用曹仁孤军发动突袭。进攻阶段时,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围攻樊城。作为三国时战斗力最强的战神,关羽表现出了超高的战斗指挥技巧。《三国志·关羽

  • 在五子良将中,为什么曹操格外敬重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于禁

    曹操兵多将广,除了曹姓、夏侯姓两家宗亲外,战功最卓著的就属其麾下的五子良将了。要问五人中谁战绩最好?见仁见智。但是,要问谁最被曹操所敬重?那非于禁莫属了。1、治军严明,不允许士兵劫略财物于禁本是曹操的好哥们儿鲍信的部下,在鲍信战死兖州后,他就带着部曲全部投靠了曹操,也成了五子良将中第一个进入曹魏集团

  • 马励武把坦克开上城墙:薛岳不让我撤,粟裕也不让我走,我就成了罾口川的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于禁

    马励武让坦克爬上城墙,最后开不下来的军事笑话,发生在1947年1月的峄县之战中,把整编二十六师七辆坦克打得爬上城墙下不来的,就是被称为“战神”的粟裕。在《战神粟裕》一书中,介绍了马励武坦克爬墙的前因后果:“峄县城里尚有从漏汁湖漏网的七辆坦克,因城内火力不足,马励武便把这七辆坦克都开到城头上去,想用坦

  • 于禁只看画像就被气死?其实曹丕之前还做一件事,用心何其歹毒!

    历史人物编辑:励志小龙说标签:于禁

    稍微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有“五虎上将”;曹操有“五子良将”。其实在《三国志》中虽然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却没有提出“五虎上将”的说法,只是说关羽、张飞“为世虎臣”、黄忠、赵云“并作爪牙”,后来的小说话本才把他们合称为“五虎上将”。而“五子良将”的说法却是《三国志》提出来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