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禁投降关羽,为什么让曹操父子失望透顶?因为他投降的不是时候

于禁投降关羽,为什么让曹操父子失望透顶?因为他投降的不是时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醉今迷 访问量:2773 更新时间:2024/2/5 12:36:43

公元219年,在关羽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庞德战死。曹操得知后长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曹操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因为在那个时候,他需要于禁为自己而死。

襄樊之战,对曹操意义非常

水淹七军,是关于发动的襄樊之战中的标志性事件。史书中称,这一事件发生后,“羽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身经百战的曹操为何对此役如此看重?我们结合当时的整体局势就能理解。

襄樊之战发生于公元219年,这一年,纵横天下数十载的曹丞相有些流年不利。

年初,自己本姓的亲属、名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刘备所杀;为了找回场子,三月,他率大军出斜谷,与刘备争夺汉中。可惜的是,自己亲自出马也未能扭转战局,五月份,眼见耗下去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曹操果断放弃汉中,撤回长安。

风水轮流转,刘备则达到了人生巅峰:原本已占据了荆州与益州,此时富饶险要的汉中在手后,更是如虎添翼。低调了几十年的刘备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七月份,他在沔阳设坛自称汉中王,一时间风头无两。

自己的老对手羽翼渐丰,曹操的郁闷心情可想而知。火上浇油的是,眼见刘备在西线得手,孙权在东线主动进攻合肥、关羽在中线出击襄樊,这可是统一北方以来,曹操首次面临全线被攻。

“国破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在这个多事之秋,为了提升空前残败的士气,曹操迫切需要手下的大将们为自己血战到底。损兵折将不可怕,曹魏多的是人;但若斗志没了,那队伍可就真的不好带了。

因此,当得知自己的老伙计于禁投降后,曹操的心情有多复杂。

最适合为曹操死节的于禁,却选择了投降

如曹操自己所言,于禁跟随了自己30年。

在公元190年,所谓的“18路诸侯讨董卓”之际,当各路人马都在拍袁绍马屁时,只有济北相鲍信一眼看中了曹操,从此对他死心塌地。而那时的于禁,则正在鲍信手下当差。

大哥的大哥,就是我的大大哥。从那时起,于禁跟着曹操四处征战、九死一生,一直忠心耿耿。患难见真情,面对在自己势力尚弱时死心塌地跟随自己的于禁,曹操内心也充满了信任。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虽然队伍不断壮大,但于禁这位老伙计一直在曹操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来了:既然两人感情深厚,那曹操看到于禁投降保住了性命,应该欣慰才是啊。

可惜曹操的身份不是寻常老百姓,人家是要带队伍的老大。如果于禁的行为得到了认同,那其他投靠曹操晚一些的武将是不是更有理由临阵见风使舵了?

所以那时,越是曹操的铁杆亲信,越是应该血战到死。更何况,对面领军的还是关羽。

面对关羽,于禁更不应该投降

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关羽都投降了曹操(发生于公元200年)。曹操由于欣赏其为人,确实给予了他较优厚的待遇。

但是过五关斩六将是不存在的,在官渡之战中,关羽为曹军杀掉颜良后投奔了身在袁军中的义兄刘备。当身边人准备追击时,曹操发话制止:“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然而此时,在关羽水淹七军后,不知曹操内心是否有些后悔?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面对“各为其主”的关羽,曹操一定希望自己的部将也有对手这份忠诚。织席贩履的刘备能有这么忠心的部下,我堂堂统一北方的曹丞相,那就更应该享受这份待遇。

毕竟越是大领导,越是需要面子的。

所以于禁被曹丕羞辱而死,绝非令人意外

然而于禁让曹操失望了,好在有庞德替自己挽回了些许颜面。

两年后,在蜀、吴夷陵之战时,于禁终于得以返回北方。但此时曹操早已离世,面对已称帝的曹丕,心力交瘁、须发斑白的于禁痛哭流涕。

面对这一自家老臣的跪拜,曹丕好言相劝,甚至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投降归国后官复原职的典故对其进行安慰。其后,曹丕给于禁封了安远将军的官职,并让他北上邺都祭拜曹操的陵墓高陵。

一切看起来这么的温馨,然而曹丕实际上并没安什么好心。

于禁进入高陵后,看到了曹丕让人挂在墙上的画像,这些画面,栩栩如生重现了水淹七军的场景:关羽得意洋洋、乘船破敌,庞德怒发冲冠、英勇就义,于禁低头俯首、磕头求饶。

于禁当场差点一口老血喷出,又羞又恨的他,回去就卧病在床,没多久就在悲凉的处境中死去。

最是无情帝王家。以我们当今的眼光看来,战败投降是人之常情,不应过于苛责;况且水淹七军只是中原王朝内部的争斗,并没涉及到国仇家恨。但于禁作为曹氏的老部下,他的选择,不仅不符合当时曹军的现实压力需要,更被曹操、曹丕父子视为对自家颜面的羞辱。他在临终之际,不知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初投降的决定。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三国曹魏的五子良将最后结局,于禁被吓破了胆,其余人都亡于乱箭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明星标签:于禁

    介绍:三国是当今历史上被提及最多的朝代,只要别人提起它可以聊一些热门话题,同时京剧、戏曲继续演绎里面的人物。,东汉末年三国之乱的时代,曹魏、蜀汉、东吴,各个霸主都有自己的一批无敌将领,像刘备有五虎将,这五个人个个都是名将,一个值一百。魏国曹操有五将,张郃、张辽、乐进、于禁、徐晃。这五人都是曹魏手下的

  • 曹操的大将于禁战败投降关羽之后,接下来的人生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于禁

    谈论于禁战败之后的命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的分析一下,剖析一下于禁跌宕起伏的人生。 于禁是如何败于关羽之手? 首先,于禁奉命救援曹仁。公元219年,关羽起兵北伐,率军进至荆州北部的襄阳郡,击败了曹仁派至的先头部队,进而围攻吕常于襄阳,攻打曹仁于樊城。为了缓解樊城的压力,趁樊城没有完全被围困之际

  • 关羽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却败于一句话,害死刘备,坑惨孔明

    历史人物编辑:古往今来V标签:于禁

    所谓的“三国争霸”,其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魏、蜀、吴三个诸侯国。曹操自黄巾起兵,一路南征北讨打下了北方千里江山,说他是一方“诸侯国”实至名归;而“东吴”孙权是继承了其哥哥孙策的遗产,也占据着不小的一块地盘,他称为“诸侯国”也算说得过去。严格的说起来,“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其实连一方诸侯也算不上,那就更

  • 都是投降,于禁为何遭遗臭万年?副将庞德对他的伤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于禁

    今天的开篇,先让我简单介绍两名大将吧。于禁: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于禁为人耿直、刚毅、勇猛、清廉、性格也不高傲,曹操以古时名将来评价于禁。于禁性格虽好,但治军严厉而闻名。可惜,最后他在樊城之战中投降关羽,导致晚节不保。纵观于禁一生,虽然功大于过,但因投降一事,让其逝世后得了个谥号

  • 樊城战役,为什么关羽可以打败于禁七军,却不能击败徐晃的援军?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于禁

    樊城战役,为什么关羽可以打败于禁七军,却不能击败徐晃的援军?文|明明读历史在三国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虽然是被击败,可是自己的实力依旧是非常的雄厚,也就是因为这样孙权与刘备二人也是一致都在保持着联盟的关系,甚至当时为了更方便和蜀军联系,也是直接就把南郡借给了蜀国刘备。后来在刘备拿下了益州以后,孙权当时看

  • 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羞辱?

    历史人物编辑:久史微鉴标签:于禁

    为很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的羞辱?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了解当时整个天下的形势,不是于禁不能投降,而是投降的时机不对,让曹丕很反感甚至是厌恶。于禁作为曹魏的外姓假节的大将确实投降了而且是做了两国的俘虏于禁投降还得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说起。公元219年夏天的时候,关羽

  •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却没有“威震华夏”

    历史人物编辑:刘雨乐标签:于禁

    关羽北伐襄樊前,黄忠在定军山之战斩杀了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不过和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相比,黄忠斩杀夏侯渊之事却没有那么轰动的效果。黄忠没能威震华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因为定军山之战曹军总体损失不大,其次则是汉中距离曹魏的统治核心地区太远,政治上没那么轰动。首先从损失角度来看,定军山之战黄忠虽

  • 连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为什么于禁投降就臭了名声?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于禁

    三国的名将中,于禁算是个异类。尽管这位爷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但名气与大热的张辽徐晃比起来实在是不温不火(这种不温不火甚至还体现在了游戏数据中,三国志游戏里于禁老哥的游戏数值实在是与他五子良将的称号不符合,就是个中等武将而已),人们谈论起他来也颇多贬谪,带着些许鄙视意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就

  • 在曹丕对待于禁的问题上,是否有更加妥善的方式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于禁

    曹丕将于禁羞臊而死,目的就是他既要顾忌人心向背,也要让叛国者付出代价。但对比他爹曹操在官渡之战都能焚烧书信收买人心。曹丕的行为显得过于刻薄,关羽和孙权都没杀于禁,而曹丕对待一个替曹家卖命30多年的老将如此羞臊,实在是不应该,真要杀隐诛和赐死都行,何必用如此恶毒的方式逼死于禁。于禁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白

  • 三国中,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于禁投降为何却名誉扫地?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于禁

    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侍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