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杨修的悲剧 看HXJ的被质疑和辩解

从杨修的悲剧 看HXJ的被质疑和辩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兄弟 访问量:4517 更新时间:2023/12/26 18:14:37

杨修的悲剧 看HXJ的被质疑和辩解

稍微了解三国的国人都知道鸡肋的典故,这个典故是杨修用性命换来的教训。

曹操征讨汉中进攻刘备,对峙困于斜谷界口,陷入进退两难,欲进兵,被马超拒,欲回朝,又恐被耻笑,心中正犹豫不决,厨房端进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正沉吟,夏侯敦入帐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夏侯敦传达口令“鸡肋!”。行军主簿杨修知道口令是“鸡肋”,便让军士们收拾行装,等待撤退。夏侯敦责问杨修道:“为何准备撤退?”杨修说:“看今夜号令鸡肋,鸡肋,吃之无肉,丢了可惜。现在,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呆没益处,不如早归,明日必班师还朝。先行收拾,免走时慌张。”夏侯敦称赞杨修说得有理!”就让军寨中将士打点行装。曹操夜间出账看到将士都在收拾装备,得知是杨修的意思,传杨修责问,杨修用鸡肋解释。曹操勃然大怒道:“竖子竟然敢动乱军心!”。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杨修的悲剧,就是恃才傲物乱揣摩,误了卿卿性命,害得曹操骑虎难下,次日只能强行出兵大败,可以说杨修不仅祸乱了军心,也祸害了君心。借古观今,在此次台岛危机,PLX窜访中,HXJ同样也是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个人对HXJ没有什么成见,其前面的想法激情之下,一时糊涂也可以理解,可以说大部分国人包括我也是同样激愤,虽然也反对伴飞击落不理性的策略,但是如果真是国家态度也是绝对支持的,但是其在PLX落地之后,国家态度已经很明确,HXJ还是不肯认错,说绝不后悔,甚至倒打一耙,对那些质疑他策略错误假传号令的人,不是就事论事正大光明辩解,这就让人怀疑其心中有阴影了。君子坦荡荡,如果心中无鬼,其实只要认个错,我想也不会有人怪他一时激情,认个错别人的质疑立马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可恰恰相反,HXJ的拒不认错和狡辩反击,反而证实了别人质疑,暴露了背后的问题。诚然有一些对他的攻击,是敌对势力的恶意打击和攻击,但其实这一切都是他的咎由自取。他肯认错是误导民众的话,那种攻击其实就不成立也没人信。HXJ没明白的是,是他事后的毫无担当死不悔改才会被质疑,不仅是攻击他的人,也包括支持他的人。三国中,杨修差点害死夏侯敦,曹操本来要杀夏侯敦,百官求请才免死。质疑HXJ的人,有的发评论说以为他代表的是官方的态度,也难怪他的某些言行,的确个人没资格来表示。HXJ在事后,不仅不认错是误导民众,还百般辩解,认为是被自己人追杀,真是可悲之极。就如同杨修临死如果还要责怪夏侯敦这些将士不该把责任推给自己一样,错就错了,敢作敢当,坦坦荡荡还是个汉子,也不会让信任支持他的人寒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HXJ在事后公开承认是自己误导民众,都完全是自己个人的言行,也不是理智理性的,承认国家的策略更好更有力,比自己更高明,我想那只会有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包括我。但是心无天下的HXJ,自然不肯认错,展现的是杨修一样自持精英病态的傲娇,上无视国家,下无视人民群众。粉丝成了他的工具和资本。

最可笑的的是,HXJ还公开说一点都不后悔说了狠话,说唯一遗憾的是没能把她吓回去,看到这我都愤怒无语了,这就是两面派的人格才能说得出来,真是可悲,色厉内荏。我想他的粉丝,大部分如果说了狠话,就不会认为自己只是吓唬,该想的是只是自己没有飞机,有飞机就绝对去把它打下来撞下来。说没能把她吓回去,这句话真的是满腔愤怒的中国人绝对说不出的,言由心生,只有没有真想把它击落的人才会说是吓人。真正的中国人,此时的愤怒,绝对不是吓谁,也不会是在装着要去吓谁,更不会去说我是在吓谁。国人只是搭箭满弓待发,等着国家号令而已,绝不是吓吓人而已。荆轲刺秦王绝对不会说说,秦王就怕了。说出这话的人,也根本没资格也不配代表中国人,也是对壮怀激烈的粉丝的侮辱。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理解这里不是针对HXJ,对事不对人,HXJ如果真的就是一腔热忱,满怀愤怒真心想着就应该无畏生死去伴飞击落,那人们也敬是条汉子,也真心佩服,我也相信没人会真的怨他,哪怕只有冲动没有策略 。如果只是为了成为热点口嗨,还反以为荣竟然公开承认是吓人,那求求他别去让粉丝丢人了,如果还不肯认错,就不能怪别人质疑,认为他别有用心了。

其实前面网上流传的HXJ和plx的恶搞的PS合照,就是最好的总结和提醒,其实也是一种形象的讽刺。回头看来,危机中闹得最欢的就是这两个人,仿佛成了导演,两个国家的民众军队,地球的未来都要归他们安排指挥调遣了。不过闹到最后才发现,谁才是跳梁小丑,HXJ也用不堪的言行证明了质疑。一个为了选票,一个为了流量,所以PS的合照未尝不是一种写照,其实真的很般配,都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让世界走向崩乱。闹剧之后,面对质疑,两个注脚是该反思了。

标签: 杨修

更多文章

  • 曹操杀了杨修后,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的回答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杨修

    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才子,杨修的聪明才智甚至连曹操都不得不佩服。然而也正是这份过人的才智,杨修招来了杀身之祸,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不过从来做事都讲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却没有把杨修的家族连根拔起,反而“心慈手软”地只杀了杨修一个人。那么,杨修到底是怎样得罪了曹操,以至于惨遭

  • 曹操处死杨修后,问其父杨彪为何不开心?杨彪回怼17个字流传至今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杨修

    曹操和杨修都是三国时期比较著名的人物,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杨修则是一个恃才放旷的人。他作为丞相曹操府上的主簿,深得曹植的欣赏和推崇,并在“夺嫡事件”中站在了曹植一方,这也是曹操杀杨修的真实原因。杨修作为东汉太尉杨彪之子,被狡诈的曹操杀害之后,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在他死后曹操问其父杨

  • 曹操杀死杨修后,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一语已成千古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杨修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以一句对历史规律的精炼总结,开启《三国演义》120卷浩浩荡荡的历史风云。他从东汉末年写至西晋初年,将近百年的群雄割据、权谋暗算刻画得入木三分,上千名英雄人物也随之跃然纸上,牵动亿万读者的心弦。在《三国演义》中,谋士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轻叹一句,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咸鱼话史标签:杨修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麾下才华横溢的谋士杨修,是个聪睿超群但同时又骄傲自信的人,按理来说这样一个智者本应被惜才爱才的曹操信重,日渐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但杨修却在刚刚小有名气的时候便丢掉了性命,被曹操借“鸡肋事件”将其除之而后快。杨修死后,其父杨彪心中的丧子之痛久久难消,曹操看见了便问杨彪何故消瘦至

  • 鸡肋之后,司马懿的酒与杨修的真正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杨修

    “想去见杨修?”曹操凝神看着舆图,并未回身。语气虽不徐不疾,却足以让令人难以畏惧。 “相携一路走来,临到终时,理应有此一别。”司马懿语气极为恭谨,全身跪伏在地上,将脸紧紧地贴在地面,无法看清神色。曹操转过身,很认真地着司马懿,未语。司马懿陡然紧张,身体不自觉地战战兢兢,微微

  • 如杨修不事曹操,另有主公,还会被杀吗?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杨修

    如果换个人做主公,杨修的结局真不一定如此凄惨,我们看下曹操为何要杀杨修,有以下几个说法:*杨修爱耍小聪明说。一、“阔字门”,一次曹操修建花园,走到门前时,皱了皱眉头,啥也没说提笔在门框上写了个“活”字,人皆不解,唯杨修矜持一笑,道:“丞相嫌此门太窄,门内一活,岂不是阔字?”二、“梦中人”,曹操多疑,

  • 曹操杀了杨修,还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回答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钧儒说史标签:杨修

    三国时,曹操身边有很多谋士,杨修便是其中之一。杨修字德祖,出身汉魏名门,博学多才,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建安年间,曾任曹操府上的主簿。杨修聪明,虽才华深得曹操之心,但太过聪明能洞察人心的人,对性格多疑喜怒无常的曹操来说,不见得能有什么好前程。一开始,曹操确实非常欣赏和信任杨修。主簿这个官看起来好像不大

  •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杨平说历史标签:杨修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问题第一: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第二: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一、曹操要杀杨修的理由当时魏国发生的事情,就是曹操正在准备选世子,选接班人。他的手中有两个人选: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曹植聪明,诗才很好,但是做事有些浮浪,不够稳重。曹丕人比较稳重,但是格局不大,诗

  • 历史上的杨修才不是因为“鸡肋”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杨修

    杨修被曹操赐死后,曹操遇见杨修他爹,看到老人家清瘦了不少,于是上前故做关心状,问:“杨公清瘦了不少啊,这是为何啊”。杨修他爹也是老江湖,知道曹操的意图,于是回答说:“我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趁早除去逆子,到现在还如老牛想念小牛般想念我的儿子。”曹操听了,被这父子情打动,原本想着只要这老头有一点点怨言

  •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杀了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杨修

    曹操,一生戎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被司马氏所窃取,其中缘由很多,但多数缘由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操既然觉得让曹丕来即位,那么他就要大力的巩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压曹植一党了,否则曹丕的即位不可能会顺利的。杨修作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会先拿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