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轻叹一句,成千古名言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轻叹一句,成千古名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咸鱼话史 访问量:3320 更新时间:2024/2/19 6:31:34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麾下才华横溢的谋士杨修,是个聪睿超群但同时又骄傲自信的人,按理来说这样一个智者本应被惜才爱才的曹操信重,日渐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但杨修却在刚刚小有名气的时候便丢掉了性命,被曹操借“鸡肋事件”将其除之而后快。

杨修死后,其父杨彪心中的丧子之痛久久难消,曹操看见了便问杨彪何故消瘦至此。

杨彪叹着气回答了主公一句,而这句打动曹操的话最终亦变成了一句千古名言。

三国时期,扈从曹操的杨彪、杨修父子俩乃是世代簪缨的高门俊士

中学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为《杨修之死》,这篇课文节选自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讲述的是狂纵轻傲的三国谋士杨修是如何以“小聪明”屡屡触怒曹操,最终被伪善多疑、狡诈阴狠的曹操残忍杀掉的。

《杨修之死》一文实则在告诫世人:凡事要看透不点透,个人的聪明才智切勿过分暴露于人前,成年人行走江湖不可口无遮拦、恃才放旷,有心卖弄才华的人一般很难有好的结局。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就要发问了:那杨修年纪轻轻,却为何敢在奸雄曹操面前狂纵轻浮、恃才倨傲呢?

其实,这与杨修及其父亲杨彪所在的杨氏一族有着很大的关系。

《后汉书》中是这样描述杨氏一族的: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一族)俱为东京名族。

杨修与杨彪这对父子所在的弘农杨氏一族,可谓在中国古代门阀士族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追溯历史可知,弘农杨氏最早起源于西汉的开国功臣杨喜,他因斩杀项羽有功而封侯成名,他的曾孙杨敞官拜宰相、御史大夫,并获封“平安侯”。

也正是自杨敞开始,杨氏一族逐渐发扬光大、瓜瓞绵延,成为了一支影响力颇大的世家大族,即弘农杨氏。

东汉时期,弘农杨氏的势力异常强大,做为四世三公的重臣之家,杨家人却始终谨奉廉吏之德,这亦使得杨家有着高山景行般的名望。

正气凛然、忠于汉朝的杨彪,出自于累代做官的弘农杨氏,可谓世代簪缨、门第显赫。

尽管曹操为夺权势而挟汉献帝以令诸侯,但杨彪却照旧忠诚无比地保护汉献帝、并将光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

刚毅忠勇的杨彪正气十足,曹操对其不敢轻举妄动,只好给其授予官职,而表面扈从曹操的杨彪则为了匡扶汉室坚持连续多年与曹操斗智斗勇,因此杨彪的儿子杨修亦对曹操颇有识判。

聪睿过人、才思敏捷的杨修看人极准,几次三番都能轻松地猜对曹操的心思,在杨修和杨彪父子的眼中,曹操是位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的枭雄,其猜忌心理和防范心理都非常严重。

从史实上看,杨彪和杨修父子俩实际上对曹操的野心和做派都持反对的态度,但曹操拿德高望重的杨彪没办法便只好忍了他几十年。

后来,年纪轻轻却恃才放旷的杨修犯了错,阴狠的曹操便找到了充分的借口杀掉了杨修,白发人送黑发人岂能令杨彪痛彻心扉,曹操亦是借此而出了一口隐忍了多年的恶气。

智商高但情商低的杨修虽有过人之才却偏偏死在了“聪明”二字上

公元175年,太尉杨彪的夫人袁氏诞下了一个男婴,这个孩子就是日后聪颖博学并深受曹操赏识的谋士杨修。

由于生长在簪缨之家、祖上累世皆系忠毅名臣,所以家学深厚的杨修自小就受到了精心的培养。

他很小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才智,为人恭敬、学识丰富,在建安年间便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又改任郎中一职,后来又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相当于是曹操的机要秘书。

史书中对杨修的评述为: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曹操)意。

曹操虽然忌惮杨彪的勇毅忠诚,但他对杨彪的儿子杨修却还是比较信重的。谈及杨修的才华和能绩,曹操都曾数度表示自愧不如并对杨修赞誉有加。

然而虽说杨修的智商超高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个年轻人的情商却没有与智商并驾齐驱,他不是一个懂得内敛低调和适时沉默的人。

在一系列的大小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看出,杨修的情商低到了屡屡碰触曹操内心敏感地带的程度,他不自觉地用“抖机灵”的方式硬生生将自己送上了殁途。

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合酥”、“曹操在新修建的门上提了一个‘活’字”以及“鸡肋事件”可以看出,曹操比较喜欢通过猜字谜的方式来传思达意,甚至还存有一些想要故意显得自己“高深莫测”的意味在其中。

在曹操看来,身为自己机要秘书的杨修懂得猜测领导的想法和意图并没有错,因为只有懂得领导的所思所想才是一个合格的秘书。

但杨修错就错在不该在猜中了领导的想法后又总是嘴快地将领导的心思说出来,一个秘书要懂得顺着领导的意图去行事,但却不应该在众人面前急着表现自己,应当学会深藏不露。

杨修的那些小聪明在识多见广的曹操面前显得异常幼稚,而且还屡屡触犯了曹操的大忌,这样的机要秘书不识时务、恃才放旷,在奸雄曹操的面前如此不知收敛,最终势必难有好的结局。

如果总结一下杨修之错,我们认为杨修:

一来较为轻狂傲纵,压根没意识到老奸巨猾的曹操内心究竟有多么阴暗善妒;

二来杨修做事不顾及主仆尊卑的分别,屡次自作聪明、嘴快无遮,触犯了曹操的忌讳;

三来在“鸡肋事件”中,杨修身为一个小小的主簿断然无权涉足军队进退的大事,可他却偏偏又透露出了曹操意欲撤军的心思,犯了军中的大忌。

这3件大事都犯了曹操的忌讳,故杨修最终被曹操以“漏泄言教”、“祸乱军心”的罪名处死,终年才44岁而已。

思念亡子的杨彪用一句话道出了内心的悔与痛,令曹操感慨不已、敬服有加

有人说,杨修生前一系列作死的言行简直自证了他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极佳代表,这种人识人有差、不懂低调,尽管才高八斗却失言获罪,的确死的不冤。

然而杨修本质上并没有大奸大恶的倾向和过错,他的死令其父杨彪饱尝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悲苦痛,并使得杨彪在儿子死后的数年间都伤心欲绝、日渐消瘦,这原本是不该发生的事。

曹操处死了杨修之后,内心亦觉得十分对不起杨家,而且他还害怕杨家会报复自己,故接连数次对杨家进行封赏,送了杨彪很多的金银财帛。

然而,丧子的缺憾和痛楚是用多少财物和嘉奖都弥补不了的,所以杨彪只能在日复一日的苦闷中暴瘦下去,甚至还一度产生了辞官罢仕的想法。

一日,曹操见到了瘦削不堪的杨彪,为了寒暄几句便上前问杨彪为何瘦至如此。

杨彪知道曹操为人阴鸷、残忍毒辣,亦怕自己应答不当而触怒曹操,复给杨家带来新的灾祸。

于是颇具智慧的杨彪便答道:我思念故去的亡儿,亦后悔当初为何没能有先见之明去早早纠正他、劝导他,才使得他犯错丧命,而我依然对亡儿怀有老牛舐犊之爱。

千年之后,杨彪的这句答语还精简成了一句千古名言——舐犊情深。

思念亡子的杨彪用一句话道出了内心的悔与痛,并令曹操听后感慨不已、敬服有加。自那之后,曹操不但没有为难杨彪,还经常对杨氏一族进行优待及封赏,大概是借以弥补自己诛杀杨修的愧疚之情吧。

从东汉名臣杨彪对奸雄曹操的巧妙应答中可以看出:无论何时对人说话要懂得识人辨势,杨彪的回答让曹操挑不出来一点毛病,而如果当初杨修能拥有杨彪这般内敛睿慧的应变力,那他一定不会让曹操愤懑积心、导致一代才子被杀早殁的不幸结局。

标签: 杨修

更多文章

  • 鸡肋之后,司马懿的酒与杨修的真正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杨修

    “想去见杨修?”曹操凝神看着舆图,并未回身。语气虽不徐不疾,却足以让令人难以畏惧。 “相携一路走来,临到终时,理应有此一别。”司马懿语气极为恭谨,全身跪伏在地上,将脸紧紧地贴在地面,无法看清神色。曹操转过身,很认真地着司马懿,未语。司马懿陡然紧张,身体不自觉地战战兢兢,微微

  • 如杨修不事曹操,另有主公,还会被杀吗?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杨修

    如果换个人做主公,杨修的结局真不一定如此凄惨,我们看下曹操为何要杀杨修,有以下几个说法:*杨修爱耍小聪明说。一、“阔字门”,一次曹操修建花园,走到门前时,皱了皱眉头,啥也没说提笔在门框上写了个“活”字,人皆不解,唯杨修矜持一笑,道:“丞相嫌此门太窄,门内一活,岂不是阔字?”二、“梦中人”,曹操多疑,

  • 曹操杀了杨修,还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回答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钧儒说史标签:杨修

    三国时,曹操身边有很多谋士,杨修便是其中之一。杨修字德祖,出身汉魏名门,博学多才,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建安年间,曾任曹操府上的主簿。杨修聪明,虽才华深得曹操之心,但太过聪明能洞察人心的人,对性格多疑喜怒无常的曹操来说,不见得能有什么好前程。一开始,曹操确实非常欣赏和信任杨修。主簿这个官看起来好像不大

  •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杨平说历史标签:杨修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问题第一: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第二: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一、曹操要杀杨修的理由当时魏国发生的事情,就是曹操正在准备选世子,选接班人。他的手中有两个人选: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曹植聪明,诗才很好,但是做事有些浮浪,不够稳重。曹丕人比较稳重,但是格局不大,诗

  • 历史上的杨修才不是因为“鸡肋”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杨修

    杨修被曹操赐死后,曹操遇见杨修他爹,看到老人家清瘦了不少,于是上前故做关心状,问:“杨公清瘦了不少啊,这是为何啊”。杨修他爹也是老江湖,知道曹操的意图,于是回答说:“我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趁早除去逆子,到现在还如老牛想念小牛般想念我的儿子。”曹操听了,被这父子情打动,原本想着只要这老头有一点点怨言

  •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杀了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杨修

    曹操,一生戎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被司马氏所窃取,其中缘由很多,但多数缘由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操既然觉得让曹丕来即位,那么他就要大力的巩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压曹植一党了,否则曹丕的即位不可能会顺利的。杨修作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会先拿其开

  • 历史探秘|杨修被杀,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吗?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杨修

    杨修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出身于名门望族,家族中四世太微,这让杨修在东汉末年颇具名气。他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深受曹操的赏识。曹操任命杨修为主簿,兼领相府内外的诸多事物。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曾多次猜到曹操的想法,比如曹操在园林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被杨修猜到是嫌门太宽了。还有外臣进贡的一盒酥,被杨修解释

  • 从现代秘书的角度审视杨修的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意青春梦标签:杨修

    从秘书学的角度看,杨修根本不了解秘书工作的性质,虽才华出众,却不具备领导人秘书的素质,因此难免遭杀身之祸。杨修(公元175——219年),汉末文学家。学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修生于官宦人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

  •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呢?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杨修

    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不是一个正面角色,他阴险狡诈,冷酷无情,不过罗贯中还是为他保留一个优点:求贤若渴。曹操曾著诗《短歌行》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达他对于贤才的渴望。演义当中的杨修亦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物,罗贯中称赞他道:“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

  • 杨修人设崩塌,死无葬身之地,父亲杨彪却说: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杨修

    杨修,字德祖,东汉末年太尉杨彪之子,母亲出自“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建安年间,杨修通过公务员海选进入仕途,不久,曹操欣赏杨修的才华,让其担任了丞相主簿,主簿是个什么官职?相当于曹操家的管家。在充任主簿的职位上时,杨修干得很出色,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既然公务员年度考核打出了